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7日,大連受害女孩家長,向法院遞交了強制執行訴訟。這起在去年轟動全國的一場案子,又重新走進了大眾的視野。
2019年10月20日,13歲男孩蔣某將在同小區居住的10歲女孩殘忍殺害後並拋屍於灌木叢中,但由於蔣某不滿14周四,未能達到法定的刑事責任年齡,法院只做出了對其進行3年收容教育,賠償128萬元以及公開道歉的處罰。這個判決書在當時曾引起過熱議,不少網友曾表示,3年換一條命的處罰太輕。甚至於更是有不少鍵盤俠在網絡上叫囂著「用我三年換你一生」的惡魔言論。不得不說,作為一個教育從業者,當我第一次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內心的慌張程度不亞於聽到原子彈爆炸!
是什麼讓一個14歲的孩子能走到殺人這一步的呢?又是什麼讓他在殺人之後還能再班級群中淡定自如地參與到話題的討論中的呢?不禁想到今年的熱播劇「隱秘的角落」中的朱朝陽,同樣都是未成年人,同樣的稚嫩,同樣的冷靜。
人性本善,孩子們又是如何在一步步的成長中走偏的呢?這種窮兇極惡、暴戾恣睢的行為性格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一、父母教育的缺失
養不教,父之過。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確實是這樣。作為和孩子接觸時間最長,最能了解掌握孩子動向的家長,也是最能影響孩子的人。孩子身上的很多行為表現,都是父母的影子。並且隨著孩子知識的增加,他的破壞力度只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強於父母。所以從小給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這件事絕對是作為父母所必須要做的。然而很多家長卻在孩子的教育中一直處於一種缺失的狀態,出於工作忙、不懂得怎麼參加教育、覺得把孩子送到學校就行了等等理由。其實,你要知道,你現在缺失的成長教育,等將來都是需要你補回來的。同時教育是一個家庭長線的事情,很多人對於教育並沒有投入足夠的耐心,想要求速成。這種一蹴而就的想法,所收穫的也一定會是不夠成熟的速成品。
二、網絡信息的複雜
網絡信息紛雜,有文化精華,也有文化糟粕。孩子並不懂得怎麼篩選和選擇性吸收。然而目前人手一個手機,人手均有平板仿佛已經成了日常必備。在這種形勢下,孩子在我們不知道的地方就已經開始悄悄發生了變化。目前各大平臺已經開始響應的推出了青少年版本,但我覺得,更多的不是去堵,而要去疏通、去引導。有的時候與其嚴防死堵不讓孩子去上網,不如和他們一起註冊嘗試各個網站。
三、學校教育的不均衡
作為孩子接受教導時間最長的地方。我一直認為學校對於孩子來說不應該單單只是學習文化知識的地方。更應該是一個學習做人的地方。然而作為追求應試教育的我們,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均衡。高分低能的孩子比比皆是,文化知識優異但道德素質低下的孩子也不在少數。其實,在許多教育方面,相較於家長的無法開口和專業度不夠,學校更應該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比如一直以來談之色變的「性知識」,比如家長們都說不清道不明的法律知識方面。更多的時候,不去嚴防死堵,孩子才能不會因為好奇而從錯誤的地方獲取知識,同時知法才能更好的守法。
開頭問過,孩子的暴戾恣睢,責任在誰?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教育是一個民族的未來。需要我們每一個人都參與到這中間,做好自己,給身邊的小朋友當作榜樣,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不要成為孩子窮兇極惡的幫兇,從你我做起!
問個小問題,對於孩子教育,你最不好意思開口的是什麼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