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數字8,有兩種寫法。一種是連筆寫,先寫出一個「S」,再反向寫出另一半「S」;另一種寫法則是,先寫上面一個圈圈,再寫下面一個圈圈。
在上海市世界經濟學會會長張幼文看來,「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相當於寫一個「8」字,而且是第一種更常規的寫法,不是第二種極少數的寫法。11月11日,他在第五屆「一帶一路」與中國發展治理學術研討會上解讀稱,一筆寫成的「8」,事實上可以循環地寫,起筆之處也是回筆之處,兩個圈始終聯繫著,與「雙循環」相似。
中國改革開放後,「國際大循環」成為一種發展模式。在張幼文研究員看來,當時的「國際大循環」相當於一個「U」字,所謂「兩頭在外」——資本進來、商品出去。也就是說,「中國製造」在國內,發展成為「世界工廠」。
而今,受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等利空因素影響,各個國家和地區經濟內向化有所增強。在這種大變局背景下,中國新發展格局的「雙循環」正是內外「雙促進」,也是中國與「一帶一路」各國高質量合作的新機制。張幼文表示,在「雙循環」中,不僅中國自身利用外部技術、人才等要素,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服務,也加速貿易多元化進程,培育一批新型貿易夥伴。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格局下,「一帶一路」建設也成為連寫8字的「雙循環」。在上海師範大學商學院舉行的此次研討中,作為上海市世界經濟學會一帶一路泛區域發展與合作專委會主任,趙紅軍教授以中歐班列(CRE)為例,佐證了全球化新變局下「一帶一路」與區域高質量發展的主題。
作為來自西部的區域經濟學學者,趙紅軍帶隊考察重慶市兩江新區中歐班列始發地,他們發現若無中歐班列,當地商貿貨品須通過長江水路,運抵上海浦東外高橋之後再發往歐洲方向。「即使通過電氣化快船,需要37天;普通輪船則周期更長,達45天。」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目前中歐班列開行20多條線路上萬列班車。趙紅軍等人研究認為,自2011年首列中歐班列從重慶開出以來,國內先後有48座城市接入中歐班列「循環網絡」,它連通著國內29個省市區、國外14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影響沿線省份和城市發展的重要交通基礎設施平臺。
上海師大商學院趙紅軍團隊針對最近十年我國281個地級市的數據進行實證檢驗,通過理論模型驗證了中歐班列開通提升道路設施通達性,降低交易成本進而改善出口貿易規模,對沿線樞紐城市以及周邊城市的出口貿易產生了顯著的正向影響。值得注意的是,中歐班列所經節點的輻射範圍,幾乎可以做到300公裡半徑之內的全覆蓋,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