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新聞評論》請教了一些最歡迎的新聞記者、評論家及專業學者們,編寫一份詳細的閱讀書目清單,促使下一代的記者成為更出色的觀察員、小說家和思想家。
據美國《哥倫比亞新聞評論》報導,正值《哥倫比亞新聞評論》(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簡稱CJR)五十周年紀念日之際,我們特地請教了一些最歡迎的新聞記者、評論家及專業學者們,幫助我們編寫一份詳細的閱讀書目清單,促使下一代的記者成為更出色的觀察員、小說家和思想家。下面,你將看到這二十位受訪者列出的一份完整書單,按字母順序一一為大家一一呈現。
韋恩-巴瑞特(Wayne Barrett):著名調查記者
1、《美國新聞業的生與死》(The Death & Life of American Journalism)(2010年)
作者:約翰-尼科爾斯與羅伯特-麥克切斯(John Nichols & Robert McChesney)
一部有關新聞業修復及重建的極富同情心的作品。
2、《Bottom of the 33rd》(2011年)
作者:丹-巴裡(Dan Barry)
丹徹底改變了體育報導、新聞寫作,同時還有敘述故事的模式,幾乎都與棒球運動無關。
3、《美國王朝》(American Dynasty) (2004年)
作者:美國著名經濟、政治評論家凱文-菲利普斯(Kevin Phillips)
有關布希家族的貴族統治、財富和政治欺騙
4、《血地之爭:希特勒與史達林間的歐洲》(Bloodlands: Europe Between Hitler and Stalin) (2010年)
作者:蒂莫西-斯奈德(Timothy Snyder)
我們這個時代,所有最醜陋故事的偉大歷史合輯,挖掘出了每一位參加種族滅絕大屠殺的罪惡靈魂。
5、《賊巢》(Den of Thieves)(1992年)
作者:詹姆斯-斯圖亞特(James Stewart)
記錄了20世紀80年代美國金融市場股市大盜的行徑,是一部講述金融家貪婪故事的長篇紀實報導,這是一個老故事了,可讓世界卑躬屈膝的最新賊巢,不過是對過去的一種效仿。
俄爾-考德威爾(Earl Caldwell):知名記者及電臺主持人
6、《好人如何百鍊成鋼》(How the Good Guys Finally Won) (1975年)
作者:吉米-布雷斯林(Jimmy Breslin)
7、《預知死亡紀事》(Chronicle of A Death Foretold) (1984年)
作者: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
有關布雷斯林的水門事件故事及加西亞-馬爾克斯的謀殺故事,這兩部敘述事件的書目都是歷史上空前偉大的作品——由兩名記者所撰寫。
8、《信任》(The Trust) (2000年)
作者:蘇珊-E-蒂夫特(Susan E. Tifft)和亞歷克斯-S-瓊斯(Alex S. Jones)
如果你想了解《紐約時報》如何成為當今最重要的報紙,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這是一本必讀書目。
9、《他鄉暖陽》(The Warmth of Other Suns) (2010年)
作者:伊莎貝爾-威克森(Isabel Wilkerson)
該書描述了美國南方黑人向北方遷移的歷史。這部美國大移民史傳是記者以一種最難忘、最值得紀念的方式報導大型事件及重要新聞的極好例子。
10、《美國起義:未曾言說的美國最大一次奴隸暴動》(American Uprising: The Untold Story of America’s Largest Slave Revolt)(2011年)
作者:丹尼爾-拉斯姆森(Daniel Rasmussen)
該書講述了鮮為人知的1811年的奴隸起義。
11、《紐奧良之路:路易斯安1811英勇奴隸起義》(On to New Orleans: Louisiana’s Heroic 1811 Slave Revolt )(1995年)
作者:艾伯特-思拉舍(Albert Thrasher)
這並不是一本嚴格意義上的書,而更是一份相當重要的文件。
帕特麗夏-卡爾霍恩(Patricia Calhoun):美國丹佛《Westword》雜誌著名編輯
12、《新聞記者和謀殺犯》(The Journalist and The Murderer)(1990年)
作者:簡妮特-瑪康姆(Janet Malcomb)
