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地的都市鬼怪傳說中,都流傳著各式各樣的精怪。
日本有百鬼夜行,中國有《搜神傳》《山海經》,東南亞地區的巫蠱降頭也不甚流行。
殊途同歸的傳說
在這些荒誕不經的故事中,卻有一個共同的傳說:一個頭能與身體分離的怪物,白天如常人,晚上頭則「飛出去」為非作歹。
這種看似子虛烏有的怪物,在降頭術中稱之為「飛頭降」,是降頭的最高境界;在日本《百鬼夜行》中稱之為「飛頭蠻」、「軲轆首」。
然而,最早的記錄卻是在中國的《搜神記》中的「落頭民」。
落頭之術
在三國時期的吳地,將軍朱桓,在偶然間得到一個女婢。初時無異樣,後來發現,這女婢每晚睡下後,腦袋離體,以耳朵為翅膀,飛了出去,到天亮才回來。
有一晚,等頭飛走後,身邊人用被子蒙住了婢女的身體,到天亮時婢女的頭飛回來,被被子阻擋,不能安回身體,掉到地上了幾次,很憂愁地嘆息,身體的氣息也很急促,像要死去的樣子。
這時人們拿開被子,婢女的頭又回到了身體之上。桓覺得太怪異了,感到害怕而不敢收留這個婢女,就打發人遣送她走了。
後來才知道,這人是南徵時的俘虜,而軍隊南徵時,經常能看到這種人。
史料中「落頭民」
在《搜神記》中記載「秦時,南方有『落頭民』,其頭能飛。其種人部有祭祀,號曰『蟲落』,故因取名焉」。
秦朝時,南方便存在一個落頭民族,他們在進行一個「蟲落」的祭祀時,頭便能離體飛行。
不僅如此,在《拾遺計》、《博物志》、《酉陽雜俎》中都有相關的記錄,即使是作為正史存在的《新唐書》中「南平獠傳」也同樣記載了「有飛頭爎者,頭欲飛,周項有痕如縷」。
《新唐書》中還記錄了這個部族的位置在今重慶南部以及四川、雲南、貴州交界的地方,可見「落頭民」這個部族並非是空穴來風。
真實的「落頭民」
在各種記載中,「落頭民」都只是存在於南方,最初出現在吳地丹陽、會稽地區附近,其後逐漸南遷,先後落腳於雲南、貴州、福建。
最後出現在明朝人費信所著的《星槎勝覽》中「佔城國人,有頭飛者,乃婦人也,夜飛食人糞尖」。
此時的「落頭民」,已遷至佔城國,即越南的東南角沿海處,自此以後,退無可退的「落頭民」便銷聲匿跡了。
出現在史料記載中的「落頭民」通常是以俘虜的形式出現,而對於這些少數民族的俘虜,古代小說雜記大多是「妖魔化」的態度。
由此可以推斷,「落頭民」可能只是一個有著長脖子的小部族,諸如克耶族的傳統:女性頸上戴銅環,負重的肩膀往下傾斜,因而將脖子拉長。
至於頭能夠離體,可能只是面對這些原住民身體特徵進行誇大後的以訛傳訛。
這些充滿神秘色彩的民間傳說,更多的是源自於古代封建思想下的誇大其詞,古人難以理解少數民族的傳統信仰,卻以一種荒誕不羈的形式記錄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