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一生,忙忙碌碌,來去匆匆,歷經坎坷與繁華的紛爭,只不過到頭一場空。
在無意義的人生裡,填滿愛恨情仇,支撐起精緻的皮囊,人生便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變得豐富而多彩。
如果把人生濃縮成一個字,「逃」應該榜上有名。
其實人生就是一個東逃西走的過程,逃,成了人生的主旋律,更是冥冥宿命的安排。
1.人的內心深處,本就藏著「逃」的本能欲望
當我們急急地逃離母體,去尋找世界的光明時,迎來的卻是陌生和不安,唯有撕心裂肺的大哭,給自己帶來一絲心靈上的寧靜外,別無它法。
本想逃出樊籠,奈何體小身弱,連翻身的能力都沒有,只能心驚膽戰地任人擺布,幼小的心裡便種下了焦慮、不安、恐懼和驚慌的種子。
趨利避害,才是人本能的樣子,當面對人生種種不確定帶來的恐懼和煩惱,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逃」——逃離危險,逃離隱患,逃離痛苦,所有會帶來恐懼感的,都會成為人們逃離的對象。
人這一生最或缺的,也最想得到的也只是安全感而已,尋找安全感,給疲於奔命的心找到一所庇護的港灣,實現身心自由成了人們一生追求的目標。
2.「逃」不是對命運的恐慌,而是不屈的抗爭
面對人生的苦難,與其坐地等死,不如落荒而逃,「逃」只不過是應對苦難的一種迂迴之術,消除苦難才是最終的目的。
中國歷史上三次大的人口遷移,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無不於天災人禍有關,尤其山東人闖關東最甚。
人口遷移,說白了就是逃荒,為了能吃上一口飯,苟且地生存下去,那時的人們攜兒帶女,一路乞討,歷盡千辛萬苦,來到北大荒。闖關東,成了那個時代難言的傷痛。
本是「逃」卻變成了「闖」,那是因為逃的純粹,才有了闖得熱烈,這是對生命的渴求,更是對命運的抗爭。
電視劇《闖關東》真實再現了窮苦人為了生存,由山東逃荒到東北,一路闖關過卡,歷經千辛萬苦,終於闖出了一片天地的真實故事。
朱開山,正是那個大時代下,一個小人物的縮影。不逃出去,可能就要面臨全家人餓死的境地,逃出去,也許還有線生機。人生十字路口的抉擇,成就了朱開山。
就像陳勝吳廣當年被困大澤鄉一樣,即使到達漁陽,按照秦朝律法是個死,而且死得很憋屈,揭竿而起大不了也是個死,但死的壯懷激烈。逃出暴秦統治圈,率民起義,雖敗尤榮。抉擇也成就了一介布衣,博得青史留名。
「北上廣」曾經是國人的嚮往之地,很多有為青年視為人生奮鬥的道場。可是在快節奏的工作和高壓力的生活下,越來越多的人感到身心俱憊,找不到人生目標。
人生的不確定性,帶來了極大的不安全感,由焦慮引發的痛苦不得不讓他們重新審視現實,是要虛名,活如螞蟻,還是重質量,生如夏花。
逃離北上廣,到二三線城市去追求精彩人生,成了一種社會思潮。這種「逃」是審時度勢的清醒,也是對人生負責的期許。
3. 沒有逃的心思,也要練就逃的能力
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生常態,「逃」是對一種生活的不滿和厭倦,更是對另一種生活方式的嚮往。逃出舒適圈,向更遠的人生目標進發,你的態度決定了人生的高度。
獵人在森林裡抓到一黑一白兩隻小鳥,喜歡的不得了,把它們關在籠中,每天好吃好喝伺候著。黑鳥從來沒享受到這般待遇,每天吃飽喝足就放聲歌唱,討得主人歡心。
白鳥每天吃完就在籠子裡飛來飛去,絲毫不理會主人的臉色。黑鳥一臉疑惑,就問白鳥,為什麼每天飛來飛去了?白鳥說,我在練習飛行,終有一天一定會再回到森林裡。
難道你不喜歡這樣的生活嗎?黑鳥又問了一句。白鳥從鼻子裡哼了一句,我嚮往的是大森林自由的生活。
日子一天天過去,黑鳥依舊吃飽喝足,放聲歌唱,白鳥也依然在籠子裡飛來飛去。
有一天,獵人一時疏忽,忘記了關閉鳥籠,白鳥趁機逃出鳥籠,飛向窗外的森林。黑鳥也想逃出去,可是退化的翅膀已經撐不起肥胖的身體,重重地摔在地上,被貓捉了去。
很多人嚮往白鳥的自由,卻過著黑鳥一樣的生活,明知生活的羈絆,卻在養尊處優中失去了逃出去了本領,沒有了出逃的自信,當然也就失去了逃生的勇氣。
不知哪一天,生活不再待見了你,讓你丟了飯碗,失了業,你也只能坐以待斃。
即使沒有逃的心思,也要練就逃的能力,居安思危,才是王道。
4.沒必要談「逃」色變,「逃」就是人的本能
很多人都認為「逃」不光彩,帶有頹廢消極色彩,害怕別人用異樣的眼光審視自己,閉口不談。
漢語字典裡是這樣解釋的:1. 為躲避不利於自己的環境或事物而離開 ;2. 躲開不願意或不敢接觸的事物 。說開了,「逃」只是個中性字,沒必要惹人厭。
趨利避害是人之本能,恐怕沒有人處在危險之中,第一個想到的不是「逃」,「逃」也就有了現實社會意義,只不過人們把「逃」偽裝成了一種符合心理預期的託詞。「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這是戰場上的戰略迂迴,本質上不是一種逃麼?
人生就是一場負重的狂奔,需要不停地在每一個岔路口做出選擇。而每一個選擇,又將在通往另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上狂奔。
「逃」,或許是舊的結束,或許是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