本書會給讀者帶來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憤怒,但同時又確實發人深省,對新聞記者來講,這是一部必讀書。
13、《冷血》(In Cold Blood)(1966年)
作者:杜魯門-卡波特(Truman Capote)
本書仍舊是針對真正罪案寫作的一部黃金標準,即使書中有一些虛構的事實。
14、《艱苦歲月》(Roughing It )(1872年)
作者:馬克-吐溫(Mark Twain)
《艱苦歲月》的內容是吐溫到內華達的旅程及在美國西部的後期生活的半自傳式描述。書中洋溢著寫作的純粹快樂,並且帶有一種地方風土感,以及任何一部關於他在內達華生活的回憶錄,在書中他承認「如果沒有好消息,就常常讓幻想佔上風吧。」
梅利莎-德爾-博斯克(Melissa del Bosque):《德州觀察報》(The Texas Observer)調查記者
15、《向加泰隆尼亞致敬》(Homage to Catalonia)(1938年)
作者: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
本書是奧威爾戰爭中見聞的總結。奧威爾超越了報告,將戰壕中的見聞一一真實的呈現,是西班牙內戰(Spanish Civil War)的第一手資料。
16、《深入報導》(Dispatches)(1977年)
作者:麥可-赫爾(Michael Herr)
平和的語言,直白的敘述,有時還會揭露一些令人不安的隱秘事實,赫爾用最有說服力的方式向我們解釋了越南戰爭(Vietnam War)的瘋狂動亂。
17、《婚姻療傷》(The Marriage Cure)(《紐約客》The New Yorker,2003年)
作者:凱薩琳-布(Katherine Boo)
凱薩琳用一種罕有的能力將她的主題充分展現,使任何一系列複雜的事物都栩栩如生,好像在真實生活場景中發生一樣。
18、《恐懼與嫌惡:跟蹤1972年的總統競選》(Fear and Loathing: On the Campaign Trail』72 )(1973年)
作者:亨特-S-湯普森(Hunter S. Thompson)
本書融入了作者絕頂的智慧,對美國民主的潛在深切關注,而且書中內容經過精心校整,深具權威,使湯普森的書成為政治方面最暢銷的書籍之一。
19、《惡魔之路》(The Devil’s Highway )(2004年)
作者:露易絲-阿爾貝託-尤利婭(Luis Alberto Urrea)
移民在移民國家成了受鄙視的人群。在移民北去尋找美國夢的危險徵程中,尤利婭為移民吶喊,給了移民應該得到的支持和尊嚴。
傑遜-德帕爾(Jason Deparle) :美國《紐約時報》資深記者、高級作家
20、《林肯》( Lincoln )(1996年)
作者:戴維-赫伯特-唐納德(David Herbert Donald)
傳統觀點可以改變,本書強烈喚起了讀者這一意識,在林肯任職大部分期間,林肯的同僚稱他是一個「常做錯事的人」。
21、《這兒沒有小孩》(There Are No Children Here) (1991年)
作者:亞歷克斯-寇羅威茲(Alex Kotlowitz)
所有有抱負的貧窮記者,都應該研究這個故事中芝加哥住宅區兩個年輕兄弟的道德告急。
22、《群鳥相依》(Bird by Bird )(1994年)
作者:安妮-拉莫特(Anne Lamott)
一個作家寫給作家們的一本書,關於寫作的痛苦以及如何克服這種痛苦。
23、《揮去你的陰霾》(Move Your Shadow) (1985年)
作者:約瑟夫·萊利威爾德(Joseph Lelyveld)
這部關於南非的報導,在技巧上為廣大同僚們提供了一個可供借鑑的範例,約瑟夫從普通場景中提取了很多記者常常都會忽視掉的黃金技巧。
24、《應許之地》(The Promised Land) (1991年)
作者:尼古拉斯-萊曼(Nicholas Lemann)
這段黑色移民的歷史,是我所了解的最好模型,使用敘事性非小說文體徹底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變化。
詹姆斯-法洛斯(James Fallows) :《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國家通訊員
25、《道義戰爭》(The Moral Equivalent of War)(1906年)
作者: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這篇已歷時一個多世紀之久的文章,描繪了持久問題及美國所面臨挑戰的其中一個:如何通過任何方式激起任何「民族」精神,除了戰爭這種方式。
