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厲害的人,做人往往有這四種智慧,人生之路越走越開闊。
1
真正厲害的人,沉得住氣,靜得下心。
一個人只有靜下來,才能學會思考、認清自己。
船的力量在於帆槳,人的力量在於思考。思考是一種心靈的修行,也是一種對自己的洗滌。
只有靜下來學會思考,才能讓浮躁的心沉澱下來,讓智慧的光穿越迷霧,從而找到正確的人生方向。
正如牛頓所說:我的成功都歸功於靜心的思考。
思考的高度就決定了人生的高度。
所以,當一個人身陷生活的泥濘,難以自拔時,請靜下來,重新整理一下自己,讓思想爬上一個坡。
心靜才能智明。
靜下來,才能換一種心態,來擺脫生活帶來的困境。
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蘇秦,其人生也之路也並非一片坦途。
相傳蘇秦師從鬼谷子,學成之後滿腔抱負。
他曾求見周天子,卻無人引見,一氣之下,變賣家產到別的國家找出路。
如此出遊數載,卻一無所成,窮困潦倒回到家中。
家人也沒給他好臉色,「妻不下織,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
蘇秦雖受了很大冷遇,但卻沉得住氣,決心爭一口氣。
從此以後,他靜下心來,發憤讀書,鑽研「周書陰符」,天天到深夜。
為了勉勵自己,甚至不惜「頭懸梁、錐刺股」。
就這樣用了一年多功夫,他的知識更加豐富了,見識也更加寬廣了。
在有所收穫後,蘇秦重新出遊。
雖然在秦國依然不被用,卻深受燕昭王信任。
此後,蘇秦出使六國,終於憑一己之力讓六國聯合起來共同對抗秦國。
蘇秦自己也走上了人生的巔峰,佩六國相印,一時風光無限。
真正厲害的人,無論遇到怎樣的境遇,都會用從容淡定的態度,去坦然面對一切,擺脫困境。
謝安是東晉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素以從容不迫著稱。公元383年七月,前秦皇帝苻堅親率八十萬大軍準備南下滅晉。消息傳來,都城建康一片恐慌。
宰相謝安卻鎮定自若,派自己的弟弟謝石、侄子謝玄率軍八萬前去迎戰。由於謝安的周密部署,處於弱勢的晉軍接連取得勝利。
十一月,秦晉兩軍在八公山附近的淝水一帶擺開陣勢,遙相對峙。在呼呼的寒風中,苻堅登上城樓遠望。
當他看到晉軍陣容嚴整,士氣高昂時,一下子慌了神:八公山上的樹林,也影影綽綽像是漫山遍野的晉兵啊。
這時,謝玄向苻堅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
苻堅想利用晉軍渡河之際,殺他個措手不及,便爽快地答應了。誰知,剛一撤退,就有人大喊:「秦軍敗了!秦軍敗了!」秦兵立刻亂了陣角,互相踩踏,紛紛逃竄,連苻堅也中箭負傷。
疲憊的秦兵想休息一會兒,忽然又聽到「嗚嗚」的風聲和烏鴉悽厲的鳴叫聲,還以為晉軍追來了,嚇得拔腿又跑。結果,秦軍大敗。
謝玄派人馬不停蹄地將勝利的消息送到京城。當時,謝安正在府中與客人下棋。
他拿過捷報讀畢,便隨意地放在一邊,一點都沒有露出喜悅之色,好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照舊下棋。
客人早就按耐不住了,問:「前方戰事怎麼樣了?」謝安不緊不慢地說:「打了個勝仗罷了。」
真正厲害的人,能做到容止若思,沉得住氣,胸有千層激,而面如平湖。
2
真正厲害的人,守得住初心,經得起誘惑。
老子說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就是告誡我們要時刻反省自己,做到了解自己的內心,時刻謹記自己的初心。
