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低調做人,為何能登基帝位?

2021-01-10 揚帆起航的大帆船

「做人金典:做人始終都要留一手,以防患於未然,凡事多長兩個心眼,能融通處世,一生順達。

漢代的賈誼以誦詩通經聞名郡中,吳廷尉做河南太守時,聽到他的名字就把他召至門下,很是喜歡他。孝文帝初即王位,聽說賈誼年紀輕輕通曉諸子百家之書,於是徵召他為博士。

當時賈誼才20 多歲,年少英姿。每次文帝詔臣議事,年紀大的臣僚不能回答,賈誼卻都能應對。孝文帝很喜歡他,便越級提拔他,一年之內就官至太中大夫。

賈誼以為漢朝此時已天下大治,因而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他還自作主張,草撰了新的儀規禮法,認為漢代的顏色以黃為上,黃即土色,土在五行位第五,故數應用五,還自行設定官名,把由秦傳下來的規定全改了。

雖然孝文帝剛即位,不敢一下子都按賈誼的意見去辦,但還是認為賈誼可以擔任公卿。大臣周勃、灌嬰、東陽侯張相如、御史大夫馮敬時等貴族都因此而嫉恨賈誼,常常在文帝面前說賈誼的壞話:「 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 」 於是文帝疏遠了他,不再採納他的建議,便讓賈誼當長沙王的陪讀太傅。

梁懷王是文帝的小兒子,愛好讀書。文帝又封淮南的四個王子皆為列侯,賈誼多次上疏諫議,認為禍患從此開起。他建言說,諸侯有的管轄幾個郡,這違背古代的制度,應該削除。文帝沒有採納他的建議。

又過了幾年,梁懷王學騎馬時墜馬而死。賈誼悔恨自己沒有盡到老師的責任,哭泣了一年多,也死了,年僅33 歲。

在這個故事中,年少才子賈誼才高八鬥,得到皇帝的賞識也理所當然。但是,賈誼畢竟太年輕,成功之時看不到周圍的巨大威脅,也不知道少而舉高已成眾矢之的,不僅不預設保護,反更強求,致使自己力盡而寡助,落得少年悲哀。

唐高祖李淵建立唐王朝後,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勾結,多次迫害立有戰功的秦王李世民,兄弟間一場生死拼殺勢及難免。

李世民身邊的文臣武將屢次進言,勸李世民早做打算,搶先動手。「 我們乃是一母同胞的兄弟,縱是他們的不對,我又怎麼忍心呢,還是委屈一下吧,時日一長,他們也許會知錯而改,一切煙消雲散。」

別人都十分著急,深怪他心存仁念,坐失良機。李世民對此如若未聞,暗中卻把他心腹的將領尉遲敬德等人找來,對他們說:「 你們的好心我豈能不知?不過我們安排未妥,事無頭緒,又怎能草率行事呢?事若不密,為人察覺,只怕我們先得人頭落地了。還望各位詳做籌劃,切勿洩露。 」

「李世民邊忍邊動,加緊布置。由於他表面從容,處處示弱,李建成、李元吉果真被欺騙,暗中得意。他們按部就班,一步步地實施整倒李世民的計劃。不久,有報說突厥兵犯境,李建成便保舉李元吉為帥帶兵迎敵。齊王請求李淵將秦王李世民的兵馬歸他指揮,李淵答應了他的要求。

李世民和他的文臣武將一眼便看穿了他們的陰謀,李世民見群情激憤,就安撫眾人說:「 皇上既然同意,看來我只能束手待斃了。這是天意,我又能怎麼樣呢? 」 眾人見此,信以為真,不禁泣淚;有的還要告辭而去,以示抗議。只有幾個知情者以目示意,不露聲色。

「這時又有人進來密告李世民,說太子與齊王早已定下計謀,只等李世民等人給齊王出徵送行時,便要密伏勇士趁機全部殺光,然後太子登位,封齊王為太弟。眾人聽此,發怒大喊,情緒更為激動。