26、《終結所有和平的和平》(A Peace to End All Peace) (1989年)
作者:戴維-弗羅姆金(David Fromkin)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發生的一切,如何為中東地區二十一世紀所面臨的挑戰創造條件。
27、《金融列王記》(Lords of Finance)(2009年)
作者:李亞奎特-阿哈麥德(Liaquat Ahamed)
不論未來的經濟發生什麼,都不會只像美國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那樣。不過,這是一部正如你期待的對「聰明的」愚昧的有力展示。
28、《理查-費曼:天才的軌跡》(Genius )(1992年)
作者:詹姆斯-葛雷易克(James Gleick)
我正在尋找一本可以用科學和數學恰當清楚地闡述記者需要的書,因為前面發展那麼多的東西都將涉及那些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美國物理學家理查-費曼(Richard Feynman)所面臨的一系列確切挑戰,都將不同於那些先前的挑戰,但針對如何巧妙處理科學與公共政策的交叉,詹姆斯-葛雷易克給出了一個極好的例子。
29、《儘管去做——無壓工作的藝術》(Getting Things Done)(2001年)
作者:戴維-艾倫(David Allen)
沒開玩笑!這是一本教你組織生活、把事情做好的典型的入門書。
30、《我們是羅馬嗎?》(Are We Rome?) (2007年)
作者:庫倫-默菲(Cullen Murphy)
這是將歷史性對比運用到當前新聞事件的一個典型例子。
凡妮莎-M-吉扎裡(Vanessa M. Gezari):新聞記者及2011-12年騎士華萊士(Knight-Wallace)成員
31、《土星光環》(The Rings of Saturn)(1998年英文版)
作者:溫弗裡德-格奧爾格-澤巴爾德(W.G. Sebald)
當我們尋找新的方式來敘述一些相關共鳴故事時,澤巴爾德的作品向我們展示了,在語言、深度及本質上,世界仍任由你的想像馳騁,這是小說、歷史、回憶錄的組合給予我們鼓舞人心的提醒。
32、《深入報導》(Dispatches) (1977年)
作者:麥可-赫爾(Michael Herr)
對那些大打折扣的戰爭描述來說,這本書是一個完美的解毒劑,真實再現了越南戰爭的場景,赫爾這本書也是對個人觀察家力量的有力證明。
33、《米德爾馬契:當地生活研究》(Middlemarch: A Study of Provincial Life) (1871年)
作者: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
艾略特豐富細膩地塑造了約一百五十個「圓型」或「扁平」人物,並將他們安排在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中,再現了一個完整的社會結構。展現在讀者面前的這組人物群像,既栩栩如生,又有小說人物的獨特藝術魅力。讀者仿佛能看見他們,聽見他們說話,感受到他們的生活狀態,但同時又能感覺到他們那來自藝術世界的特殊韻味。
34、《啟迪》(Illuminations)(1968年)
作者: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該書寫於希特勒執政正值高潮的水深火熱年代,本雅明清晰透徹、無情鞭撻的文章有著深遠的意義。隨著信息質量及傳播改變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對世界的看法,使我們在二十世紀早期的藝術、文學與思想本質的動亂變化中,也可以感受到今天的時代氣息。
35、《沉默的女人》(The Silent Woman)(1993年,《紐約客》)
作者:珍妮-馬爾肯(Janet Malcolm)
馬爾肯這部神秘、有爭議的傳記文學,為記者展示了不計其數的深刻獨到見解,其中簡單卻永恆的真理就是,一則報導有意義與否,不在於豐富的細節報導,而在於它的作者選擇遺漏什麼。
喬納森-哈裡斯(Jonathan Harris):藝術家及程式設計師
36、《人類的親密歷史》 (An Intimate History of Humanity )(1995年)
作者:西奧多-澤爾丁(Theodore Zeldin)
