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滿族傳統房屋

2021-01-10 悠遊吉林

01 朝鮮族房屋

朝鮮族房屋一般以木材搭架,屋頂四個斜面,用稻草、穀草或瓦片覆蓋。牆壁大多是泥牆刷白灰。

解放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磚瓦結構的住宅日益增多。每棟房子一般分為三間(有條件者蓋四大間,其中大約三分之二做炕,三分之一做灶間,為炊事之用。灶間外側的大間沒有炕,角門與灶間相通,作為倉庫使用大炕隔壁的大間全部鋪成炕,並隔成兩間,把朝陽的一間作為客房,北面的一間作為兒女臥室,客人來訪時,男客進客房,女客進灶間大炕。每個房間都有一扇門,從上到下都是細木格子門欞,糊上窗紙,以取陽光,現在多改為玻璃門窗。由於滿屋都是炕,進屋就要脫鞋。過去農村的炕面都鋪上蘆席或高粱稈編制的蓆子,現在多用人造板膠,經常擦洗,保持乾淨。

(圖為防川朝鮮族民俗村)

02 滿族房屋

滿族人家的庭院又稱「院子」,四周以牆圍成「院套」。院套南面正中是院門,院牆或以磚相砌,或以石塊壘砌,或為土打牆,或以草泥垛至1米左右高,有的也用雜木樹幹或秸杆等編成「樟子」。進入院門,迎面是正房,一般為一戶三間,琿春滿族建房多為坐北朝南,這樣便於採光。正房東西兩側是倉房、碾房、牛馬棚。倉房一般有兩種:一是用木桿架起的小屋,與地面隔開,可以防潮;二是直接建在地面上的小窄房。有錢的顯貴之家,除了正房外,東西還各建有廂房,這就使庭院成了「四合院」。

滿族蓋房,先立房架,後砌牆壁安門窗,親朋好友聞訊而來為之祝賀,所贈的紅面、紅綢,披掛在房梁上。當上到最後一根大梁時,需鞭炮齊鳴,房主往大梁上澆酒,唱《上梁歌》:「澆梁頭,澆梁頭,祖祖輩輩出王侯;澆梁腰,澆梁腰,祖祖輩輩吃犒勞。」

到了清代,東北地區的滿族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其房屋居室也發生著變化,既有對女真人的繼承,也有對漢族的吸收,形成了既有地域特色又有民族特色的房屋居室風格,又因地域和環境的不同,大同之中亦存差異。滿族建房有「以西為大,以西為貴,以近水為吉,以依山為富」之說。蓋房時,須先蓋西廂房,再蓋東廂房,落成的正房中也以西屋為主,稱為上屋。

琿春滿族民房多為泥草房,牆體或用毛石砌成,或用土坯壘砌,以木柱支撐房梁,苫房草蓋頂拍苫起脊。房間一般為三間,坐北朝南。房門開在東邊的一間,房門為雙層,外層向外開,裡層向裡開。這種房屋形同口袋,民間俗稱「口袋房」。房屋南側有窗,東間有一個大窗,西間南面一窗為上下兩扇。窗扇兩頭有木軸可開啟,上扇可用木棍支起,便以通風。每扇窗用木條拼成各種圖形的窗格,又稱窗欞,窗紙用蘇油或麻油浸過後,糊在窗欞外面,這就是東北「三大怪」之一「窗戶紙糊在外」。東北風大雪多,冬天室內外溫差較大,將窗戶紙糊在外側,遇風時有窗欞支撐,窗戶紙就不容易被吹破。.可防風防水,不僅增加了窗戶的亮度,還可以延長窗戶紙的壽命。

房屋的西山牆外砌有煙囪。煙筒,滿語為「呼蘭」。煙囪距山牆三尺左右,用土坯或磚壘砌,上細下粗,高出房簷數尺,通過孔道與室內的炕洞相通。早年,生活在山林中的滿族人,就地取材,用心部通體腐爛的大樹幹做煙囪。滿族人建落地煙囪,而不是將其立在房頂上,主要是為了防火。滿族建房之初,以圓木連結為牆,房蓋用草苫成,建房材料都是易燃之物,所以煙囪獨立於房牆之外。以後,建房材料以磚瓦替代,但煙囪的建法仍承舊習,這成為滿族式住宅的一大特色。

