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麗君
日前,長沙市教育局出臺進一步優化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指導意見,明確規定取消集團辦學對口直升生計劃,控制優質學校集團化辦學規模。一石激起千層浪。教育資源,以及與之相伴的房價,很快成為市民熱議的話題。
學校向來與樓市聯繫緊密,中小學與房地產商合作辦學早已是普遍現象。以名校為核心,吸收若干所成員校組成教育集團,利用名校的優質教育資源,帶動各個成員校的教學和管理,以此提升區域整體教育水準。對名校而言,集團化辦學可以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擴大發展規模;對房地產商而言,名校資源是招攬客戶的「金字招牌」;對政府而言,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辦學,緩解辦學壓力,有助於解決中小學生長距離就讀、大班額等問題。合作辦學,不失為多方共贏之舉。
但是,隨著集團化辦學的逐漸深入,由資本逐利而產生的種種弊端浮出水面。一方面,新建小區一旦配套起了名校,樓盤價格就應聲飛漲,簡單粗暴地抬高「學區房」價格;另一方面,房產開發商與教育集團的「你情我悅」,導致集團化辦學的規模越來越大,優質辦學資源被稀釋、注水,不但名校自身教學質量難以保證,各成員校的師資力量和教學效果也令人擔憂。合作流於形式,引來多方詬病。如果讓資本在教育、地產領域肆意擴張,就會給堅守「房住不炒」帶來巨大壓力。
教育是國計,也是民生。辦好讓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是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此次長沙及時出臺意見,去弊端,防隱患,理順辦學機制,是一種主動作為、完善政策的積極表現,有利於推動集團化辦學的規範有序,提高教育質量。與此同時,由此帶來的變化,也值得相關職能部門提前預警:直升生政策取消,集團的成員校數量受到限制,在小學、初中階段按學區劃分的情況下,名校資源更顯稀缺,優質的教育資源作為房產附加值的價值更加凸顯,房企會不會「捂盤惜售」?會不會導致已經虛高的「學區房」價格再度飆升?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資本市場上,政府的監管和引導須臾不可或缺。
無論是教育還是房價,都與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這些行業需要資本加油助力,卻不能受制於資本。一味以資本的指揮棒作為引導,只會讓原本普惠的民生產品變了味道。劣幣驅逐良幣的戲碼,決不能在有關民生利益的行業中上演。相關部門必須當好把關人,綜合運用政策、法律、行政等手段,密切關注、及時回應、妥善解決可能由此帶來的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