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知識豐富的 更杭州
穿回百年前,你還認識這些景點嗎
◆◆
坐標 NO.1
◆◆
提示
先來一波送分題
此處位於南山路……你懂的~
(上下滑動,還有精彩小故事哦~)
保俶塔名稱冷知識
吳越王時,吳延爽為安放唐朝高僧東陽善導和尚的舍利所建。寶石塔、保叔塔、保俶塔均是此塔的稱呼。因吳延爽建塔後犯謀逆罪被流放,未給此塔取名,民間便稱「寶塔」,後演變成「寶石塔」。
北宋鹹平年間,永保和尚雙目患疾卻募緣十年重修此塔,因其尊稱為「師叔」,為紀念他便改叫「保叔塔」。
明朝末期,有文人借「保叔塔」之名編撰諸多有傷風化的故事,於是有大儒發起「正名運動」,編撰了「吳延爽祈求國王平安造保俶塔」的新故事,便有了「保俶塔」之名。
點擊屏幕 查看答案
◆◆
坐標 NO.2
◆◆
提示
節假日期間爆滿,大雪天老法師扎堆
人妖相戀最佳約會地點
險在國慶被人流壓斷的……
對對對,就是你想的那啥~~
(上下滑動,還有精彩小故事哦~)
斷橋の冷門傳說
除了《白蛇傳》斷橋的由來還有另一個故事:西湖有一小橋年久失修常有人落水。有段氏夫婦臨湖賣酒,善於助人卻生意冷清。一日有老翁天色將晚不得歸,段氏便好心收留。
老翁飲酒吃菜呼呼大睡,離去前贈三枚藥丸給段氏作為答謝。有了藥丸,段氏釀酒醇香無比收入可觀,攢三百兩銀答謝幾年後大雪日。
幾年後老翁再臨西湖,拒收銀錢,臨走時不料橋板卻斷了,老翁失足跌入水中。段氏夫婦去救,卻發現老翁無恙反而凌空立於水面,原是仙人下凡。於是段氏夫婦便將三百銀錢用於修築小橋,以「段」姓為名叫做「段家橋」,後諧音稱「斷橋」。
點擊屏幕 查看答案
◆◆
坐標 NO.3
◆◆
提示
三個字「白居易」,搶答!
(上下滑動,還有精彩小故事哦~)
此「白堤」非彼「白堤」
西湖有二堤,蘇堤與白堤,分別紀念蘇東坡與白居易。因蘇堤為蘇東坡所建,人們自然而然地以為白堤為白居易所建,其實不然。
如今的景點白堤因曾經路面為白色沙土,故稱「白沙堤」。而白居易所建的「白堤」實際在錢塘門外的石涵橋附近,稱作「白公堤」,如今已經不在。因白居易在杭任職期間深得杭州百姓愛戴,故才將白沙堤改稱白堤,用於紀念白居易。
點擊屏幕 查看答案
◆◆
坐標 NO.4
◆◆
提示
送分題到這裡
是時候要唱起那首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了
法海你不懂愛,%&¥會掉下來!!
(上下滑動,還有精彩小故事哦~)
雷峰塔磚的千年秘密
雷峰塔由吳越國王錢俶所建,塔成時因錢俶夫人逝世,為紀念她又稱「皇妃塔」。明代後因傳說關係,民間流傳著雷峰塔的塔磚具有闢邪、宜男、利蠶的特異功能,不斷被盜挖,經年累月直接導致其倒塌。
而隨著雷峰塔的倒塌,部分隱藏在塔磚裡的《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也得以問世。在磚孔內發現經卷開頭寫著「天下兵馬大元帥吳越王錢弘俶造。此經八萬四千卷,捨入西關磚塔,永充供奉,乙亥八月。」
經卷用川棉紙或竹紙精印,這塵封了一千年的經卷,是見證中國古代高度發達的雕版印刷術的珍貴文物。也正因該經書與其他文物的重現,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重視,雷峰塔才得以重建。
點擊屏幕 查看答案
◆◆
坐標 NO.5
◆◆
提示
難度提升
位於京杭大運河終點
是杭州最大的一座石拱橋
(上下滑動,還有精彩小故事哦~)
杭州北大門,兵商必爭之地
如今的拱宸橋是杭城悠閒的生活區2,但曾經此地乃是兵商必爭的是非之地。
作為杭州城內最大的石拱橋,又連通京杭,直到現在依然可通船運輸。在地理位置上,拱宸橋為杭州的北大門,甲午戰爭後被闢為日本租界,此處有海關設立,近代工業與娛樂產業在橋兩岸都發展地如火如荼。成為了當時杭州重要的經濟中心。
也因此處佔據地利與經濟優勢,也成了歷史上杭州城內兵家的必爭之地,1863年左宗棠率領的清軍與農民起義的太平軍就在此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點擊屏幕 查看答案
◆◆
坐標 NO.6
◆◆
提示
國內唯一供奉監齋菩薩的寺廟
位於生活區內的銅寺
平日裡Coser扎堆!
