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公布十年來新發現物種:雄性庫蘭達樹蛙等

2021-01-10 科學網

 

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澳大利亞分會9月公布了一份報告,公布了1999年以來發現的新物種,其中包括能快速交談的雄性庫蘭達樹蛙、短平鼻海豚等。

 

以下為其中的部分物種:

 

1.雄性庫蘭達樹蛙

 

雄性庫蘭達樹蛙(Kuranda tree frog)是一種渾身上下光溜溜的兩棲動物,它的叫聲非常特殊,科學家將之稱作「快速交談」。據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澳大利亞分會(WWF Australia)的一份最新報告顯示,庫蘭達樹蛙是在澳大利亞東部熱帶的昆士蘭州發現的,它是自1999年以來在澳大利亞發現的至少1300種新的動植物中的一種。

 

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把庫蘭達樹蛙劃歸到瀕臨滅絕的物種中,這種青蛙的棲息地佔地面積僅有1.3平方英裡(3.5平方公裡)。據該報告說,競爭對手之間的「快速交談」很快轉變成具有攻擊性的摔跤,這篇論文發表是為了紀念9月7日澳大利亞瀕臨滅絕物種日。

 

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澳大利亞分部的麥可·羅奇(Michael Roache)在一份聲明中說:「澳大利亞擁有如此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非常令人吃驚,在這裡經常會發現動植物新種。」過去十年間,科學家在澳大利亞每周至少平均發現兩個新物種。

 

2.澳大利亞短平鼻海豚

 

2005年,澳大利亞短平鼻海豚(snubfin dolphin)成為30多年來在澳發現的第一種海豚新種。最初人們將這種哺乳動物與短吻海豚(Irrawaddy dolphin)混為一談。據澳大利亞隱形珍寶組織(Australia's Hidden Treasures)的最新報告顯示,澳大利亞短平鼻海豚似乎更喜歡生活在受到保護的沿海水域。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澳大利亞分部於2009年9月公布了這份報告。分部的羅奇說:「在澳大利亞各地的這些新發現,只是迄今發現的所有動植物新種中的一小部分。」

 

3.寬足袋鼩

 

小型有袋食肉動物寬足袋鼩(Agile antechinus)是自1999年以來在澳大利亞發現的7種新型哺乳動物之一。環保學家在2009年9月公布的一份報告中表示,雖然在該國不斷發現動植物新品種,但是棲息地面積減少和條件變差、海蟾蜍(cane toad)等物種入侵,以及環境汙染等一系列問題,可能會對該國的生物多樣性造成嚴重破壞。

 

羅奇表示,澳大利亞政府已經把該國的1700多種植物和動物歸入瀕危生物行列。他說:「隨著很多振奮人心的動植物新品種被發現,努力不讓它們進入瀕危動物名單至關重要。」

 

4.新發現的一種雨濱蛙

 

澳大利亞的雨濱蛙屬Litoria jungguy蛙跟它們的「快速交談」近親不太一樣,Litoria jungguy沒有聲囊。環保學家表示,這種青蛙通過發出微弱的咕嚕咕嚕振顫聲吸引雌性。這種蛙類是在昆士蘭州雨林中的河流裡發現的,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澳大利亞分部2009年9月9日公布的一份報告上,Litoria jungguy是過去十年來在澳大利亞發現的13種新兩棲動物中的一種。

 

5.新蘭花品種

 

據2009年9月公布的一份報告說,過去十年間在澳大利亞發現165種新蘭花品種,其中包括Arachnorchis oreophi。在澳大利亞發現的其他植物還包括「食肉」捕蟲草,這種草可以生長到39英寸(100釐米)高,能夠「吞下」小老鼠、蜥蜴,甚至小鳥。

 

6.新種壁虎

 

壁虎新品種Gehyra koira是2005年在西澳大利亞州發現的。據2009年9月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自1999年以來,科學家已經在澳大利亞發現74種爬蟲動物新品種。環保學家表示,在該國發現一種世界上毒性最大的蛇Central Ranges taipan,也說明澳大利亞內陸可能生活著很多種未知蛇類。

 

7.卡賓條紋蛙

 

