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這三個字,在世人眼裡就意味著財富和實力……(和記黃埔的投資)讓蓉城市民感受到這位傳奇財星就在自己身邊」。
2004年12月的某天,成都《天府早報》以《李嘉誠的成都賺錢地圖》為大標題,激動到有些沙啞地報導了李嘉誠手握資本對成都的入駐。
文章當時斷言,李嘉誠在成都大舉「撒錢」,設立和記黃埔地產(成都)有限公司,是「強勢挺進成都房地產的信號」,「想打造第二個『香港』」。
那一年,李嘉誠在成都的動作的確不小,其中包括以1.7億元的價格,買走成都燃氣13%的股權,成為第三大股東。旗下百佳超市、百盛百貨選址成都新城市廣場。而出手最為闊綽的一筆,是以21.35億元拿下位於成都南部新區的「城南地王」,創下當時成都乃至整個西部地區單宗土地的最高價。
《李嘉誠的成都賺錢地圖》引用「知情人士」的話說,和記黃埔將開發「一個全新的香港城」,「不僅將運用香港一些先進的理念開發住宅,還將開發具有香港風情的商業物業,其住宅價格肯定會超過5000元/平方米。該項目建成後,將極大地帶動南部新區的發展」。
「香港風情」「香港理念」,彼時的李嘉誠與香港,還是成都仰望的對象。
恐怕很難有人能想到,16年後,這份仰望會以一紙《關於禁止和記黃埔地產(成都)有限公司融資、貸款和重大資產重組的函》收場。
16年前,有業內人士估計,要「包裝」南城都匯並打造成「一個全新的香港城」,李嘉誠的後期投入應該在100億元以上。
16年過去,成都「香港城」命運如何呢?
和記黃埔是賺得盆滿缽滿,2004年時,南城都匯樓面價不過千元,而現在其二手房面價格已經超過2萬,其所在的高新區新川板塊樓面價也已經超過萬元。16年間至少翻了10倍。
當年,這個佔地面積達到1036畝的超級大盤計劃分8期來建設,到目前為止,只推出過6期產品。
有媒體報導,2017年,曾有消息稱南城都匯將推出第7期,但工地上一場意外的大火將南城都匯按下暫停鍵。後來的幾年裡,不論市場的呼聲多高,和記黃埔都沒有將剩餘產品推出市場,以至於如今第7、第8期已經呈現準現房狀態。
賣了16年的「全新香港城」,至今還剩6000多套房源沒賣出去。
那些已經住進「香港城」的業主,也沒有感受到「香港先進的住宅理念」,投訴產品問題長長的清單上有:小區道路變市政道路、牆體層高出現誤差、牆面空鼓、設計不專業等。
一位成都開發商對媒體說,南城都匯剛剛開盤前幾年的熱銷也主要是因為地段好,在產品上卻很難令成都人民滿意,是一流的地段、商業,三流的產品。
自1989年李嘉誠進軍內地市場,成為香港在內地的最大投資者後,過去數十年間,地產業務是他在內地獲取財富積累的主要來源之一。
到2013年,李嘉誠突然手心一翻,開始在香港及內地大規模出售資產「套現」了。
南城都匯的命運莫能如外,今年7月23日,長江實業集團發布公告,出售成都南城都匯項目50%股權,售價約78.47億元。
這筆交易讓李嘉誠再次賺得盆滿缽滿。根據收購協議,除出售資產獲得的溢價之外,長實集團將向收購方提供一筆約3.43億美元(約26億港元)的貸款。以當前的息率計算,預計能從此貸款中獲取大約2.7億元的利息收入。
長實預計,出售事項可獲得38.11億港元的收益。而摩根斯坦利的報告指出,38億港元相當於長實去年核心利潤的約13%,而項目平均售價較該行估計的長實中國地皮高1倍,預期可增加資產淨值約1%或每股0.5元,預期長實集團負債比率因而由16%降至14%。
不僅如此,依靠這筆交易,長實集團在內地的物業銷售今年業績也有了保障。長實集團表示,過去十年,其在內地的物業銷售收入平均約每年280億港元,計入這次出售成都南城都匯項目單位所獲得收入後,今年物業銷售步伐預計跟過去十年相若。
李嘉誠笑了,哭的卻大有人在。
和記成都公司的員工,被以口頭告知的形式,突然獲知公司被打包出售的消息。他們隨即發表聯名信聲討,稱和記黃埔要求他們在10日內籤訂「預支經濟補償金協議書」,其中按照級別給的「1-2」部分會由和記黃埔在8月支付給員工,預支員工補償金「N」的部分則由接盤公司支付,但這部分補償金的執行標準和支付時間均未告知員工。