每一章開始,都有幾頁關於不同法國婦女的心理描寫,在這些描述中,你總是可以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每一章都以解決了困境女人的問題,爭論及神經症而結尾,使用人類歷史上廣泛例子,向我們展示了,從過去的錯誤中,我們幾乎沒有吸取到什麼教訓,但我們自己的種種過去實際上卻是一個寶庫。
37、《色彩1-13》(Colors Magazine #13 )(1994年)
作者:蒂波-卡爾曼(Tibor Kalman)
沒有文字,只有圖片,這本雜誌旨在表達一個外來物種第一次來到地球會遇到什麼。戈弗雷-裡吉歐(Godfrey Reggio) 1982年的《失衡生活》(Koyaanisqatsi),以單純的影像構圖與組合排列,開創性地描述了人類經驗中抽象形式和顏色的視覺。這部作品與其異曲同工,十分有創意地描述了人類在抽象視覺狀態下的經歷。
38、《建築模式語言》(A Pattern Language: Towns, Buildings, Construction)
作者:克里斯多福-亞歷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薩拉-石川佳純(Sara Ishikawa),莫裡-希爾斯坦(Murray Silverstein)
與權威人物愛德華-塔夫特(Edward Tufte)所著的書一樣,這本書也是一本可以稱作「永恆知識」的暢銷書,對人類居住的實體空間、這些實體空間如何影響互動類型有著深刻的見解。書中充滿智慧,是一本廣受歡迎的書,也是有史以來最暢銷的建築書
39、《吉米柯瑞根:地球上最聰明的小子》(Jimmy Corrigan: The Smartest Kid on Earth )(2000年)
作者:克裡斯-維爾(Chris Ware)
漫畫小說派的代表作,用圖畫向我們展示了用這樣一種方式也可以使故事莊嚴、美麗、悲痛欲絕,儘管這種方式通常被認為不如長篇書面語。
伊莉莎白-克爾伯特(Elizabeth Kolbert):《紐約客》特約撰稿人
40、《與總祭司的相遇》(Encounters with the Archdruid)(1980年)
作者:約翰-麥克菲(John McPhee)
戴維-布羅爾(David Brower )的麥克菲擴展版——題目中的總祭司——在四十年前寫下的時候就與今天相關。從現在起,五十年後它仍將相關,如果,也就是說,有任何蠻野之地要我們去辯駁。
41、《沙漠獨居者》(Desert Solitaire)(1968年)
作者:愛德華-艾比(Edward Abbey)
該作品用詩性語言將生態整體觀引入現代人的現實生活中,艾比對美國西南部的實錄報告及哀歌值得大概每十年都讀一次。
42、《多多鳥之歌》(The Song of the Dodo)(1997年)
作者:戴維-誇曼(David Quammen)
誇曼選取了一個相當神秘的主題——島嶼生物地理學(Island Biogeography)——在這個基礎上,創作了一個偉大的故事。他是一位勇敢無畏的記者,也是一個很棒的小說家,任何記者——無論他或她的主題是否相關——-都可以向誇曼學習。
亞歷克斯-寇羅威茲(Alex Kotlowitz):《這兒沒有小孩》(There Are No Children Here)一書作者
43、《同志少年殺人事件》(The Laramie Project),摩西-考夫曼(Moises Kaufman)著,(2001年),
44、《暮色》(Twilight),安娜-迪佛-史密斯(Anna Deavere Smith)著,(1992),
45《迪威臣街》(Division Street),斯特茲-特克爾(Studs Terkel)著,(1993),
46、《皇帝》(The Emperor),理查-卡普欽斯基(Ryszard Kapuscinski)著, (1989年),
47、《貧民窟生活101》(Ghetto Life 101),戴夫-艾瑟(Dave Isay ),裡艾倫-瓊斯(LeAlan Jones)和勞埃德-紐曼(Lloyd Newman)合著(1993年)
這些都是一些最有力的小說,有助於記者提高。
48、《廣島》(Hiroshima)(1946年)
作者:約翰-赫塞(John Hersey)
赫塞用樸素的文字完成了一部了不起的著作。
49、《我們想告訴你明天我們和我們的家人會被殺》(We Wish to Inform You That Tomorrow We Will be Killed With Our Families) (1999年)
作者:菲利普-古瑞維奇(Philip Gourevitch)
這是一部著名的關於盧安達種族屠殺以及人性好壞的著作。
50、《新聞記者和謀殺犯》(The Journalist and The Murderer)(1990年)
