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朝鮮族房屋
朝鮮族房屋一般以木材搭架,屋頂四個斜面,用稻草、穀草或瓦片覆蓋。牆壁大多是泥牆刷白灰。
解放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磚瓦結構的住宅日益增多。每棟房子一般分為三間(有條件者蓋四大間,其中大約三分之二做炕,三分之一做灶間,為炊事之用。灶間外側的大間沒有炕,角門與灶間相通,作為倉庫使用大炕隔壁的大間全部鋪成炕,並隔成兩間,把朝陽的一間作為客房,北面的一間作為兒女臥室,客人來訪時,男客進客房,女客進灶間大炕。每個房間都有一扇門,從上到下都是細木格子門欞,糊上窗紙,以取陽光,現在多改為玻璃門窗。由於滿屋都是炕,進屋就要脫鞋。過去農村的炕面都鋪上蘆席或高粱稈編制的蓆子,現在多用人造板膠,經常擦洗,保持乾淨。
(圖為防川朝鮮族民俗村)
02 滿族房屋
滿族人家的庭院又稱「院子」,四周以牆圍成「院套」。院套南面正中是院門,院牆或以磚相砌,或以石塊壘砌,或為土打牆,或以草泥垛至1米左右高,有的也用雜木樹幹或秸杆等編成「樟子」。進入院門,迎面是正房,一般為一戶三間,琿春滿族建房多為坐北朝南,這樣便於採光。正房東西兩側是倉房、碾房、牛馬棚。倉房一般有兩種:一是用木桿架起的小屋,與地面隔開,可以防潮;二是直接建在地面上的小窄房。有錢的顯貴之家,除了正房外,東西還各建有廂房,這就使庭院成了「四合院」。
滿族蓋房,先立房架,後砌牆壁安門窗,親朋好友聞訊而來為之祝賀,所贈的紅面、紅綢,披掛在房梁上。當上到最後一根大梁時,需鞭炮齊鳴,房主往大梁上澆酒,唱《上梁歌》:「澆梁頭,澆梁頭,祖祖輩輩出王侯;澆梁腰,澆梁腰,祖祖輩輩吃犒勞。」
到了清代,東北地區的滿族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其房屋居室也發生著變化,既有對女真人的繼承,也有對漢族的吸收,形成了既有地域特色又有民族特色的房屋居室風格,又因地域和環境的不同,大同之中亦存差異。滿族建房有「以西為大,以西為貴,以近水為吉,以依山為富」之說。蓋房時,須先蓋西廂房,再蓋東廂房,落成的正房中也以西屋為主,稱為上屋。
琿春滿族民房多為泥草房,牆體或用毛石砌成,或用土坯壘砌,以木柱支撐房梁,苫房草蓋頂拍苫起脊。房間一般為三間,坐北朝南。房門開在東邊的一間,房門為雙層,外層向外開,裡層向裡開。這種房屋形同口袋,民間俗稱「口袋房」。房屋南側有窗,東間有一個大窗,西間南面一窗為上下兩扇。窗扇兩頭有木軸可開啟,上扇可用木棍支起,便以通風。每扇窗用木條拼成各種圖形的窗格,又稱窗欞,窗紙用蘇油或麻油浸過後,糊在窗欞外面,這就是東北「三大怪」之一「窗戶紙糊在外」。東北風大雪多,冬天室內外溫差較大,將窗戶紙糊在外側,遇風時有窗欞支撐,窗戶紙就不容易被吹破。.可防風防水,不僅增加了窗戶的亮度,還可以延長窗戶紙的壽命。
房屋的西山牆外砌有煙囪。煙筒,滿語為「呼蘭」。煙囪距山牆三尺左右,用土坯或磚壘砌,上細下粗,高出房簷數尺,通過孔道與室內的炕洞相通。早年,生活在山林中的滿族人,就地取材,用心部通體腐爛的大樹幹做煙囪。滿族人建落地煙囪,而不是將其立在房頂上,主要是為了防火。滿族建房之初,以圓木連結為牆,房蓋用草苫成,建房材料都是易燃之物,所以煙囪獨立於房牆之外。以後,建房材料以磚瓦替代,但煙囪的建法仍承舊習,這成為滿族式住宅的一大特色。
進入房門,便是堂屋,又稱外屋,實際就是廚房。水缸、酸菜缸等均放在外屋。靠裡屋一側,南北分置一鍋灶,灶火通室內炕。裡屋即西間是正室,長度為兩間大小,與外屋南北鍋灶相對應的是南、北、西三面炕,俗稱「萬字炕」。南北大炕用西條炕連在一起。炕上鋪蓆子,炕的邊緣用光滑的木板鑲嵌,稱為炕沿。滿族習慣幾代人同居,一般平民居單房,父母子媳兒孫等同住在南北炕上。中、青年夫婦在炕邊中置一幔帳隔著。南炕住長輩,也是客人坐的地方,北炕住晚輩。西炕窄,通常不超過3尺寬,是供奉祖先和祭神的地方。滿族人睡眠習慣,頭臨炕沿,腳抵窗,無論男女皆並頭睡,如足向人,視為不敬。東北地區冬季寒冷,時間較長,所以火炕對滿族人十分重要,平日裡的室內活動,如吃飯、讀書、婦女做針線活、孩子遊戲玩耍等都在炕上。家中來了客人也要請炕上坐。
滿族居室的「萬字炕」格局決定了室內的擺設。家具均置於炕上,有炕桌,呈長方形,矮腿。炕稍有炕櫃,又稱「炕琴」,炕櫃與火炕寬度相當,高約三尺,櫃表面塗深紅色油漆,並繪有金黃色圖案。櫃內裝衣物,柜上疊放被褥。滿族以西為尊,因此西炕不能坐人,也不能擺放雜物,尤其不準放狗皮帽子、繩子和刀具,如果有人冒失坐了西炕,或將狗皮帽子等物品放置於西炕,那是對主人的不敬。滿族家的西炕,一般放一長櫃,內裝糧食或衣物,上面擺放香爐、燭臺等供器。
滿族傳統的房屋居室特點頗多,但最主要的有三大特徵,這就是「口袋房、萬字坑、煙囪建在地面上」。目前在琿春一些滿族村屯中仍然可見到這種特徵。
(圖片源自網絡)
圖為琿春市紅色文化民俗博物館
來源:醉美琿春
信息整理自:《琿春朝鮮族》、《琿春滿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