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是我第二故鄉。
我在常德生活過四年。1990年到1994年。準確地說,只能講在津市讀了四年書,湖南機電學校。
那時候,除津市以外,臨澧和石門,大多匆匆而過,畢業實習在澧縣前後住了一個月,算是最多的了。
找工作時,我才去常德市,到沈從文先生寫過的碼頭呆了一下午,晚上在同學親戚家借宿一夜。
畢業分配在長沙,每次回湘西,停留最多的要數漢壽太子廟。沒有高速公路的日子,那是通往湘西北重要的驛站。
直到2003年進入新聞行業,這十多年來,我才算是真正到了常德所有的縣市區。
這「到了」,在我這個吃貨看來,至少要在當地住上一晚,還得品嘗地方美食,才算不枉此行。
2006年,母校搬到了長沙。這些年,因為一種特殊的感情,我倒是去常德、去津市和澧縣多了起來。
前幾年,我還為澧縣城頭山遺址當了宣傳策劃顧問。
一是沒想到距母校不足20公裡,竟有座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城市,二是世界最早的稻田也在這裡。
「中華城池之母,世界稻作之源。」這讓人充滿遐想,給了我強烈的好奇心。
還有個原因,常德人對我很好,我對常德、對津市和澧縣也很有感情。
這感情紐帶,是在自己最美好的青春歲月裡,曾在那裡學習過、迷惘過、萌動過,當然,也算大飽口福過。
這口福,無疑是米粉和缽子菜。
從湘西山區跳出「農門」,我和大多數同學一樣,讀中學時嚴重營養不良,都很瘦小,胃口卻不小。
那時候,我們正在長身體,愛吃,食慾旺盛。
在津市,我們吃粉多,特別是那種牛肉米粉。上世紀90年代初,學校門口米粉館不多,價格最高也就兩元左右。
襄陽街劉家牛肉粉館,好像只賣牛肉粉,最多兼職炸些油條。所有的牛肉都是前天夜裡做好了的,且分部位賣。
一種是牛肉。把牛肉肥膘剔下來,先炒後煮,放些長條幹辣椒,再倒鍋裡慢慢熬,直到湯上面熬出一層牛油,香氣四溢便可以了。
一種是牛雜。牛之雜有牛腸、牛肺、牛橫、牛肚等,也是得提前燉好。放油辣椒、八角、陳皮等。要用慢火熬,或放在煤火上燉。
還有種是價錢較貴的臘牛肉。外部黑黃而內部紅豔,且沾滿辣椒粉,客人如需要,老闆是用筷子一片片挑的,看得出它的金貴。
我們那時候用單碗吃的,沒有燉粉。這些年,我去常德市、澧縣和津市多,吃的都是燉粉了。
所謂燉粉,就是桌子上放個酒精爐,用土缽子把牛肉加熱,再把放在大碗裡的米粉倒進缽裡,煮一會兒,就可以吃了。
常德米粉韌勁足,不容易煮爛,所以吃的時候,一定要把碗靠近缽子,再用筷子拖,要吃多少拖多少,且不可站著挑。
前些年,澧縣城頭山遺址稻田彩繪節開園。我陪些長沙記者吃早餐,一小夥子仗著身高去缽裡挑粉,好像抓泥鰍般,手忙腳亂半陣,一無所獲。
常德米粉少有扁的,一般粉店只有圓的。煮得熟,燉不爛,用嘴唆進口中,溜下喉嚨,滑到胃裡,怎一個「美」字了得。
常德米粉之圓滑是出了名的。很多人把這和常德人性格聯繫起來。我倒認為,這圓滑不是滑頭,不是勢利,倒有些與時俱進或隨遇而安之意。
如今,常德米粉遍布大江南北,特別是「正宗津市牛肉粉」的招牌,隨處可見。
「吃圓的還是扁的?」,進店後,老闆多帶著濃重的常德口音問,這恰恰說明常德人如米粉之圓滑,能根據各地不同的口味讓顧客選擇。
板慄燉雞、米粉、缽子菜及桃源夷望溪、石門壺瓶山風光
提及常德味道,不能不說到缽子菜。這其實和我家鄉湘西的「一鍋炊」差不多。
不同的是,「一鍋炊」多用鍋,炭火或柴火加熱。缽子菜,器皿是缽子,用煤火或酒精加熱。
相同的是,幾個三五好友,或者一家人,圍著鍋或缽,邊煮邊吃邊加菜,越煮越久越香醇。
炊有炊的豪情,燉有燉的韻味。
湘西之炊,一般多是豬肉,泡湯肉、臘肉或者野味等,外加一些小菜,一口鍋架在火炕上或堂屋裡,大家圍著吃。
常德之缽,多牛肉、鴨子、魚、雞等,每樣美食都是單獨的缽子,不混著吃,想吃什麼做什麼,口味不一,清淡分明。
常德之缽中的極品,漢壽甲魚算一個。其實這叫鱉,在生物學分類中,是爬行綱龜鱉目鱉科,與魚綱風馬牛不相及。
可自古以來,以漢壽為代表的洞庭湖平原,都把鱉叫成了甲魚、團魚、水魚、腳魚等。口口相傳,約定成俗,不改也罷。
漢壽地處西洞庭,水域面積寬廣,江河湖泊縱橫,壩塘水庫交錯,得天獨厚的環境,致使當地盛產野生甲魚。
漢壽有「中國甲魚之鄉」美譽,漢壽甲魚,屬於湖南十大農業品牌。目前,繁養戶2000餘家,年產值近10億元。