據環保學家說,卡賓條紋蛙只生活在澳大利亞北部地區卡賓高原(Carbine Tablelands)上氣候涼爽,海拔較高的雨林裡,這裡容易受到全球變暖的影響。這種青蛙是過去十年間在該國發現的13種兩棲動物新品種中的一種。2007年紐卡斯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發出警告說,由於氣溫迅速上升,它們可能會在2050年完全失去賴以生存的棲息地。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解釋男人存在意義:雄性改善物種基因健康
    中國日報網5月25日電(信蓮) 在許多物種中,雄性對繁衍的唯一貢獻就是精子,生物學家長久以來都很困惑,為何在適者生存的進化過程中雄性能存活下來。現在,英國科學家給出了一個解釋:物種「性選擇」的過程需要雄性參與,這能幫助物種避開疾病,避免滅絕。科學家表示,在無性物種繁衍體系中,即全部為雌性無性繁殖的物種群體中,大量繁殖後代的效率要更高。但是,一篇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研究發現,在性選擇的過程中,雄性互相競爭來爭奪與雌性繁衍後代的機會,這一過程能改善基因庫並提高整個群體的健康程度,這也是雄性如此重要的原因。
  • 2015年發現十大新物種 和伏地魔一樣的猴子
    這種小動物是2013年在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上被發現的,但直到今年才正式被確認為一種新發現物種。 8、指甲蓋那麼大的南美蛙類快來看看這種可愛的南美小青蛙!一開始,這種蟹是在新加坡的寵物商店裡被人們最早注意到的,但一直沒有被確認為新發現的物種。這是因為科學家們首先必須明確其原產地,隨後才能開展實地野外考察並將論文進行同行評審,從而明確其新物種身份。為了做到這一點,一個德國研究小組從寵物店開始一路巡線追蹤,拜訪各環節中間商,一直追蹤到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海域並最終確認這是一種新發現物種。
  • 2019年全世界發現了71種新物種,這是其中的18種
    2019年全世界發現了71種新物種,這是其中的18種我們已經繪製了世界地圖,發現了所有的大陸(儘管亞特蘭蒂斯仍然難以捉摸),有時感覺在我們的地球上,已經沒有什麼新的發現了,但地球仍然充滿了神秘和驚喜!科學家每隔幾天就會發現新的動植物物種,這也證明了在全世界的很多角落,仍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秘密。
  • 科學家發現第一種會發光的青蛙:亮度隨月相變化
    居於亞馬遜盆地的圓點紋樹蛙(polka-dot tree frog)身長只有3釐米。青蛙全身為淺綠色,上面布滿了白色,黃色和紅色的點點。它們的活動時間為黎明、傍晚和夜間。  阿根廷貝納迪諾·裡瓦達維亞自然科學博物館的Julián Faivovich在研究圓點紋樹蛙身上的一個色素時偶然發現了青蛙的螢光性。
  • 巨型蟑螂、凸眼魷魚 科學家在印度洋深海發現新物種
    中新網5月17日電 據外媒報導,一個由於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專家組成的考察團隊在印度洋深海發現了一批新物種,包括巨型深海蟑螂、凸眼魷魚等,令人大開眼界。專家指出,這處海域之前從未採集過海洋生物樣本,想不到收穫竟然如此豐富。資料圖:深海生物。
  • 大西洋發現12支新物種隱藏在深海之中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通過五年間對大西洋深海進行全面勘測研究,發現了12種新物種。他們表示,由於此前海底環境未被深入勘測,一些海苔蘚、軟體動物和珊瑚物種一直沒被發現。研究人員警告稱,這些新發現的海洋生物可能已受到氣候變化的威脅,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使海洋逐漸酸化,尤其導致珊瑚骨骼被腐蝕。
  • 2014十大新物種:無眼蝸牛一周爬行兩釐米
    雖然人類成為了我們家園的主宰,但地球同時還孕育著其它大量生物,而它們當中的很多仍有待我們去發現。近日,2014年迄今新發現的十大新物種出爐,除了自然界動物之外還包括微生物。無眼蝸牛這種蝸牛新物種生活在完全黑暗的地下環境,在克羅埃西亞西部地下980米深的Lukina Jama-Trojama洞穴中生活,它沒有眼睛,也沒有外殼色素沉積,外殼呈透明狀,像是一種幽靈蝸牛。它移動非常緩慢,爬行一周時間行程不超過2.5釐米,體長其有0.2釐米,喜歡棲息在潮溼的地下洞穴。
  • 科學家們今年又發現71個新物種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在2019年共發現了71種新的動植物物種。這些新物種包括花朵、魚類、珊瑚、蜘蛛、海參、螞蟻和蜥蜴等等,分布在三大洋和五大洲的洞穴、森林乃至海洋的最深處。
  • 2020年,人類發現了哪些新動物?|奇怪的動物知識