李世民見火候已到,這才長嘆一聲,對眾人說:「 我被迫到這種地步,各位都是明證。事已至此,只有先發制人,我們才能剷除強敵保全性命。 」 李世民分派伏兵於玄武門。第二天,李建成、李元吉在此經過,伏兵齊出。他們二人猝不及防,李建成被李世民射死,李元吉被尉遲敬德砍殺。

「沒過多久,李淵便讓位於李世民。李世民登基為帝,終於實現了他的夢想。李世民時時戒備,謹慎應對不測,暗中籌劃,終於避開人生中的危險。

人生猶如走路,須牢記「 低調 」 兩字。任何時候都要有所防備,一步一步地走穩自己的腳步,否則就可能會因冒失而犯錯或受到傷害。

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利益得失關係到個人的生存和發展,人與人之間就會產生內心的競爭和排斥,即使是最好的朋友之間,也可能在切身利益面前取利而棄義。在有些時候,我們更要有一顆防人之心。所謂「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 。做人始終都要留一手,以防患於未然,凡事多長兩個心眼,這樣才能融通處世,一生順達。

「人生表面上不是一盤棋,但實為人人都在心裡下的一盤棋。你與他,他與別人因時因地不同,都有可能成為對手。更何況,只有在與對手的競爭過程中,才能讓你變得更強大,也只有在與人相處時時刻為自己留一手,才不至於關鍵時刻吃虧。

一個低調的人會經常遠離災禍,而一個疏忽的人卻會經常煩惱纏身!為人處世,應常常有如履薄冰之感、如臨深淵之慎,時時處處謹言慎行,才不會遭小人陷害,也不會鑄成大禍。不要輕視小心謹慎的人,他們一生都有福。

這一期我們先講到這裡,每日一更新,下一期我們來講「「糊塗處世,精明做人」

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如大家有自己的見解可以在下文留言,我會及時回復大家,感謝大家的支持,我們明天見。