(上下滑動,還有精彩小故事哦~)
香積寺の監齋菩薩
與杭州其他寺廟相比,香積寺頗為另類,它不在深山而在居民區,不用木材反建銅寺,其唐代的建築風格還頗有日系感,但最為獨特的還是這裡供主神——監齋菩薩。
監齋菩薩,即緊那羅,是佛教天神「天龍八部」之一,指監護僧眾齋食之神。傳說元代少林寺有一位和尚,蓬頭垢面,手中常提著一根燒火棍,在廚房做雜務,因而無人記得他的法號。
直至紅巾軍圍攻少林寺,燒火棍行者挺身而出,變為數十丈高,立於山峰上,擊退紅巾軍後便圓寂。眾僧才知,原來燒火棍行者,乃是緊拿羅王的化身。為紀念他便有了監齋菩薩。有趣的是,距離杭州供奉監齋菩薩的香積寺不遠處,便是曾經的天下糧倉富義倉,而寺廟周圍,也可見諸多食館。
點擊屏幕 查看答案
◆◆
坐標 NO.7
◆◆
提示
此情此景,我想吟詩一首:
「柳陰深靄玉壺清,碧浪搖空舞袖輕。」
(瞅瞅這小詞兒整的~)
明代詩人萬達甫曾做同名詩,讚揚此處春景
(上下滑動,還有精彩小故事哦~)
柳浪聞鶯實為殘景
南宋時期,南宋遷都至杭州,將此處作為皇家御花園,稱作「聚景園」。
它的範圍南起舊城外清波門外,北至湧金門下,東倚城垣,西臨西湖,還包括了接近湖岸的若干洲。而隨著蒙元鐵騎南下,其南部被闢為墓地,中部荒蕪,北部損毀,只剩如今的流浪橋與光華亭兩處殘景。
點擊屏幕 查看答案
◆◆
坐標 NO.8
◆◆
提示
西湖十景之一
此處有當代年輕人最愛的吉祥物
——錦鯉扎堆!
(上下滑動,還有精彩小故事哦~)
花港觀魚之「魚」的典故
此處為西湖十景之一,相信杭州的小夥伴都去過。但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在所有的繁體寫法中,「魚」應當為四點底,而「花港觀魚」石碑上的「魚」字,底部卻只有三點。
其實這並不是筆誤,而是當年乾隆帝下江南行至此處,有意為之——繁體「魚」字底部的四點,本為火字,魚遇水而生,遇火必死。
乾隆帝不忍見魚死,便將碑文中「魚」字底部的四點改寫成了三點,意在讓魚永遠歡快地生活在水裡,願此處風調雨順,百姓太平安樂。
點擊屏幕 查看答案
看了這些照片,我們不得不感嘆百年的改變。百年過去,也許正應了乾隆帝改「魚」字時的願景,願杭州如魚得水,風調雨順~
更多杭州今昔對比
▲俯瞰西湖
▲街頭風景
▲城市面貌
註:文中所有舊照均來自網絡,不足之處,歡迎各位大佬指正哦~~
文中所有舊照均來自網絡
原標題:《8組老照片曝光杭州的前世今生,杭州人都未必知道!》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