    發現一個新物種並非難事,因為這世界上還有數百萬物種我們沒有命名。下面就來盤點2020年發現的一些有趣的、令人「恐懼」的、具有生命力的、甚至是長相很「囧」的新動物。 撰文 | 蘇澄宇(科普作家) 據科學家估計,地球上生活著1500萬左右種不同的物種。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只發現並命名了約200萬種,還不到七分之一。
  • 【澳大利亞最新疫情:累計確診5795例】澳大利亞4月6日公布的最新...
    文 / TIER2020-04-07 06:29:28來源:FX168 【澳大利亞最新疫情:累計確診5795例】澳大利亞4月6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當地時間4月6日15時,澳大利亞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08例,目前累計確診5795例,
  • 馬來西亞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死亡,人類離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有多遠?
    2、人工繁育那一年,在一次放手一搏的最後努力中,紐約市布朗克斯動物園和洛杉磯動物園各自把他們僅存的犀牛(2頭均為雌性)送到了辛辛那提,那裡有美國唯一倖存的雄性蘇門答臘犀,名叫伊普(Ipuh)。特麗·羅思(Terri Roth)博士被僱來搞清楚到底該拿他們怎麼辦。
  • 雄性大白鯊年齡高達73歲 部分長壽大白鯊患癌
    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魚類生態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用新的年齡鑑定技術發現,目前捕撈樣本中年齡最大的雄性大白鯊有73歲。因為史蒂芬·史匹柏的著名電影《大白鯊》,大白鯊的恐怖形象深入人心,變成刻板印象。但實際上我們對真實的它知之甚少,誤讀頗多,一直以來的傷害和殺戮卻觸目驚心。這種現狀早就應該改變了。
  • 雲南昆明發現神秘新物種!鼠頭豬尾,眼睛怪異!利用回聲定位
    優質的自然環境孕育了無數的鮮活生命,更有新型物種在此被發現。 2017年,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蔣學龍課題組在豬尾鼠屬系發育與分類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發現新物種豬尾鼠
  • 深入大西洋深海處,科學家發現大量新物種,或刷新對外星生命認知
    答案是不知道,因為我們並沒有到達這些外星球,也還沒發現這些外星球的生命跡象。不過,科學家在探索地球時,發現在一些環境極為惡劣的地區存在大量的新物種,可能會刷新我們對外星生命的認知。
  • 玉米蛇棕櫚基因,你可能不知道的發現和命名故事!
    今天,就讓玉米蛇繁育大神,來自#@South Montain Reptiles的主理人Don Soderberg,來給大家介紹一下玉米蛇棕櫚基因被發現的故事。為了防止這條成年雄性棕櫚表型玉米蛇在寄往德克薩斯州的途中發生任何意外,使我喪失任何發現新基因的可能(在當時,我仍然不知道這種棕櫚表型是否可以基因遺傳),所以我將上述這條成體雌性白化紅玉米蛇運送到了南卡羅來納州,希望這條成體雄性棕櫚表型玉米蛇能夠直接進入狀態與之交配。
  • 科學家公布20新物種 "魔鬼"壁虎最嚇人[圖](十八)
    科學家公布20新物種 "魔鬼"壁虎最嚇人[圖](十八)
  • 白鱘滅絕,長江十年禁漁。拯救瀕危物種,迫在眉睫!
    澎湃新聞報導截圖據悉,自2003年至今,科研人員沒有再發現過白鱘,也沒有其人工養殖個體存留。長江流域的嚴重汙染和過度捕撈,讓我們在短短的30年內失去了白鱀豚、鰣魚、白鱘、鯮魚、擬尖頭鮊等物種工礦企業廢水;城鎮生活汙水汙染、農業面源汙染;人為排放未經處理的固體汙染、廢水廢液、廢棄物。
  • 不同物種間的性行為:獼猴會對鹿做不可描述的事情?
    情投意合的成年人有太多方法來讓自己享受性愛的同時,避免懷孕帶來的苦惱。 獼猴會對鹿做出不可描述的事情不過,我們也不是唯一會享受性愛的物種。
  • 最瀕危的動物:斑鱉,全世界只剩下4隻,唯一的雌性在越南被發現
    在這隻斑鱉被發現之前,全世界確認發現的斑鱉只有3隻,而這3隻有1隻雄性在我國,另外兩隻在越南,性別不明。 其實,在去年時我國還有雌性斑鱉,只是在去年人工授精過程中雌性斑鱉不幸死亡,導致世界上再也沒有雌性斑鱉可供延續後代,這對於需要兩性才能繁殖後代的斑鱉來說,這隻雌性斑鱉的死亡意味著斑鱉家族註定會滅絕。
  • 臺灣研究人員十年內發現十七種新增蜻蜓(圖)
    中新網11月7日電 臺灣農林部門調查顯示,蜻蜓種類在十年內增加了十七種。其中三種是臺灣特有種,兩種被國際保育界列入瀕危物種紅皮書。  據臺灣《聯合晚報》報導,上世紀八十年代,島內蜻蜓研究更進入研究空窗期,所幸從一九九六年起,學界和研究人員積極投入,使得臺灣蜻蜓種類從已知一百三十八增至一百五十五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