相關焦點

  • 甘肅發現一碑文,揭開玄武門之變的真相,學者:李世民心機太重
    公元626年7月2日,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門發動兵變,並親手射死了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接著讓父親李淵「禪位」於他,就此,李世民登上帝位,
  • 《西遊記》中,為何李世民不跪拜觀音菩薩,而閻王還要親自迎接他
    在民間傳說中,有人間帝王就是「真龍天子」之說,這就是封建社會對於君權神授的一種理解,認為能做皇帝的人都是上天給予的特權。雖然皇帝是人間至高無上的權利獲得者,但是並不代表,在神魔界也有特殊地位,可是在《西遊記》中,李世民卻從來不拜觀音菩薩,地府閻王還要親自出來迎接他,這裡面又有何蹊蹺?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人有輪迴轉世,而李世民的前世應該身份顯赫就像唐僧一般,他的前世就是金蟬子,而金蟬子就是如來座下弟子。 李世民與唐僧在今生結拜為兄弟,證明他們的身份也是不相上下的。
  • 做人要低調,這位太子親身示範,太高調真的會連皇位都保不住
    在一切未成定局之前,做人做事不能太高調,要謙虛待人。否則誰也不知道下場如何。比如說歷史上的趙竑。因為他的高傲不僅失去了原本就屬於他的帝位,而且在新皇登基那天鬧出來一個笑話。在皇帝駕崩以後,趙竑原本想去給皇帝磕頭然後就準備登基上位的。但是又覺得沒有人來叫他他就過去有點不妥,便等了一會。就是這一會,史彌遠便派人去叫了趙昀,同時還囑咐宮中的人不要去叫趙竑。就這樣,趙昀便登基成為了宋理宗。蒙在鼓裡的趙竑渾然不知,等到他來到宮中給皇帝磕頭的時候,有人告訴了他這個事情,事情已成定局,無法更改。趙竑便只得參拜新皇帝。
  • 被譽為明鏡的魏徵,敢於直言進諫,死後不久卻被李世民毀了墓碑
    魏徵 唐太宗李世民和名臣魏徵之間的故事世人早已耳熟能詳。在人們的認知中,李世民之所以能被稱為一代明君,離不開魏徵的幫助,事實也正是如此。
  • 李世民後宮佳麗三千,為何還要把齊王妃楊氏納為己有?
    李淵在建立大唐王朝前,曾許諾過事成之後將把太子之位給軍功最大的李世民,但最終卻封長子李建成為太子。為了在李建成與李世民之間搞平衡,李淵不但封李世民為秦王,同時還冊封他為「天策上將」,位列王公之上,只比皇帝以及太子的地位低。李世民的威望以及權勢越來越盛這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忌憚,因此他聯合三弟李元吉一起來對付李世民。
  • 武則天侍奉李世民十二年,為何無子女?進宮時,李世民就出了問題
    武則天顯然是能生的,她後來為唐高宗李治生下四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就是證明。    其實,武則天沒能為李世民生下兒女,原因完全在英明的「天可汗」李世民身上,是李世民出了問題,主要原因大概有兩條,其一是李世民因身體原因或許不能生了,其二是武則天在李世民身邊沒有得到如唐高宗李治對待她那般的獨寵
  • 高調做人 低調做事
    眼下有一句經常被人提及的話:低調做人,高調做事。此話很多人奉為信條,甚至被一些單位作為企業經營理念寫進公司章程,懸掛於廳堂。但這句話對不對呢,依我看,也對,也不對。 常言說得好: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
  • 孝莊一生歷經四朝,盡心輔佐兩代君王,為何不效仿武則天稱帝?
    相比之下,同為傑出女政治家的武則天則是廢除皇帝,自己登基稱帝,一統江山,那為什麼孝莊寧願一輩子做太后,卻不效仿武則天做皇帝? 武則天為什麼能稱帝? 一個英明的帝王對國家、對人民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
  • 水瓶座並非領導型人格星座,為何李世民能成為一代明君?
    所以也不難想像,不具備領導型人格的水瓶座為什麼會誕生李世民這麼一個明君,因為領導型人格並不代表能成為傑出的領導者。這也是為什麼李世民能成為一個明君,而非暴君的一大重要原因。 然,凡事都具有兩面性,水瓶座的確客觀理性,但水瓶也是一個較狠的星座角色。畢竟客觀、理性的人,往往不具備人情味,簡言之,也就是無情。 所以也不難想像,李世民會在玄武門之變中無情地殺害自己的兄長李建成,以及齊王李元吉,還有二人所有的兒子。
  • 唐代宗李豫為何被稱為小太宗?他和李世民的差距有多大?只得其形
    唐代宗李豫能跟唐太宗李世民相比嗎?乍一看,這兩個人還真有幾分相似,畢竟都有容人之量。不過你仔細去瞧,就會發現,李豫只是學到了李世民的皮毛,而且是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才打算學的。    1.
  • 李世民一生惜才,卻為何單單處死單雄信
    在大家眼中,李世民是一位愛才惜才的人,也正是因為如此,他才能在眾多皇子中脫穎而出,打下江山。但是對於單雄信,他偏偏例外,不能容下他,最終處死單雄信,到底是為何?在現代社會,我們在用人的時候,會注重德行的考察,在古代更是如此,對於君主而言,他更看重部下的品德,以及是否能忠誠,如果你德行不行,即使你能力超強,武功蓋主,他也絕對不會用的,或者利用完後,就會拋棄,事實上單雄信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有著過人的勇猛以及軍事才華,但是他卻不夠忠誠,有時候會動搖自己的立場,人品不太好,這對於李世民來說,就是最大的威脅,所以也是致命原因。