作者:簡妮特-瑪康姆(Janet Malcomb)
書中有一個過激言論,認為記者最後與妓女無異。她在書中講得更露骨:每一個記者其實都明白他們所做的從道德上來說是不可取的。我從根本上同意瑪康姆的觀點。
51、《士兵的重負》(The Things They Carried) (1990年)
作者:蒂姆-奧布萊恩(Tim O』Brien)
這本曾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及普立茲獎的小說,1991年出版時便被《紐約時報》評為年度最佳圖書之一。作者通過高超的文學手法將發生在千千萬萬士兵身上的故事化作書中多個鮮活的人物,他用史詩般的語言創作了一部獨特的、飽滿的、發人深省的作品。這部充滿詩意、既瘋狂又克制、既粗暴又厚重的小說與作者的經歷有著密切的關係——1966至1970年,他曾作為步兵在越南服役;戰後,在哈佛大學攻讀政府學研究生課程後便擔任了《華盛頓郵報》的國家事務記者。這也使得這本小說被稱為是反映美國越戰真相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並被譽為「最值得看的戰爭小說之一」。
尼古拉斯-萊曼(Nicholas Lemann):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院長
52、《外省大人物在巴黎》(Un Grande Homme de Province a Paris)(1839年)
作者:奧諾雷-德-巴爾扎克(Honoré de Balzac)
如果你曾經被這樣的想法所誘惑,今天的新聞業已經降落到一個前所未有的低谷,處於一種不合理的狀態,那就讀讀這部小說吧。
53、《倫敦勞工和倫敦窮人》(London Labour and the London Poor)(19世紀40年代)
作者:亨利-梅休(Henry Mayhew)
這本書是對倫敦的街頭百姓和犯罪階層所作的一系列訪談,最初連載於倫敦《紀事晨報》(Morning Chronicle),隨後於結集成冊出版。
54、《柏林日記》(Berlin Diary )(1941年)
作者:威廉-夏伊勒(William Shirer)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在20世紀30年代並沒有真正存在——它只是一種對傑出大人物進行的無趣卻有價值的訪談預定機構。但是隨後20世紀最大的故事爆發了,夏伊勒,一名駐德國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員工,開始對其進行報導。這些就是日記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夏伊勒無線電報告的重寫。記錄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初每天的真實感受,展示了一位偉大記者的無窮精力和無畏勇氣。
55、《捕鯨記》(The Whale Hunt)(2007年)
作者:喬納森-哈裡斯(Jonathan Harris )
每個人都在談論網上新聞「敘述」新形式的潛力,但是我所認識的人中,沒有任何人創作的作品,可以與在這位年輕藝術家兼程式設計師視覺報導的傑作水平相比。
斯蒂夫-洛佩茲(Steve Lopez):《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專欄作家
56、《在芝加哥的1001個下午》(1001 Afternoons In Chicago)(2009年)
作者:班海契(Ben Hecht)
這是一部令人驚異的專欄集成作品,於1921年發表在《芝加哥每日新聞》(Chicago Daily News)上,作者是傳奇人物班海契。沒有用新聞發布和新聞報導,而是觀察整個城市及它的人們,將他的發現融入到藝術創作中,班海契發現了芝加哥。
57、《獨奏者》(The Soloist) (2008年)
作者:史蒂夫-洛佩茲(Steve Lopez)
這是一部撼動世界的流浪音樂家救贖傳奇。是2005年發生在美國洛杉磯的真實的故事。精神分裂症的夢想是如何實現的?曾經的音樂神童,樂壇天才,後起之秀,到罹患精神分裂症,流落洛杉面街頭,棲身於橋洞、隧道,神情恍惚地終日只與一把舊提琴相依為命的流浪漢,這期間得有怎麼一番曲折的變故。一個是名報記者,一個是流浪漢,兩個看似平行線的人之間卻有了交點。是什麼原因讓名報記者走進流浪者的生活?是工作動機還是社會責任?抑或是良知、人性?身份懸殊的兩個邊緣人能夠相互救贖嗎?
