人人應了解的醫理與天幹五行配法則
---聽南懷瑾先生解析五行天幹法則與醫理
五行方位,為東方木,西方金,北方水,南方火,中央土,這個方位非常有道理。西方金,在西藏,越到西方,藏金越多。東方木,植物生發,早受陽光熱能。南方火,氣候炎熱。北方水,冰雪最多。
另外一個哲學的道理,例如金生水,在古代就說:「水者金之子。」水是金的兒子,於是水生木,木是水的兒子,木生火,火是木之子,火生土,土是火之子,土生金,金又是土之子。
克則是隔代相剋。從前有一個笑話,一個祖父打孫子,可是他的兒子看到了,便打自己耳光,這位打孫子的祖父問兒子為啥自打耳光,他兒子說:「你可以打我的兒子,我怎麼不可以打你的兒子?」這也近於五行相剋,事實也是如此。所謂隔代相剋,逢三必變,這是一個法則。在生克之中,恩生於害,害又生恩。以軍事哲學來說,一次大戰之後,可以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所以有時覺得戰爭並沒有什麼可怕,等於理髮,頭髮長了,剃剃就漂亮。有許多講軍事哲學的朋友,就以這種五行生剋的法則來講,也言之成理。物理的法則亦然,須到了一個時候,必要清理一下,才能創造出更新的事物,這是宇宙的法則。
現在介紹的是天幹文化,天幹文化也很古老。我們研究《易經》發展史、中國文化發展史,知道天幹文化也比《周易》古老得多。
天幹地支,我們現在可以從甲骨文裡找出來,可見這個文化的來源很早。中國人發展最早的是天文,發展到最高級的時候,就歸納起來用十個符號作代表,這十個符號就名天幹,亦作「天斡」,不過「天幹」是漢以後用的名詞。天幹就是五行的法則,意思是說:「在這個太陽系中,地球和外面的星球,彼此幹擾的作用。」以現在的地球物理學來說,說是地球和各個星球的放射功能,彼此吸收互相發生作用。例如太陽能的放射,對我們地球人類的幹擾很大, 尤其學通訊、電子、太空學方面的人都很清楚,而我們中國老早就了解,對於這種天體的運動、物理世界的運動,用木、火、土、金、水來代表,說明相生相剋的道理。但人類文化進步了,這個五行的生克法則不夠用,因此我們的祖先,發現了五行的雙重作用,天體在物理世界中,又用了十個字的符號,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前面五行的方位圖案配合起來,就可以知道,東方甲乙木,南方丙 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
東方或木為什麼要用甲和乙兩個符號來代表? 這中間又有另一個法則,這一套法則流傳了幾千年,而真正研究它的,都是第一流聰明人,只是當時沒有用這套法則向科學這方面發展。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用這套法則作科學的發展?這也有它的道理,因為物質文明愈發達,人的欲望就愈高,人的欲望愈高,社會就愈亂,這是中國的人文思想。
但是這一套法則,是來自科學的,如東方木,又為什麼用甲、乙兩個字來代表?而成為甲木和乙木呢?甲木是代表生長的原素,乙木是成形了的代表,換言之甲木是代表生發的物理,乙木是代表成形的物質。丙與丁亦是如此,丙是代表火的原素,丁是代表成形的火。戊己、庚辛、壬癸都是如此。而這中間又分陰陽,如甲木為陽木,乙木為陰木,丙為陽火,丁為陰火,庚為陽金,辛為陰金,壬為陽水,癸為陰水,戊為陽土,己為陰土。如中國醫學,在《內經》上女人的第一次月經來,我國古代認為直接說出女人的隱秘很不禮貌,所以說「女子十四而天癸至」。為什麼不說「天壬」至?因為月經是成形了的水,同時女子屬陰,所以稱為「天癸」。如果把這套東西融會貫通起來,就可以發現它並不是迷信,而是科學,至少是古代的中國科學,而且這種科學在人類的文化中,還維持了這許多年。
說到天癸,便涉及到中醫了,對於人的身體而言,現在最流行的針灸,有一本書名《甲乙經》,許多人也沒有弄清楚,中醫關於人身各部位的代表為木屬肝,火屬心,金屬肺,水屬腎 ,土屬脾。這個五行和內臟的關係現在懂了,那麼金生水,肺出了問題的時候, 一定腎虧,所以生肺病的人,臉紅紅的,是腎水不足,火氣上升。肺病到了相當嚴重,腎盂就特別擴大,就是腎虧,所以中醫之難學是除了講究內臟的個別功能以外,還講究互相影響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因素,也就是生克的道理。而西醫則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頭痛只是病的現象,不是病的根源。因為生克的關係,任何一個內臟,都可以產生頭痛的病象,所以高明的 中醫講究氣化,如患糖尿病的人,是屬腎水的病,但一定與心火有關係,心臟也會受影響,發生問題,這就是五行生剋的道理(這裡特別要補充一點,五行的生克,每一「行」都與其它「四行」有關,如「土」是生金的,克水的,但亦被火生,被木克)。所以中醫能站得住,針灸亦是一樣,中醫的醫理,病在上者治其在下,病在下者治其在上,病在左者治其在右,病在右者治其在左,病在內者治其在外,病在外者治其在內。譬如中醫說肝生於左,而西醫指責錯了,其實中醫一點沒有錯,因為中醫不是講物質形態,而是講氣化,中醫說肝生於左,是肝屬木,木在東方,東方在左,這是五行生剋的氣化,所以肝生於左是對的。由此可知人必須讀 《黃帝內經》,懂了《黃帝內經》就懂得養生之道,也懂得如何修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