「烏龜腸子甲魚膽。」。在洞庭湖吃鱉,很有些講究。據說,龜腸鱉膽,有增鮮賦味之功效。尤其是鱉血,乃鱉身之極品。
前些年,有一回我和中專同學羅曉鴻路過漢壽,到他親戚家吃了一餐鱉,印象極為深刻。
我記得主人斬去鱉頭後,竟雙手抓緊鱉身,用嘴咬住鱉脖,鱉足亂舞,鮮血飛濺,他從容吮吸,那架勢讓我這個以猛男號稱的湘西人,也自嘆不如。
不過,現實中這茹毛飲血之猛男,畢竟不多。到漢壽吃甲魚,一般都是用碗接些鱉血,再調入米酒來喝。趁熱喝下去,有清熱解毒、延年益壽之效。
漢壽甲魚全身是寶,均可食用。我最愛吃它四周下垂那柔軟部分,俗稱「鱉裙」。其味之鮮、肉之嫩、湯之醇,讓人寫文時,也禁不住咽口水。
當然,這鱉清蒸後,燉在缽子裡吃。熱氣騰騰中,再來一口小酒,沉醉不知歸路,快活恰似神仙。
夢幻桃花源
常德之缽,還有一道美味,給我印象深刻,那就是桃花源裡的板慄燉土雞了。
偉大的田園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兩次提到了雞,一次是「雞犬相聞」,一次是「設酒殺雞作食」。
看得出,在桃花源裡,詩人對雞情有獨鍾。
桃源,公元963年建縣。
桃花源,亦稱桃花山,雅稱「世外桃源」。這個地方的土雞,以「頭小、腳細、毛亮」而聞名。
桃花源樹木蔥蘢,盛產板慄,其品種以毛慄紅和灰慄子較多,大約在中秋前後成熟。
大約七年前,正是中秋前後,我隨常德文友張新民先生去了趟桃花源,品了回板慄燉土雞,那美味一輩子都忘不了。
我記得桃花源土雞的做法,一般先用茶油把雞肉小火煸黃,再與板慄一起煮,也有用高壓鍋燜壓的。
要吃了,倒入缽子裡,用慢火燉。那雞肉的香嫩、板慄的粉甜,甚至是雞湯的鮮柔,就是神仙也無法淡定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當然,這個時候,也是不能沒有酒的。
多年前,常德桃花源試運營時,我應邀去感受了一下,說實話,大都走馬觀花,匆匆而過。
當地旅遊負責人要我談談感受,我說了些對實景演出《桃花源記》的個人建議,倒是忘了重要一條。
我想,民以食為天,桃花源如果經常舉辦些美食節,譬如常德米粉、漢壽甲魚和板慄燉雞等等,那麼也許大約不失為一條路子。
這個想法,源於澧縣城頭山的創意。
城頭山不是山,但山不再高,有仙則名。這「仙」是「中華城池之母、世界稻作之源」的品牌。
可品牌和人氣是兩回事,必須要用網際網路思維發展旅遊,採取什麼樣的方式,來獲取遊人的流量,至關重要。
城頭山每年都有稻田彩繪節、七色油菜花節,創意精彩紛呈,如今年的世界稻作文明論壇和中國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等,還有海峽兩岸美食節……
旅遊六要素,吃住行遊購娛,「吃」在首位。
湖南各地發展旅遊不遺餘力,如何營銷「吃」?大有文章可做。
談及常德味道,石門柑橘不能不說。
在湖南機電學校讀書四年,從湘西到津市,石門是必經之地。如今在長沙和湘西間往返,也很少繞開這裡。
柑橘成熟的季節,每每路過常德,柑橘香飄,不由地讓人咽口水,這美味實在誘惑味蕾。
石門北部橫亙著海拔2098.7米的壺瓶山,東南則是海拔僅100米左右的洞庭湖平原。
也就是說,在石門,北方冷氣流,難進易出;南方暖氣流,易進難出,且雨量豐沛,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
一方山水養育一方人,也造就了一方美味。
石門柑橘,果形端莊整齊,色澤靚麗,果皮細薄光潔,肉質紅嫩化渣,汁多,酸甜可口……
行文至此,我在想,要是吃常德米粉、燉漢壽甲魚和桃源板慄土雞時,再來些石門柑橘,那將是怎樣一種享受呢?
不寫了,這些牽腸掛肚的常德味道,還有安鄉魚丸、臨澧肥腸、桃源擂茶、武陵醬板鴨、鼎城炒碼粉......
現在,它們倒是好,弄得我有點離情別苦般,茶飯不思,輾轉反側,夜不能寐了。
是該再回第二故鄉看看了,天亮就出發。(完)。
作者簡介
劉明:男,湘西人,十八洞村和大漢集團等單位顧問。在新華社、中新社、人民日報海外版等單位奮鬥10餘年。曾被評為新華網十大名博、感動家鄉十大人物。
(一審:鄔丹鳳 二審:李來瑜 終審: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