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山海情深》劇照 官方圖
日前,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委約、楊小青導演的越劇《山海情深》,由上海越劇院三個團160人共同演繹。這是一出富有民族風情的現代越歌劇。苗族服飾和歌舞的加入,滿臺芳菲、美不勝收,好看好聽。
《山海情深》的劇名富有深意。代表貴州的「山」和代表上海的「海」之間的地域之情,有父女之情、婆媳之情、姐妹之情、母子之情,也有那些深藏在大山中的留守女子、老人、孩子盼望團聚之情。戲中雖沒有傳統越劇擅長表現的愛情故事,但「情深」二字,寓意說不盡。
導演楊小青認為,越劇不能再沉溺於才子佳人的時代,要在保留抒情、唯美與浪漫的同時增強劇種的力量感。楊小青的想法是可貴的。不寫愛情故事的越歌劇,一樣好看動人。開場的前奏,一邊是鋼琴的演奏,琴聲來自上海;一邊是蘆笙的吹奏,悠揚出自苗寨。這兩組音樂的互動、對話,象徵著上海與貴州兩地的風情和文化的差異;也預示著交流和融合。歡鬧的苗族新米節慶典,斑斕的民族服飾和數十人集體歌舞的大場面,開啟了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作為一部反映當今中國扶貧題材的大型舞臺作品,《山海情深》講述的是上海對口扶貧貴州山區的故事。但是,本劇不同於其他同類題材的作品之處,在於探討扶貧工作和生活的新起點。編劇李莉、章楚吟說,在赴貴州、雲南採風途中,她們不止一次聽到一句話:「組織壯勞力出門打工是最快的脫貧方法。如今大家都脫貧了,村裡卻沒人了。」村裡沒人了,引出了種種社會問題。《山海情深》直面空巢現象,提出就地取材、「居家打工」、同心協力建設美麗新農村,這是本劇思想的制高點,也是全劇閃光之處。
二度創作為這臺戲加了許多分。出色的袁派表演藝術家方亞芬在劇中飾演竹編能手應花,是她飾演的「第四嫂」。前三嫂祥林嫂、玉卿嫂和文嫂,都是舊社會裡的苦命女人,結尾都是含恨離開人世。這一回,她飾演了苗嫂,是一位能幹賢惠的致富帶頭人,心靈手巧,剛柔相濟,在戲裡還要跳大段的苗族舞蹈,肢體動作的幅度大、力量感和節奏感很強,有別於她以前演的悲劇女性形象。方亞芬出色地完成了新的挑戰,舉止裝束,都是一個活脫脫的苗家女兒、姐妹們的主心骨,具有別樣的風採。
聲腔曲調是劇種的主要特質,也是戲曲創造人物的重要元素。雖然融入了不少民歌和現代音樂,導演楊小青和作曲陳鈞畢竟是越劇行家,非常注重運用觀眾喜愛的流派唱腔唱段來塑造人物、抒發情感。應花、蔣大海和龍阿婆的幾段唱,都很出彩。方亞芬純正的袁派唱腔,委婉細膩、深沉含蓄、質樸無華、韻味醇厚。許傑飾演上海扶貧幹部、副縣長蔣大海。許傑原唱陸派,這次改唱範派,因為範派更善於表演人物豪邁踏實的性格,蔡燕飾演龍阿婆,她從轎子裡走出唱的那段張派併兼容其他流派的唱腔,剛勁挺拔,高亢激越。蔣蔚(樊婷婷飾演)唱的是金派,婉轉明麗,自然流暢。一齣戲裡展示了多種流派,使這齣戲仍然姓「越」。
上海越劇院院長梁弘鈞說:「我們要挑戰和改變大家以往對越劇的一些原有想法,改變越劇舞臺上原來固有的一些手段,我們希望能在新時代既滿足老觀眾,又吸引新粉絲。」美的創造總是以美的被接受為目的的,觀眾的掌聲是最有權威的終審裁判官。在觀眾席上,有一位女士一邊流淚,一邊鼓掌。她就是受到特別邀請的上海援黔幹部家屬。整劇的結尾是歡快的。苗女們身穿蔣蔚設計、她們自己編織的竹編服裝來到上海國際藝術節的舞臺上走秀,時尚的樣式同具有中國特色的龍鳳、古城樓、東方明珠等造型巧妙地融合在服裝之中,成為這部劇有別於傳統越劇靚麗的一筆。
脫貧正在進行時,這齣戲也在進行時。《山海情深》還有不少可以打磨的空間。作為一部男女合演的現代越劇,男角的唱腔似應加強。如蔣大海內心有傷痛、歉疚和沉重,在和女兒重逢的一場戲中,建議給他增加大段唱腔,一抒胸臆,使人物更加血肉豐滿。劇中幾處父女、婆媳矛盾的製造,似有些牽強;蔣蔚對父親的誤解和批判,分寸也有點過頭。但瑕不掩瑜。總的來說,《山海情深》已具備了優秀的現代越歌劇的美學品相,相信可以進一步提升。(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