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導航系統迎來歷史新節點。
12月27 日,國新辦召開新聞發布會,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發言人冉承其在會上表示,北鬥系統作為新中國成立七十年取得的十大輝煌成就之一,(提供全球服務)一年來在系統建設、應用推廣、國際化發展等方面取得了諸多成果。
據《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2019)》數據,2012年,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產值僅為810億元,這一數據在2018年達到3016億元,較2017年增長18.3%。最近預估數據顯示,2019年,前述總產值數據將突破3400億元,增長超過20%。
隨著「北鬥三號」建設的不斷完善,「天上好用」已基本完成;而「地上用好」,即推動各行各業與北鬥技術相結合,正成為北鬥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核心星座部署完成
2019年實施7箭10星高密度發射,北鬥三號所有中圓地球軌道(MEO)衛星完成組網。早前,最後一顆MEO衛星發射成功,引發業內雀躍歡呼。這標誌著北鬥三號系統核心星座部署完成。
在12月27日的新聞發布會上,這一信息被冉承其重點提及。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主要執行國家設定的「三步走」計劃。1992年開始的「北鬥一號」,是一組進行衛星導航相關研究實驗的測試衛星;「北鬥二號」,歷經8年於2012年年底完成14顆衛星組網的建設,承擔中國和亞太地區的導航、授時等服務,國新辦於當年12月27日召開發布會宣布北鬥系統提供信號服務;而「北鬥三號」,則要完成30顆左右衛星的全球組網。2017年11月,「北鬥三號」衛星開始發射;2019年12月 ,「北鬥三號」系統宣布面向全球提供服務。
如今,面向全球提供服務一周年之際,「北鬥三號」建設的進度條已經非常接近100%。
按照計劃,冉承其介紹,2020年6月前,計劃再發射2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北鬥三號」系統將全面建成。2025年,將建成以北鬥系統為核心,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國家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
這將為北鬥技術的產業化奠定基礎。
「北鬥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家棟指出,隨著北鬥三號和相關設施建設的不斷推進,北鬥產業正全面進入創新發展的新階段。當前,北鬥系統「天上好用」已基本完成;而「地上用好」,即推動各行各業與北鬥技術相結合才開始萬裡長徵的第一步。北鬥應用呈現高速增長態勢,正成為北鬥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為國計民生作出重要貢獻。
公開信息顯示,2012年以來,北鬥應用乘著五年黃金窗口期迅猛發展,已經廣泛應用於交通、民政、氣象、漁業、測繪、農業、林業、國土、水利等傳統行業領域。隨著北鬥應用深化,北鬥逐步開始服務於無人駕駛、市政管網、環衛、應急救援、智慧養老等智能服務和大眾信息消費等更廣闊的市場領域。
而在面向全球服務一周年之際,更可喜的變化是北鬥行業對「缺芯少核」問題的突破。
目前,支持北鬥三號新信號的22納米工藝射頻基帶一體化導航定位晶片,體積更小、功耗更低、精度更高,已實現規模化應用。
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副秘書長王博指出,北鬥系統提供精準統一的時空基準,相應的感知信息通過5G通信傳輸至管理平臺,利用人工智慧進行決策與分析,由具體的執行機構形成閉環。北鬥、人工智慧、5G通信所構成的技術共同體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可以催生出更大的產業應用。不僅可以對傳統行業進行賦能與拓展,還可以對新興產業進行輔助與提升。
全球服務新時代
隨著邁入全球服務新時代,北鬥的「國際範兒」越來越濃。
冉承其提到,北鬥系統作為我國面向全球提供公共服務的重大空間基礎設施,將始終秉承「中國的北鬥、世界的北鬥、一流的北鬥」的發展理念,服務全球,造福人類。
與國際上其他導航系統相比,北鬥系統既繼承了國際上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同時也有自主創新。北鬥系統的「獨到」之處,一是高精度服務,目前北鬥系統的最高精度可以到釐米甚至毫米級;另一個是短報文服務,既可以自己知道位置,也可以讓別人知道自己的位置。
「獨到」的性能正在為全球提供可靠的服務。以海洋搜救為例,短報文功能將使得求救者更「淡定」。
北鬥三號工程衛星總師林寶軍介紹說,漁船在作業過程中遇到惡劣天氣遇險的時候,搜救終端在觸水之後會自動把搜救信號發到衛星上,衛星會把這些信息轉發到地面系統,地面系統可以快速計算出遇險者的位置,告訴附近的救援力量快速開展搜救工作。
以前的情況是,系統提供從求救者到衛星的單向報警信息,這個求救信息是否發出去了,救援力量是否收到信息,求救者是無法知道的,只能處於盲目的等待狀態。
而北鬥系統的特色和創新處就在於,具有返向鏈路的確認功能,地面收到這種求救信息之後可以通過北鬥特色的星間鏈路,利用可見的衛星將回執信息以及地面救援力量的準備情況等發送給求救者,另外這些信息可以根據用戶的不同進行差異化定義。
「這樣在求救者收到這些信息的時候,心裡就會踏實了。」他說。
類似的服務,正隨著北鬥系統性能的不斷完善,走向更廣闊的國家和地區。
事實上,北鬥的「國際化」之路早就開啟。國家發改委等部委2016年11月發布《關於加快推進「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建設與應用的指導意見》,多處提出支持北鬥產業在「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發展,還明確東南亞將作為北鬥系統「走出去」的首要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海洋搜救,北鬥應用「走出去」,是產品和標準的「雙核驅動」,「國際化」質量不可謂不高。
產品落地方面,國產北鬥基礎產品已出口120餘個國家和地區,基於北鬥的土地確權、精準農業、數字施工、智慧港口等,已在東協、南亞、東歐、西亞、非洲等得到成功應用。
國際標準方面,北鬥全球信號技術指標基本完成驗證,計劃明年進入國際民航組織標準;支持北鬥三號新信號的首個5G移動通信國際標準成功立項;正在開展北鬥中軌搜救載荷相關標準文件制定和入網測試;首個北鬥船載終端檢測標準通過國際電工委員會審議。
本文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責任編輯: 鍾齊鳴_NF5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