《紅樓夢》中,劉姥姥二進榮國府,本是來送地裡剛摘下來的瓜果菜蔬。
因入了賈母的眼,便有幸在這裡住了兩三天,隨著賈母一行進了大觀園,「把古往今來沒見過的、沒吃過的、沒聽見的,都經驗了」。
最讓劉姥姥開眼的,是大觀園之所見。
有雨過天晴、秋香色、松綠、銀紅四樣顏色,遠遠看著像煙霧似的「軟煙羅」,讓姥姥直呼,這等好物,她拿來做衣裳都得不到,這裡的貴人們卻拿來糊窗子。
賈母吃飯時,王熙鳳還要在旁伺候,「手裡拿著西洋布手巾,裹著一把烏木三鑲銀箸」按席擺下。
劉姥姥因得了賈母青眼,賈母讓她與自己坐得近些。
但凡見過奢靡、繁華之人,很難從其中抽離出來。
因為人是經不起試探的,能守住本心的並不多見。
然而劉姥姥冷眼瞧著這些,卻知道自己這一遭乃是受貴人抬舉。
吃完了飯,觀完了園,她自回去做她的莊稼人,守著她的一畝三分地罷了。
早在還未進城投奔賈家之前,劉姥姥就曾說 「守多大碗兒吃多大飯」 。
劉姥姥,是守住初心之人。
人世紛擾,終其一生會遇到各種試探和誘惑。
《三國演義》中,關羽與劉備在下邳失散,關羽一人護送劉備的兩位夫人前往許都。
途中曹操故意讓關羽與二位嫂子同住一室。
關羽卻一手拿著燭火,一手拿刀,通宵站於戶外。
此後,曹操對關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又送美女和金銀財寶無數,還封關羽為「漢壽亭侯」。
關羽讓美女服侍嫂嫂,財物則交嫂嫂暫時收藏。
然而,在得知劉備的下落後,關羽當即掛印封金、千裡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護送兩位嫂嫂與劉備團聚。
人生在世,名利誘惑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往往會蒙蔽一個人的雙眼,迷亂一個人的心性。
唯有守得住心,才能看清前方的道路,走得更遠。
3
真正厲害的人,有隨時清零的能力。
世界冠軍鄧亞萍在14年的運動生涯中,獲獎無數,大小賽事的獎盃、獎牌不計其數。
有長者問鄧亞萍,你的獎盃都怎麼處理?
鄧亞萍答道:「我父母把一間屋子作為榮譽室,專門放我的獎盃、獎牌。」
長者微微一笑說:「你應該把它們都收起來。」
鄧亞萍聽了長者的話,收起了往日的獎盃、獎牌。
退役後的鄧亞萍,沒有留在運動場,而是選擇去清華大學讀書。
進入校園的她,一切從零開始,努力嘗試和學習新的內容。
清華大學畢業後,她仍舊繼續深造,最終取得了劍橋大學博士學位。
此後的鄧亞萍,不只有世界冠軍這一個頭銜,而是擁有了企業家、主持人等更多身份。
已達人生巔峰的鄧亞萍,並沒有沾沾自喜,停滯不前,而是將往日成績清零,讓自己開始新的徵程。
很多時候,打敗一個人的不是跌入谷底的失敗,而是不進則退的狀態。
善於隨時清零自己的人,路才會越走越寬。
變幻莫測的人生中,清零自己,無疑是觸底反彈的強勁動力。
適時清零,該放下的放下,該翻篇的翻篇,輕裝簡行,才能步履輕盈,重返巔峰。
「電商一姐」薇婭在採訪中說:「人生要有敢於清零的勇氣」。
精彩的人生總是一邊清零,一邊擁有。
薇婭曾在起起伏伏中,不斷清零,不斷前行,走上了人生巔峰。
2003年的薇婭和老公,在北京開了一間女裝店,掙了人生第一桶金後,生活有了起色。
此後,薇婭當過歌手,做過模特,又退出娛樂圈,到了西安開起了連鎖服裝店,日子過的風生水起。
電商興起之初,不滿足現狀的薇婭關掉所有實體店,舉家搬到廣州做起電商,卻一度跌入谷底。
毫無經驗的薇婭,一年賠了200多萬,靠賣掉兩套房子,苦苦支撐。
好在,接到直播邀約後,薇婭再次勇往直前,一路從無人問津,到坐擁4000多萬粉絲,一個人銷售額堪比一家商場全年營業額。