58、《勝利之光》(Friday Night Lights)(1990年)
作者:巴茲-比辛格(Buzz Bissinger)
贏得普立茲獎的新聞記者辭去了他在《費城詢問報》(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 的工作,搬到了德克薩斯州的奧德薩市,用一年的時間在各方面研究中學橄欖球的影響,來贏得垂涎已久的州冠軍,在這裡,贏得州橄欖球賽冠軍被視為至高無上的榮譽。
布蘭登-奈恩(Brendan Nyhan):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政治學者及知名博主
59、《同意的潮汐》(Tides of Consent) (2004年)
作者:詹姆斯-史汀生(James Stimson)
這是一部榮獲美國政界公眾輿論獎,值得一生去讀得書。
60、《戰略總統》(The Strategic President)(2009年)
作者:喬治-愛德華茲(George Edwards)
白宮的權利被極大地過高評價——愛德華茲向我們展示了,當總統開拓自己所賦予的機會之時,真正的領導才發生。
61、《確實如此》(True Enough)(2008年)
作者:法哈德-曼瓊(Farhad Manjoo)
這是一部總結了人類心理學對現實認知觀念分歧方式的著作。
62、《所有新聞都是適合出售》(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Sell)(2003年)
作者:詹姆士-漢密爾頓(James Hamilton)
如果你不理解經濟學規律,就不會理解新聞業——在為什麼我們擁有所從事的媒體行業方面,這是唯一的最好一本書。
63、《總統的手段:布希,媒體與真相》(All the President’s Spin: George W. Bush, the Media, and the Truth)(2004年)
作者:本-弗裡茨(Ben Fritz)與布蘭登-奈恩(Brendan Nyhan)
我顯然有所偏頗,但我認為我們的書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西蒙-羅傑斯(Simon Rogers):英國《衛報》Datablog編輯
64、《英國軍隊的死亡率》(Mortality of the British Army)(1858年)
作者:弗洛倫斯-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
被戰地士兵稱為「提燈女神」(The Lady with the Lamp)的南丁格爾,對統計學也很沉迷——她是第一個皇家統計學會的女性成員,傾其一生在事實基礎上致力於提高衛生保健事業。
65、《幸福》(Happiness)(2005年)
作者:理察-萊亞德(Richard Layard)
世界各國的政府都已經意識到衡量一個社會健康程度,光靠國內生產總值(GDP)是不充分的。這一大改變,至少一部分有賴於理察-萊亞德這部有巨大影響力的作品,對世界各地健康社會都進行了細節分析,非常值得讀一讀。
66、《起航點》(Point of Departure)
作者: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
數據新聞全是關於講述新聞故事,在我看來,幾乎很少有人能和詹姆斯-卡梅隆相提並論。他是記者中的記者,在許多家報社都工作過(包括《衛報》),而且在在韓國、越南、印度等危險地帶,不顧自身安危。我非常能夠有幸見到他——而且,讀這本書,的確讓人深受啟發。
斯科特-羅森伯格(Scott Rosenberg):美國綠色環保網站Grist.org的執行主編
67、《西方思想的終結》(The Closing of the Western Mind)(2003年)
作者:查爾斯-弗裡曼(Charles Freeman)
弗裡曼的書用古代晚期的歷史和早期基督教來解釋,教會的政治演變如何抑制了希臘哲學傳統的爭論與核實——追趕西方進步一千年。同樣非常值得一讀。
68、《媒體侏羅紀》(Mediasaurus)(《連線》雜誌Wired,1993年)
作者:麥可-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
「美國媒體創作的作品質量都很差,信息也不可靠,有太多不真實的東西,也經不起什麼推敲,一擊即敗,而且出售也沒有什麼保證,還徒有其表,」麥可-克萊頓在1993年的《連線》雜誌上對美國媒體進行了批判。
69、《認識漫畫》(Understanding Comics)(1993年)
作者:斯科特-麥克勞德(Scott McCloud)
麥克勞德太棒了,俏皮的對漫畫的本質進行了分析,使得記者以及其他所有人都不斷改造我們已經繼承的敘述故事的方式。
70、《無背景下的背景》(Within the Context of No Context)(1981年)
作者:喬治- W-S-特洛(George W.S. Trow)
71、《資訊遺失的年代》(The Age of Missing Information)(1993年)
作者:比爾-麥基班(Bill McKibben)
這兩部作品都召喚我們,對我們正在創造的新媒體文化進行深刻的思索以及大膽的寫作。
康妮-斯葛絲(Connie Schultz):普立茲獎獲得者,著名記者及專欄作家
