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年歲方面也有許多鑽研,我國講究「以禮待人」,晚輩要懂得尊重長輩,兒女要知道孝順父母,於是就有「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也有人聽到「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非常不解,這講的是啥?老祖宗的肺腑之言。
我們平時也常聽到有人將「年紀大了,大不如從前了」的話,生老病死是非常正常的自然規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處在中間的四十五歲為何正是出山虎?在日常生活,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性情和對一些事物的觀點慢慢逐漸成型。
三十歲時大多數人已經成家立業,四十歲到了不惑的年紀,也就是說對於生命中那些大起大落的事情,已經很少出現不會理解的情況,內心更加清醒和理智,很難出現被別人三言兩語牽著鼻子走的情況。
四十五處在四十歲至五十歲之間,這個年紀對很多事物有通透的了解,不過並不是生命的路程就只走到這裡,不少皇帝打江山,四五十歲才安穩地坐上皇位,因而這個時候,不少人還有抱負的。
劉邦只比嬴政小三歲,嬴政13歲成為秦國的王,到了22歲才掌握了實權,之後他「快刀斬亂麻」結束了六國的分裂局面,在49歲完成了統一,成為千古一帝。而劉邦到了48歲還是一個不成器的人物,誰又能想到他後來成為了漢朝的開國皇帝?
如今,我們18歲高考,似乎是走出了人生的第一個關鍵,畢業後又是新的起點,一些人在社會上如魚得水,一些人卻籍籍無名,到了30歲還什麼都沒有,難免有些氣餒,然而古人早已參透了這一點。
在古人看來,45歲寶刀未老,經過時間的打磨,也已經變得鋒利無比,即可以理智地為自己的人生做出決定,又有勇往直前的膽識,「出山虎」字面意思是在山裡沉寂多年的老虎走到世人的面前。
以往,古人要閉關修煉,出關之時比以往更強盛,更有力量,所以古人覺得四十五歲正是出山虎,也就是指點江山之時,實現鴻鵠之志。如果劉邦在45歲就感嘆自己已經老了,55歲時又怎麼可能稱帝,創建龐大的漢朝?
實際上,許多人都成名比較遲,姜子牙70歲才遇上周公,之後幫助周公完成大業,自己也聞名於世,因而,人絕不可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