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影伴野客,用心講述每一個故事,小編之前已經寫了幾篇關於《倚天屠龍記》相關的文章,唯獨沒有寫主角——張無忌,那麼本篇文章就對張無忌這個小說人物做一下評價,希望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可。
要寫張無忌那麼我們要先講一下《倚天屠龍記》這本書,它作為射鵰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在當時不論連載期間還是在後面大陸不斷出的修訂版和拍的電視劇,都讓不少金迷期待滿滿,電視劇的目的是為了圈錢。金庸寫書的目的和電視劇的目的也差不多。
但金庸先生作為時評人、政論人的身份,我們總能從他的書裡面看到一些反映時代和抨擊政治體系的一些現象。只不過,在如今百花齊放的網絡時代,《倚天屠龍記》這本小說的弊端也就顯現了出來。如果把其背後的隱喻以及對佛、道、儒三家在小說中的具象化全都拋開,再看這本書就會覺得有些枯燥。
有人問過我電視劇和原著究竟哪個對於作品想表達的意義更加明確,那我肯定是會選擇電視劇的,一些雲端金庸迷您先別著急的否定,真正看過金庸小說原著的朋友一定深有體會,文字其實還是存在一定的糟粕,比如說對張無忌的描述有一段是:輕功當世無雙,可就是追不上玄冥二老這兩個水貨,像這種BUG其實很多很多,根本挑不完。
所以很多時候人們評論某版某版電視劇很爛,但真的要把小說和電視劇擺在一個正常的邏輯思維中去衡量對比,那肯定還是電視劇要勝過小說的,所以一些人也沒必要因為沒有讀過金庸先生的原著而感到遺憾。
小編只是想儘可能的去還原一個完整的故事,畢竟電視劇也有電視劇的弊端,為了賣錢會把金庸小說中的「魂」,對於一些比較明顯的政治立意給抹去。或許這就是現如今電視劇拍一版讓人罵一版的原因吧。當然,以上純屬個人看法,不強求別人認同。
接下來就言歸正傳,首先就是《倚天屠龍記》中顛覆傳統臉譜人物形象的設定,在當時來說絕對是很新穎的存在。比如說明教雖然被稱為魔教,可他們卻是不斷對抗元朝的義士,少林、峨眉等那些正派人士卻是一個個的道貌岸然無恥之極。
可一旦談及張無忌,受現在電視劇的普遍影響,會讓人覺得他是一個沒有主見的受氣包。其實非也,張無忌是一個包含了儒、釋、道三家思想的哲理人物,「始於喪亂,歸於平凡」,而《倚天屠龍記》的主旨其實就是一個「合」字,既反對外族侵略,又反對內族暴政。
主角張無忌比起郭靖的單純質樸和楊過的至情至性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評價張無忌,那麼「致廣大而盡其微,極高明而道中庸」這句話或許最為貼切。因為張無忌,六大派與明教罷手言和,也因為張無忌,一盤散沙的明教重整旗鼓。
在太師父從小一直告誡他不可與明教為伍的情況下,他還能有自己的主見,求滅絕師太放過五行旗的兄弟,可以說他是一個人道主義者,雖然被迫成為明教教主,但他並沒有因為是暫代職務所以敷衍了事,並且在救了六大派之後,他本人極具威望的同時,還不忘陽教主遺命接義父回來暫攝教主之位。
要知道古往今來的史書,幾乎說的都是「成帝王業」這一件事,其中支離破碎的小故事也不過只是「成帝王業」中的一小環,無數人為了那個位子橫生殺戮,可張無忌卻把這一切都看的很輕,我其實很不認同一些人把張無忌當成是沒主見的代名詞,他退隱江湖之時才22歲,倘若一個人既懦弱又沒主見,能像張無忌一樣名揚天下眾望所歸的話,那這也不是一件壞事。
金庸先生自己也說過,張無忌的性格比較複雜,也比較軟弱,但他卻是俠氣最重的人,不會重視自己的利益,總會奮不顧身的去幫助別人,他在感情方面也有缺點,和大多數普通人類似,他不是一個好領袖,但他卻是一個好朋友。而武俠小說中的最高原則就是宣揚俠義精神。所以說,有關張無忌的一些負面看法其實並非是在於他面對那些重大事件去如何抉擇,而是如今的讀者把張無忌的悲天憫人當成是胸無大志,把一些政客的陰暗野心歌頌成宏圖偉業,把真誠無私當成是笨蛋+缺心眼兒,把耍計謀、欺騙當作是聰明。與其說張無忌怎麼怎麼地,倒不如說是如今的年輕人思維扭曲。
這裡推薦一本叫做《金庸小說人物談——眾生相》的書(這本書和小編沒有任何關係,只是單純的想推薦給大家),它裡面有些觀點還是蠻值得讓人深思的,不過作者的解析還是負面偏多,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至於金庸後期所創作的小說,比如說《俠客行》中的狗哥,與張無忌多少也有些相似,但在廣大電視迷的眼裡,張無忌、狗哥這種回歸神性的俠客,多少有些不討喜。不過相比較於狄雲那種傳統意義上的老實人,張無忌真的比他優秀太多了。對於本書中的其他方面,比如說大眾所說的武當七俠的兄弟情誼以及有關親情之類的東西,我在原著裡真沒看到多少,只是捎帶一提。
就連金庸先生自己也承認這一點,處於藝術欣賞的角度來看這本書也未免覺得有些平平無奇。因為那時候金庸先生寫書就是為了自家報紙能夠經營下去,好看就行了,還沒上升到一字一句,暗藏什麼醒世恆言的境界。像是後來的《連城訣》、《俠客行》這些隨便挑一本都能吊打倚天屠龍記。
所以說,這本書所具備的名氣和藝術價值的比例是不對等的。知乎上了一堆大神整天分析來分析去,我就不獻醜了。不過後世對金庸的吹捧,我處於一個客觀的角度去理性評價,還是覺得有些虛高。倘若其藝術成分和學術研究價值真的達到一定的比重,或許一些大眾熟知的文學獎項早就被金庸拿到手軟了也說不定。
不過現在知乎上還有一群人為金庸先生拿不到諾貝爾文學獎抱不平。不過說一句公道話,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在圈子裡自然是處於頂尖的水平,但還沒有上升到成為文學的程度(研究價值)。當然,人家文學圈的事咱們吃瓜群眾就不瞎起鬨瞎湊熱鬧,或許多少年以後某個網文大神的作品能代表武俠小說登入殿堂也說不定。
好了,今天的分享到這裡就要結束了,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沒有針對任何人的意思,如果大家認可就請關注、點讚、留言支持一波,如果您不認同,那也感謝您的閱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