72、《論寫作》(On Writing)(2000年)
作者:史蒂芬-金(Stephen King)
他會糾正你寫作用詞的不當,使你寫作能力的提高如虎添翼。金這樣寫道,「一旦你了解了故事的真相,就將它如實地寫出來吧——無論如何都要儘可能如實——它屬於任何想要讀它,抑或是批評它的人。」
73、《月亮下去了》(The Moon is Down)(1942年)
作者:約翰-斯坦貝克(John Steinbeck)
這是一部以反法西斯戰爭為題材的中篇小說,起先這部小說被一些同時期的作家所批判,因為在呈現納粹黨時,過於微妙和天真。後來一躍而成為美國經典文學作品——啟發了無數被納粹黨佔領地區的民眾。人物刻畫的細緻,對話的簡潔,寫景的美麗,故事的電影化等等都是《月亮下去了》的特長。
74、《一棵生長在布魯克林的樹》(A Tree Grows in Brooklyn)(1943年)
作者:貝蒂-史密斯(Betty Smith)
這是一部關於生活在上個世紀初紐約布魯克林區的弗朗西斯-諾蘭(Francie Nolan)的童年故事。她熱衷閱讀,同時還是個精明的糖果鑑賞家,她有一個帶著點戲劇家的悲觀氣質的爸爸,一個精明而現實的媽媽,還有個把她當男孩子一樣溺愛的阿姨。在布魯克林區,她象一棵樹一樣自由地生長起來……這部20世紀初的作品,如今依然是如何寫好關於窮人及工人階級作品的指南。
吉姆-斯立普(Jim Sleeper):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著名講師
75、《伯羅奔尼撒戰爭史》(The Peloponnesian War)
作者:修昔底德(Thucydides)
親歷伯羅奔尼撒大戰的歷史學家修昔底德,以其客觀冷靜的態度,生動豪放的史筆,簡潔流暢的文字,不僅全面地記載了戰爭的主要史實(迄至公元前411年),展示了陸戰海戰的恢宏場面、黨派鬥爭的嚴酷慘烈,還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其間人們心理心態的微妙變化。此著是希臘古典文明極盛時期的文化精品。作者提出的人性不變論,書中大量精彩的演說詞,字字珠璣,飽含哲理,千百年來一直吸引著無數讀者去欣賞、玩味、思考……就如你所期望的那樣,這是一部對於新聞角色的寫作思考,是記者寫好戰爭題材,如伊拉克戰爭的有效助跑劑。
76、《不可徵服的世界》(The Unconquerable World)(2003年)
作者:喬納森-謝爾(Jonathan Schell)
資深記者及《紐約客》作家謝爾,在這本書裡向我們展示了在大規模、非武裝運動中的合作及民主力量如何意識到真正的力量所在。伊拉克戰爭已基本結束,但是美歐之間在如何應對全球危機、建立世界秩序問題上卻分歧依舊。應如何解決政治爭端?是依靠武力手段,抑或憑藉非暴力的政治協商方法?謝爾的《不可徵服的世界:武力、非暴力和人民的意志》,闡述了他對該問題的看法和主張。謝爾在政治上吸取了著名哲學家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的思想,向我們展示了更多的新聞報導方式,而不僅僅是媒體技術以及快速報導。
77、《媒體創新》(The Creation of the Media)(2004年)
作者:保羅-斯塔爾(Paul Starr)
這部淵博而智慧的百科全書似著作,向我們介紹了關鍵媒體相關決定,是如何發展為美國公共領域開放而又有巨大缺陷的局面。
78、《新聞記者的工作目標》(What Are Journalists For?)(1999年)
作者:傑伊-羅森(Jay Rosen)
尤其是他的第二章。雖然他寫的是關於報紙,它還是出色的分析了這樣的問題:新聞記者可能會服務的公共真正意義上是什麼?以及如何更好的服務?
我不知道推薦自己的作品是否妥當,但這裡有兩部作品:
79、《自由的種族主義》(Liberal Racism)(1997年)
作者:吉姆-斯立普(Jim Sleeper)
第三章——「媒體近視」,是關於美國的新聞媒體,尤其是《紐約時報》,在20世紀80年代及20世紀90年代,常常在種族問題上出錯。我希望我們可以認真關注一些重要原則及新聞,就像種族問題一直是一個核心問題。
80、《美國新聞是否應為美國人而做?》(Should American Journalism Make Us Americans?) (1999年)
作者:吉姆-斯立普(Jim Sleeper)
這是一個獨立的小冊子,對比了在20世紀初處理移民問題時,國家建設的美國新聞業以及其他新聞集團是有什麼不同之處。
約翰-坦布爾(John Temple):新聞論壇Honolulu Civil Beat著名編輯
81、《直到大地盡頭》(To the End of the Land )(2008年)
作者:大衛-格羅斯曼(David Grossman)
這本小說用一種非常敏感細膩的方式抓住了角色的內在生命,揭示了小說能做什麼,新聞不能做什麼。
82、《無名囚犯無號牢房》(Prisoner Without a Name, Cell Without a Number)(1981年)
作者:雅各布斯-齊默爾曼(Jacobo Timerman)
這部回憶錄揭示了記者的勇氣以及面對邪惡如何保持人性的無畏精神。
83、《士兵的重負》(The Things They Carried) (1990年)
