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8日(農曆六月初六)曬經節,五臺山小朝臺黛螺頂舉行了曬經法會,法會由五臺山佛教協會會長、黛螺頂寺住持昌善大和尚主法。寺院僧眾、護法居士共同參加,來自全國各地的信眾、遊客在此也感受到了曬經法會儀式的莊嚴和隆重。
上昌下善大和尚開示說:「今天是戊戌年農曆六月初六。六月初六是佛教傳統的「曬經日」。曬經包含著很深的意義,佛經是佛門至寶,晾曬經典不但可以讓經卷長期保存,更能讓有形無形的眾生通過見聞受持而得到利益。」
佛經記載的是佛陀的言教,佛經的字字句句,字裡行間到處都透視著佛陀的智慧。在沒有紙張之前,古老的佛經寫在貝葉上,稱為「貝葉經」,貝葉經是用鐵筆在貝多羅樹葉上刻寫的佛教經文。造紙術、印刷術的發明才使得經典大量流通。在貝葉經的年代,可以想像佛經是多麼的稀有和神聖,它需要祖師大德付出多少心血。弘一大師常說:「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惜福,求名求利但須求己莫求人」,何況經書法寶,讓我們學會尊重、珍惜。
唐代高僧玄奘西去取經,一去就是十七年,取回來的也是貝葉經。傳說玄奘取經回來途中,不慎將所有經書丟落到水中,撈起來曬乾後,方才保存下來。而這一天,正是六月初六,為了紀念玄奘大師取經之艱辛,各地寺院都會在六月初六把所藏的經書請出來晾曬,以利經書更好地保存,敬法如佛,佛經是無聲的文字,讓我們用恭敬的心去對待佛經,從聞思修,最終證得無上智慧。金剛經曰:
複次須菩提,
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
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
須菩提,
當知是人,
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
可見,經典的殊勝,籍此勝緣,讓我們心懷感恩,心懷珍惜,心懷慈悲,學佛菩薩的精神,「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學祖師大德的赤誠,肩負弘法使命,荷擔如來家業,願普天下眾生皆共成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六月六」的起源和傳承
「六月六」在宋代叫「天貺(kuàng)節」,「貺」是「賜予、贈與」的意思。根據《宋史》記載,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正月以及六月六日,兩次有天書降臨。真宗認為是天賜之福,在泰山岱廟修建了天貺殿,還在大中祥符四年宣布六月六日天書再降日為「天貺節」,確定其為國家法定節日,全國休假一天,百官上香祭禱,民間禁止屠宰。只不過這個明顯是借神之名來鞏固皇權統治的節日,也僅限於宋代了。到了元、明、清,更符合這個節日時令特點的「洗曬」習俗,則保留和發展了起來。
六月六的曝曬活動十分廣泛,上下皆然。皇宮裡要曬鑾駕、龍袍以及宮內的檔案和文書;寺廟裡有曬經卷、曬法衣的活動,書香門第要曬收藏的書籍、字畫;藥店裡要曬生熟藥材;估衣鋪要曬估衣;皮貨鋪要曬皮貨。普通人家,六月初六日這天,翻箱倒櫃,把衣物、鞋帽、被褥等拿出來「大見天日」,特別是皮衣之類的高級衣物,為了不生蛆、不返潮,都要拿到太陽底下晾曬。家裡儲藏了糧食的則在庭院裡曬糧食,稱為「曝蠹魚」。毋庸置疑利用陽光來殺菌除蟲這一點的科學道理,不過這種「曬紅綠」,有時候還帶著些許「亮家底」的意思,學富五車或是家產豐厚,都可以藉此機會向左鄰右舍炫耀一番。