進入房門,便是堂屋,又稱外屋,實際就是廚房。水缸、酸菜缸等均放在外屋。靠裡屋一側,南北分置一鍋灶,灶火通室內炕。裡屋即西間是正室,長度為兩間大小,與外屋南北鍋灶相對應的是南、北、西三面炕,俗稱「萬字炕」。南北大炕用西條炕連在一起。炕上鋪蓆子,炕的邊緣用光滑的木板鑲嵌,稱為炕沿。滿族習慣幾代人同居,一般平民居單房,父母子媳兒孫等同住在南北炕上。中、青年夫婦在炕邊中置一幔帳隔著。南炕住長輩,也是客人坐的地方,北炕住晚輩。西炕窄,通常不超過3尺寬,是供奉祖先和祭神的地方。滿族人睡眠習慣,頭臨炕沿,腳抵窗,無論男女皆並頭睡,如足向人,視為不敬。東北地區冬季寒冷,時間較長,所以火炕對滿族人十分重要,平日裡的室內活動,如吃飯、讀書、婦女做針線活、孩子遊戲玩耍等都在炕上。家中來了客人也要請炕上坐。

滿族居室的「萬字炕」格局決定了室內的擺設。家具均置於炕上,有炕桌,呈長方形,矮腿。炕稍有炕櫃,又稱「炕琴」,炕櫃與火炕寬度相當,高約三尺,櫃表面塗深紅色油漆,並繪有金黃色圖案。櫃內裝衣物,柜上疊放被褥。滿族以西為尊,因此西炕不能坐人,也不能擺放雜物,尤其不準放狗皮帽子、繩子和刀具,如果有人冒失坐了西炕,或將狗皮帽子等物品放置於西炕,那是對主人的不敬。滿族家的西炕,一般放一長櫃,內裝糧食或衣物,上面擺放香爐、燭臺等供器。

滿族傳統的房屋居室特點頗多,但最主要的有三大特徵,這就是「口袋房、萬字坑、煙囪建在地面上」。目前在琿春一些滿族村屯中仍然可見到這種特徵。

(圖片源自網絡)