作者:蒂姆-奧布萊恩(Tim O』Brien)
這部收集了一系列相關故事的著作,既充滿詩意又發人深省,是新聞寫作值得借鑑的作品,用重要的細節刻畫了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這部作品教會記者:尋找、觀察、記憶。
馬特-韋爾奇(Matt Welch):Reason知名編輯
84、《The Collected Essays, Journalism and Letters, Volume II: My Country, Right or Left》(2000年)
作者: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
並不是因為他總是正確的——事實上,在這本書中,他有著極大的錯誤,包括他宣布資本主義滅亡這一不成熟的觀點——而是因為這本書甚至超越了他所有的著作,向我們描述了你自己的思維數學邏輯,在今天一系列最緊迫問題上,在一些我們無法理解的危機氛圍中,希望自己成為一位無比誠實、悟性極高的思考者。
85、《If You Have a Lemon, Make Lemonade: An Essential Memoir of a Lunatic Decade》(1974年)
作者:Warren Hinckle
這是一部重要的回憶錄,是與美國媒體大亨威廉-魯道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及第一個網絡公司相關的一部決不可錯過的著作。
86、《恐懼與嫌惡:跟蹤1972年的總統競選》(Fear and Loathing: On the Campaign Trail』72 )(1973年)
作者:亨特-S-湯普森(Hunter S. Thompson)
讀這本書,並不是由於你要試著模仿這樣寫作——哦,上帝,不,不是讓你成為另一個模仿者——而是由於這本書融入了作者絕頂的智慧,湯普森在海明威、報紙及美國散文方面,都達到了一個至高點,對新聞記者會有無窮的幫助。
87、《公開信件:精選作品集,1965-1990》(Open Letters: Selected Writings, 1965-1990)(1991年)
作者:瓦茨拉夫-哈維爾(Václav Havel)
像英國著名小說家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一樣,捷克斯洛伐克共產極權統治時期著名的異議知識分子、作家哈維爾向我們提供了思考與真實生活的藍圖,而且為了這樣做,他還揭露了一些二十世紀最邪惡的組織。
88、《榮耀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Glory: How Baseball’s Hall of Fame Really Works )(1994年)
作者:比爾-詹姆斯(Bill James)
一部分關於歷史,一部分關於政治比喻,這部看似無關緊要的著作由20世紀末最具影響力的新聞大家比爾-詹姆斯寫成,是一部新聞寫作的擴展練習之作。
凱-萊特(Kai Wright):美國Colorlines網站編輯主任
89、《已知世界》(The Known World )(2003年)
作者:愛德華-P-瓊斯(Edward P. Jones)
事實不能捕獲所有的真理,尤其是當涉及到美國奴隸制那般複雜、殘酷的事情。美國黑人作家愛德華-瓊斯的這部小說,獲得了世界上獎金最高的小說獎——都柏林文學獎,人們才注意到黑人奴隸主這個奇特的現象。瓊斯的小說揭示出這一制度讓美國心靈多麼的傷痕累累,以及提醒我們這一制度如何繼續改變我們的生活。
90、《無章之家:布朗克斯之愛、毒品、糾紛與長大成人》(Random Family: Love, Drugs, Trouble and Coming of Age in the Bronx)(2003年)
作者:艾德裡安-尼科爾-勒布蘭克(Adrian Nicole LeBlanc)
新聞界最佳敘事非小說作品,從1980年代開始,女記者勒布蘭克畢10年之功,追蹤報導紐約布朗克斯區的兩個波多黎各裔女孩。這個故事,向我們展示了家庭每天都必須面對的複雜、無法成功的選擇,不僅是讀完得出結論即可,而是引起人們的久久沉思……
91、《種族擊敗:報界,民權及民族覺醒》(Race Beat: The Press, the Civil Rights Struggle and the Awakening of a Nation)(2006年)
作者:吉恩-羅伯茨(Gene Roberts)和漢克-克裡巴諾夫(Hank Klibanoff)
這是一部重要著作,不僅描述了關鍵時期的新聞報導,而且揭示了種族隔離主義者對其的反應。你無法長時間讓媒體噤聲,而不付出任何代價,人民有知的權利、了解真相的權利。
92、《角落》(The Corner: A Year in the Life of an Inner City Neighborhood )(1997年)
作者:大衛-西蒙(David Simon)和愛德華-伯恩斯(Edward Burns)
是的,這本書是在《火線》(The Wire)之前——在探索美國停止投資城市之後的城市衰敗方面,和電視劇一樣精彩。(斯年)
信息來源:哥倫比亞新聞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