長實集團很快發出了一封告別信,表示已與新東家就員工的工作安排達成協議,員工的勞務關係將平移至到新公司。至於約定的補償金具體如何執行,信裡沒有提及。
根據不完全統計,自2013年開始,李嘉誠通過拋售內地和香港項目套現金額超1700億元。截至2018年底,李嘉誠所在的長和集團在內地和香港的總資產佔比僅剩10%;旗下企業在內地土地儲備從2014年的1600萬平方米下降到900萬平方米。
與此同時,在這幾年的時間裡,李嘉誠大舉進軍海外,項目遍及52國,涉及資金超過1400億港元。其中在英國的總資產高達4000億港元,遍布港口碼頭、電力能源、天然氣、醫療、酒吧等行業,為此還得到英國女王的爵士授勳。
對李嘉誠來說,韭菜就是用來割的,房子就是用來炒的,像南城都匯這樣一塊地開發十幾年的情況在長實過往的地產項目上並不少見,這些項目的開發周期少則三五年,多則二十幾年,等到開發完畢時,地價和房價早已經翻了幾番。
至於業主體驗、房地產市場、當地政府、國家會怎麼樣,人李嘉誠早已有言在先,不願意承受「家國情懷」的道德義務,也不甘承擔「吸血鬼」的惡名,一生只「追求無我」,想當一個純粹的商人。
長袖善舞的李嘉誠,就永遠踩不了坑麼?
9月23日,一份名為《關於禁止和記黃埔地產(成都)有限公司融資、貸款和重大資產重組的函》的文件圖片在網上廣泛傳播。
文件落款為成都市高新區財政金融局,發文內容顯示,和記黃埔地產成都公司因存在捂地、捂盤等不良行為,嚴重影響區域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禁止高新區內金融機構向和記黃埔地產成都公司及其項目提供新增融資、貸款,禁止區內金融機構向和記黃埔進行重大資產重組提供幫助。
當天晚上,成都市高新區財政金融局在官網上以情況通報的形式證實了這一信息。
長江實業集團隨後回應稱,和記黃埔地產(成都)有限公司現在並非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之附屬公司,亦不是由集團控制。
網友們很納悶,怎麼了,老子(長江實業集團)不認兒子(和記黃埔地產【成都】了)?
實際上,2015年初,李嘉誠曾宣布香港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進行業務合併及改組,兩家的註冊地都遷出了香港,現在的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已經是李嘉誠這個加拿大人開在英屬開曼群島的公司了。
本來,不是今年的一場新冠疫情,李嘉誠還真能成功「跑了」。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由於疫情,他寄予厚望的英國投資今年上半年賠了個底兒掉,集團淨利潤下降了27%,盈利比去年減少近六成, 預計下半年虧損繼續。其中,豪擲27億英鎊收購的英國酒吧業大王Greene King上半年虧損數額超過19億元。
諷刺的是,集團唯一的營收亮點,來自內地迅速恢復的房地產市場。
有分析人士認為,其趁西南區房地產火熱時出手南城都匯,也是在拿成都的東牆補倫敦的西牆。
外媒直言,一貫擅長利用危機的李嘉誠,這次危機來了。
怎麼辦,難道掉頭回內地?
有媒體注意到,李嘉誠與內地看似逐漸疏離的關係,原本呈現過短暫的回暖跡象。
2019年年底李嘉誠出資24億元人民幣參與收購上海浦東三林印象城,並在今年年初啟動與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合作。
今年1月長江集團的周年晚宴上,面對媒體問及長江集團是否有意重返內地投資,李澤鉅回應,「從來沒有說過要離開,怎麼會說重返呢?從頭到尾我們都有在內地投資,從來都沒有離開過。」
然而,成都的一紙禁令,似乎又讓伸回來的腳踢到了鐵板上。
16年,這一次,李嘉誠如果來,還能獲得當年的追捧禮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