圖為琿春市紅色文化民俗博物館

來源:醉美琿春

信息整理自:《琿春朝鮮族》、《琿春滿族》

相關焦點

  • 滿族
    入關以後,滿漢服裝逐漸趨於一致,男子所服的坎肩等至今仍有沿用,而女子旗袍歷經演變,現已成為我國傳統女裝的代表。    滿族食品也極富特色,歷來有「滿點漢菜」之說。最能代表滿、漢族飲食文化交融的莫過於「滿漢全席」。其菜餚選料、製作和吃法上都保持著滿族特色,其中山珍如猴頭菌、熊掌、人參、鹿茸等大都是來自東北地區。
  • 龍井市第十屆「中國朝鮮族農夫節」系列之龍井朝鮮族潑水節(流頭節...
    龍井市第十屆「中國朝鮮族農夫節」系列之龍井朝鮮族潑水節(流頭節)開幕 作者:隋欣    編輯:劉佳旎    來源:本臺全媒體資訊中心    2019-07-27 19
  • 2019-2020新賓滿族農莊過大年即將震撼開場!
    >過年啦穿新衣,戴新帽剪窗花,貼對聯,放鞭炮歡聚一堂樂淘淘,共慶新春佳節到這是中國人最愛的「年」的味道這個味道讓無數人魂牽夢繞儘管它離我們漸行漸遠終究有一個地方可以讓你找到它就是一年一度的【新賓滿族農莊過大年】2019-2020新賓滿族農莊過大年
  • 常紀慶:做好滿族醫藥非物質文化傳承是畢生使命
    本期人物:常紀慶,當代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長白山滿族傳統醫藥繼承人、中醫執業醫師,世中聯滿藥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中國民族醫藥學會滿醫藥分會副秘書長、世中聯脈象研究專業委員會第三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 皇太極欽點的「滿洲」,與滿族是一個概念嗎?
    【本文為騰訊獨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文|逆北 滿洲和滿族有什麼關係?有一種觀點喜歡把二者等同,認為滿洲就是滿族,只不過時期不同,叫法不一樣罷了。這種說法對嗎?筆者想簡單談談自己的不同意見。
  • 滿族民間剪紙藝術大師關雲德不幸去世
    訃告我會優秀的理事、滿族民間剪紙藝術大師關雲德先生因病於2020年12月28日1時30分逝世。關雲德,1948年出生,吉林省九臺市人,滿族。中共黨員。自幼受其母、姨薰陶,衷情於滿族民間剪紙創作。、九臺民間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吉林省滿族剪紙協會理事,民間藝術家、吉林市滿族文化研究會會員、海倫剪紙協會會員、九臺市政協委員。
  •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烘焙培訓_長春市寬城新東方烹飪職業培訓學校有限...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烘焙培訓,長春市寬城新東方烹飪職業培訓學校有限責任公司,學校在管理方面採取"二元化管理模式"開放式教學,對學員實行"素質+知識+技能"一體化教育,注重學員技能的培訓;堅持以教學質量管理為中心,著力加強專業教育和素質教育,同時也大力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積極引導和建設健康向上的學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
  • 藏族、苗族與滿族都有哪些民俗禁忌?這些話不要說,這些事不要做
    三、滿族的忌諱滿族禁坐西炕,滿族居住的西屋有蔓字炕,因西牆上有神龕,為尊重祖宗,在西炕上不準放空盤和空簸箕,因為祭祀時,空放是對神大不敬。同時,西炕也不準家人和客人坐。祭祀中的禁忌,祭祀前要進行齋戒,包括沐浴更衣,不能喝醉酒,不得食肉動葷,不參加弔喪,不到有病人家問病,不得淫邪玩樂,總之一切不吉利骯髒的事都不得參與。
  • 在清朝,怎麼判斷一個女人是滿族還是漢族?光看她們的耳朵就夠了
    近幾年最火的一部清宮題材的電視機就要算是《甄嬛傳》了,其實甄嬛傳無論是在劇情上,還是演員的演技上都是非常好的,但是在這部電視劇卻在一樣東西上不太講究——滿族女子的耳環上。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歷史中真實的滿族女人都扎6個耳洞!
  • 滿族風俗:西紅門滿人的探祖溯源之旅(上)
    家譜上太爺爺的名字成了「X」羅克儉,滿族,68歲。他們那一代人,提到自己的祖先,很長一段時間印象中就是賣國求榮、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作為被驅逐的「韃虜」,他們有著濃重的自卑感。「家裡老人告訴我,解放初期我們村裡進行戶籍登記的時候,不少滿族人都悄悄地隱瞞了滿族的身份,唯恐遭遇'驅逐韃虜』。」
  • 河壩|冬日暖陽延邊朝鮮族烤串擼起來
    早就聽聞,東北燒烤花樣種類繁多,尤其是延邊朝鮮族烤串,更是頗有特色。【店名】河壩燒烤串城。【位置】青島市李滄區九水路27-6號。飯店面對馬路,門頭醒目,非常好找。過來用餐,有收費停車場,按照4元一小時標準收費。
  • 娛樂圈的「滿族」明星,闞清子還好,而她是瓜爾佳氏後代
    娛樂圈的「滿族」明星,闞清子還好,而她是瓜爾佳氏後代 現在喜歡追星的人越來越多,追星族對於喜歡的明星會很關注,無論是他們作品,還是日常愛好等等,只要是能知道的就會儘可能了解很多。對於追星的小夥伴們不難發現娛樂圈中有很多明星不是漢族,而是少數民族。下面咱們就來看看這幾位滿族明星都是誰吧。
  • 春節與中國傳統時間制度的現代轉換-中國,曆法,陽曆,陰曆,袁世凱...
    原標題:春節與中國傳統時間制度的現代轉換  農曆新年——春節,俗稱「年」,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年」的概念,最初的含義來自農業,《說文·禾部》中將「年」解釋為「谷熟也」,華夏先民將穀物的生長周期命名為「年」,據記載,春節自誕生之日起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關於春節的起源,現今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
  • 雲秀哈爾濱·冰城日曆丨11月28日,滿漢全席之下八珍——滿族八大碗
    滿族八大碗是由雪菜炒小豆腐    滿族的八大碗屬於滿族人家最平常的菜餚,早先八大碗只在滿族人家食用。清朝乾隆期間,正值民生鼎盛時期。"滿漢全席 " 在飲食業得到蓬勃發展,滿漢全席分為 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滿族八大碗被納為滿漢全席之下八珍。隨後每逢年、節、慶典、迎、送、嫁娶等事,百姓多以八大碗宴請賓客。
  • 清代滿族髮式是「金錢鼠尾」式,其實不止滿族人有剃頭辮髮的習慣
    後來的滿族也與此一樣。一個民族的特殊風俗與環境密切相關。一般都認為,東北少數民族之所以剃頭,與他們需要經常徵戰有關。因為在戰爭中,如果你留長髮,頭髮一旦散亂,頭頂中前部的那些頭髮便會遮住臉面,擋住視線,影響戰鬥。同時,東北森林很多,騎馬穿行於森林中,長頭髮也容易被樹枝掛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