據說,唐玄奘西天取經歸途中,不慎將部分經書掉落水中,急忙撈起後,於石臺上晾曬至幹,並完好帶回大唐。為紀念高僧西天取經之艱辛,寺院特於每年六月初六都會將經書從櫃中取出,逐頁翻開並用軟刷拂去灰塵,重新裝匣放回,「曬經節」因之又被稱作「翻經節」。
佛經中的字字句句,都飽含了世尊無量劫來求法苦行所付出的心血,因此,歷代祖師大德們對經書無不至極恭敬,把經典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以法為鏡,以佛陀和祖師大德們的行持為鏡,反觀自身,我們理應生起這樣的定解:所有的經典文字都是用來幫助我們獲得智慧、得到解脫乃至究竟涅槃的,如果我們用恭敬的心去對待,就會得到殊勝的功德果報。
所以佛教寺院的僧眾會在這一天集結信眾,把收藏的經卷拿出來翻曬一遍,所以農曆六月六日也為佛教的曬經日。
六月六日作為一個節日,自此傳到現在。清末《蕪城懷舊錄》記述:「石塔寺,即古欄院,舊存藏經,寺僧每於夏季展涼」。《真州竹枝詞引》云:「六月初六日,曬經,第叢林故事耳」。這就是佛寺裡的「翻經日」。著名的清代《點石齋畫報》裡還有一幅《佛寺曬經圖》。
曬經日作為一種佛事節日流傳至今,保護和宏揚了珍貴的文化遺產,讓佛教智慧得以如燈燈相續。
按照出家的規矩,初出家的人應該依止師父學習,等受了具足戒以後,方可外出參學。但印光大師遇到哥哥反對出家的特殊情況,所以就不得不提前外出參學。1881年夏,大師為免哥哥找來,承剃度恩師之命,去安徽徽州小南海參學。
大師背著簡單的行李,由終南山南五臺出發,南出秦嶺,經過關中興安府(今陝西省安康市),走了一個多月,跋涉一千多華裡,登山涉水,隻影孤徵,備歷艱辛而毫無退志。大師初次體驗了「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裡遊」的行腳生活。遇寺掛單過夜,無寺則住最便宜的小店,錯過宿頭,還不得不露宿。經過陝西湖北交界的關埡子楚長城,就進入了湖北鄖陽府所屬的竹谿縣地界。兩省交界處的湖北一側有一座蓮花寺。山門兩側的對聯是:「祗樹園林,慧日照臨慈蔭遠;蓮花寺中,清風吹拂妙香多。」看來是一個清淨處所。大師走進寺裡,到客堂向知客師打聽去安徽徽州小南海的路程,知客師父告訴大師,小南海在安徽徽州歙縣(今安徽黃山市歙縣)境內新安江江心的岑山上,路程還非常遠。大師考慮到行腳至今,盤纏已經花完,身心比較疲憊,就請求在蓮花寺掛單暫住。
但大師此時還沒有受具足戒,要想掛單也是不容易的事情。大師討了一個最辛苦的行單,一身兼任柴頭和水頭,負責打煤炭,燒全寺四十多人要用的開水,日夜不斷保證開水供應。大師自己把水挑回來,燒完的煤渣也自己挑出去倒掉。大師自幼多病,20出頭的年紀,身體尚顯單薄,這樣大強度的勞動可以說非常辛苦。但大師並無怨言,知道以尚未受戒的身份,能讓掛單住下來,已算是慈悲了。大師一邊勞作,一邊心中不忘持佛名號。由于堅定的信念和三寶的加持,雖然又苦又累,但能夠支撐下來,在持佛名號的時候,大大減輕了苦累的感受。
六月初六是寺院的曬經日,從這天起,寺裡一連幾天曬經。寺裡知道大師是讀書人出身,也讓大師來幫忙整理經書。經書有的十分完好,有的已經破損。大師看到一本殘缺不全的書名為《龍舒淨土文》,眼睛一亮。大師在學朝暮課誦裡面的《佛說阿彌陀經》和《怡山發願文》時就羨慕淨土緣勝,發願念佛求生淨土。現在翻看這本殘破的《龍舒淨土文》,感到語言雖然淺顯,但意義完整;講勸人念佛的道理入情入理,幫助人們斷疑起信;講修行方法,分門別類,縷析條陳。大師感嘆這真是一本接引初機念佛的奇書啊。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