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話劇《雨花臺》全國高校巡演近日在北大首演引發強烈反響,除了原有安排外,上周三劇組又在北大加演一場,來自北京12所高校的1200名大學生觀看了演出。昨天,劇組在清華大學再加演一場。
本報的報導中曾有個細節:《雨花臺》在北大前兩場演出的演員陣容,除了南京市話劇團專業演員,還有11位北大學生。他們來自不同專業,不少同學還是首次接觸話劇表演。當他們滿懷憧憬來到演出後臺時,主演們沉重的刑具、血染的衣衫,深深震撼了他們。演出結束後,有位女生說:「雨花臺烈士們經受的磨難,遠不止這些。能有機會出演這樣的話劇真是太幸運了,烈士們的精神以這種方式傳遞給了我們!」在最後一幕的演出中,大家感受到了雨花英烈毅然獻身的悲壯,拼命忍住了眼淚。據介紹,在今後的全國高校巡演中,劇組都將聯合有關高校開展群眾演員招募,讓學生們有機會站上舞臺。
真實最有力量,也最能打動人心。雨花英烈的故事本身就撼人心魄,弘揚英烈精神不是要編故事,而是要在忠於歷史真實的基礎上加以藝術呈現,話劇《雨花臺》做到了這一點。(下轉A3版)
(上接A1版)在此基礎上,這部話劇的創新意識也是一個亮點。特別是在呈現方式上,組織方非常重視與傳播對象的互動,比如公開選拔大學生參與話劇演出,讓學生們從「旁觀者」變身「在場者」,用自己的參與過程感受烈士們不同尋常的經歷,親身感悟雨花英烈精神的具體內涵和力量;又比如,面向大學生展開主題徵文,讓他們進一步從「觀看者」變為「對話者」,在穿越時空的對話中理解歷史、理解英烈,也更加自覺地理解當下和未來;再比如,劇組與大學生共同公祭烈士、開展座談等等。
這些富有創新意識的探索,給了我們一個啟發:用好用活豐富的黨史資源,必須目中有「人」。這裡說的「人」,既是指歷史場景中的人(也就是表現對象),也是指當下時代裡的人(也就是傳播對象)。對於前者,創作者的任務是回到歷史情境理解他們,面向當今時代表現他們;對於後者,組織者的任務是貼近、貼近、再貼近,努力把單向度的傳揚變為有互動、有反饋的多向度的傳播過程,變為一次共同參與、一起思考、同受教育的分享過程。
詩人何其芳在《生活是多麼廣闊》的詩中寫道:「去以自己的火點燃旁人的火,去以心發現心。」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解讀,就是要在傳播者與被傳播者之間增強溝通、反饋、分享。尤其是在當下進行的紅色文化傳播活動中,由於世殊時異造成的語境落差、感知障礙,對於這種雙向乃至於多維的互動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目中有「人」,我們才能讓歷史人物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活起來」,也才能讓今天的人們克服時空阻礙,更好地理解歷史、感受傳統,讓黨的優良傳統與作風永遠活在當下、指引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