薇婭做任何事,都不給自己留後路,為的是避免自己猶豫徘徊,錯失良機。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和失敗,擁有清零的勇氣,不害怕失去,不畏懼挑戰,才能始終把控人生方向。
人生的無限可能,就藏在每一次清零之後。
4
真正厲害的人,不怕吃虧。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曾講過一件事。
他到了北大以後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天為宿舍打掃衛生,另外,他每天都拎著宿舍的水壺,去幫同學打水。
但是他並不覺得打水是一件多麼吃虧的事情,因為大家都是同學,互相幫助是理所當然的。
10年後,他為了把新東方做到更大的規模,就跑到了美國和加拿大去尋找他的那些同學。
後來他的同學們都回來了,理由卻是因為俞敏洪,為他們掃了4年的地,打了4年水,他們知道,俞敏洪這個人靠譜,如果他有飯吃肯定不會給他們粥喝。」
在這個世上,誰都不傻,誰都不笨。
無論是誰都不喜歡,處處想著去佔別人便宜的人。
但越是不怕吃虧,越讓別人覺得靠得住的人,才越得人心,也越能得到別人的信任。
褚時健,曾被評為「中國十大改革風雲人物」,創造了一段又一段的傳奇。
經歷了少年得志,老年跌入谷底的他,卻依舊能在八十高齡時絕地反彈,再次成為億萬富翁,究竟憑藉的是什麼呢?
縱觀褚時健的一生,不難發現,他的成功離不開一個原則:不讓別人吃虧,不怕自己吃虧。
當年他準備東山再起,種植橙子,無奈資金周轉不足,卻有很多人主動找上門投資他。
原來正是褚時健過往不佔別人便宜的交往理念,贏得了別人的信賴。
得益於別人的幫助,在褚時健84歲那年,他種植的橙子「褚橙」在全國大賣。
不料有一陣子,褚橙遭遇了大量的差評。
褚時健當即登報導歉,並毅然決然地砍掉了3.7萬棵樹,這相當於損失了兩三千萬的收入。
而這,只是為了調整果樹的間距,讓它們充分吸收陽光和雨水。
很多人不解,怎麼捨得砍掉這些「搖錢樹」,褚時健卻堅定地說道:「不讓別人吃虧,這是我的原則。」
以往,8個褚橙才有一公斤。經過調整後,5個褚橙就有一公斤。
褚橙又得以大賣。
於丹曾說:世界上1%的人是吃小虧而佔大便宜,而99%的人是佔小便宜吃大虧。大多數成功人士都源於那1%。
褚時健就是吃小虧而佔大便宜的人。
不要小看那些敢吃虧的人,不肯吃虧是精明,敢於吃虧卻是智慧。
真正厲害的人,都是些不怕吃虧的人。他們的智慧就藏在他們吃的「虧」裡。
李嘉誠創業初期,接到過一張訂單。客人下了訂單後不久突然提出取消,這對於當時的長江塑料廠來說是一筆巨大的損失。然而,李嘉誠沒有讓這位客人做任何賠償。
不久後,李嘉誠陸續接到許多訂單,全是這位客人介紹過來的。一張違約單,為他打開了大局面。
李嘉誠還有一個著名的「六分哲學」。他曾告誡兒子李澤楷,和別人合作,假如拿七八分是合情合理的,那麼你拿六分就可以了。
「六分哲學」,也是一種吃虧哲學。雖然表面上拿六分沒有別人拿七八分利潤高,但大家都知道與他合作是雙贏,潛藏的商機就源源不斷的來了。
做事肯為別人考慮,別人受了恩惠自然會投桃報李,肯吃虧的人,他們收穫的遠比他們捨棄的多。
古人云:「吃虧是福。」
吃虧,意味著某種程度上的捨棄與犧牲,本身並不是件好事。但是吃虧背後所積累的經驗、人脈、機遇,都會在未來的某一天變成命運的饋贈。
真正厲害的人,有自己的生活節奏,沉得住氣,靜得下來,守得住心,不怕吃虧,不驕不躁,人生之路越走越開闊。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