  • 此人說出自己的小名時,李世民聽後大驚失色,最後果斷將其殺掉
    李淳風認為這是女皇將要登基的預兆。 唐太宗李世民知道這個預言以後,心中厭惡,但凡跟這個預言有關的人,他都會迅速樹立起戒備心和殺心。雖然李世民沒有將「疑似者盡殺之」,但這個預言卻成為他心裡的一塊疙瘩和心病。 本來,唐朝名將李君羨和這個預言是沒有半毛錢關係的,但是,他最後還是因為這個預言而被李世民所殺。
  •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為何要「吸吮父乳」,還痛哭不止呢?
    我們都知道,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處決掉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和自己的弟弟李元吉之後,李世民隨即便逼迫了自己的父親李淵退位,自己當上了皇帝,史稱「唐太宗」。但是在事變之後不久,卻發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李世民和李淵父子之間為了捐釋前嫌做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舉動。
  • 凌煙閣系列:魏徵和李世民的君臣恩怨,墓碑被推倒為什麼又重建?
    賢君諍臣 歷史上魏徵以「直言敢諫」聞名,自從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登上帝位之後,魏徵輔佐他達17年時間。 據《貞觀政要》記載,魏徵在這17年時間裡,向李世民當面直陳諫言達50次,呈送奏疏11件,進諫多達數十餘萬言。
  • 《西遊記》中,為何閻王見了李世民要行禮,李淵卻流落街頭?
    《西遊記》中,為何閻王見了李世民要行禮,李淵卻流落街頭? 《西遊記》講的是一部佛教東傳的故事,當時大唐高度發達,李世民是一代明主。佛教想要在唐朝傳揚,李世民這一關他們必須過,所以就有了後來的唐王走陰間這一事件。
  • 徵戰200餘場,忠於李世民晚年被邊緣化,死後被當作神貼在門上
    這是為何?  他是秦叔寶,對歷史上一代明君李世民至關重要,但是晚年的他,卻太過安靜,他沒有成為李世民麾下的顯貴,而是以一種非常淡漠的方式「病逝」。這是為何?  原因或許與他的經歷以及性格有關。1、秦叔寶與李世民的緣起:多次易主,後與李淵「結緣」  秦叔寶在李世民成為唐朝君主的「上位」之路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畢竟一決勝負的玄武門之變中,他協助李世民排除威脅,幫助他誅殺李建成、李元吉。  從跟隨李淵到後面與李世民一起經歷玄武之變,不難看出,秦叔寶將自己的忠義只給了李家的一個人,李世民。  據記載,秦叔寶在投奔李淵以前,曾四度「易主」。
  • 慶帝為何會怕槍?燕小乙的弓箭能射穿大樹,豈不是更厲害?
    書中燕小乙的弓箭射穿大樹慶帝都不害怕,為何會害怕槍呢? 還有一個的是當時範閒去太后寢宮偷鑰匙後,李雲睿告訴太后有人到後宮偷東西,太后下意識的去查看自己的鑰匙有沒有丟,所以說太后和慶帝都是知道葉輕眉留下的那個箱子有非常可怕的存在,足以威脅到慶帝的性命,其實這也和慶帝殺死葉輕眉有關,畢竟一個隨時都可以威脅殺死自己的人,難免以後不會殺死自己,奪取皇位,所以即使慶帝非常愛葉輕眉,但是出於對自己帝位的保護他只能殺死葉輕眉
  • 李世民和武則天13年沒有孩子,為何李治一夜就讓她懷上了龍種?
    13年裡,為何從未留下過子嗣?答案是否定的,畢竟李世民都曾愛稱其為「媚娘」可憐她的魅力所在。那麼為何在兩人想處的13年裡,沒有生育問題的二人卻從未有過子嗣呢?其中的根本原因可能我們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但是我們根據當時的情況也可以推出個一二。
  • 帝位誘惑,皇室之間的骨肉相殘
    唐: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在玄武門伏殺了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李建成的5個兒子和李元吉的5個兒子也未能倖免,全部被殺。一場政變,李淵一下子失去10個孫子,這擱常人失去一個孫子都難以忍受,更何況是一下子失去10個孫子。李世民繼位後,太子李承乾因與魏王李泰明爭暗鬥,發動叛亂,兵敗被貶為庶民。
  • 做人要低調,請不要炫耀
    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一些看法就慢慢的變了,變的低調,變得喜怒哀樂都放在心裡,而不是在臉上。我們都得經歷一段努力閉嘴不抱怨的時光,才能熠熠生輝,才能去更酷的地方,成為更酷的人。人本性是自私的,骨子裡都渴望自己比別人優越,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大部分人,特別是目前處於「低谷」、甚至失敗階段的,最看不慣別人的「耀武揚威」、「不可一世」,認為是「小人得志」、「淺薄」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