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啟是明朝末年我國偉大的自然科學家,對數學、天文、曆法、地理、農業、水利都有很深的研究。他第一個把歐洲的自然科學介紹來中國,使當時我國知識界大大開了眼界,因此有人稱他為我國近代科學的啟蒙大師。他生於公元1562年,家在上海徐家匯。
歐洲在十六、七世紀時,自然科學迅速發展,出了許多科學家。明朝末年,歐洲的教傳入中國,來中國的傳教人中有一位是義大利的利瑪竇,他是一位科學家,很懂天文、數學、測量、水利等科學知識。徐光啟與他相識了,認為他的這些知識對中國也很有用,應當讓中國也用。
徐光啟研究科學很重視實用,於是他和利瑪竇商量,首先兩人合作翻譯出一本歐幾裡得著的書,於公元1607年譯完付印。隨後徐光啟一個人又把測量學、水利學的著作也翻譯過來。公元1629年,中國遇到日食。當時明朝的官方曆法家推算預報的時間與實際發生的時間不符合。
徐光啟根據西方時間推算的時間與實際發生的時間相符合,由此,明朝政府就新成立了西法曆局,讓徐光啟負責制定節歷。徐光啟又設法引進西方的表和遠光近鏡,對天空進行精密觀測,他對天文、曆法的研究,已經趕上當時世界的水平。
他經過三年研究,寫了一本曆書,我們目前的農曆,就是在原有曆法的基礎上編的。徐光啟對農業科學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並且親自耕作,進行科學實驗。我們現在吃的紅薯,原來產自外國,後來傳到我國福建等沿海少數地方。
徐光啟看到紅薯產量高能代替糧食,他反覆試種,引進上海一帶,後又傳到華北許多地方。徐光啟不迷信傳統習慣,他重視實驗,實驗成功就宣傳推廣。華北早先不種水稻,徐光啟組織人力,在天津一帶修水利,試種成功了,後來北方其它地方也有種的了。
糧食從來是我國的一個大問題,徐光啟對解決糧食問題作出了貢獻。徐光啟對農業科學的貢獻,更重要的是編寫了一部書。這部書的內容包括農事、水利、蠶桑、牧養、製造等十二個部分,共有五十多萬字,是我國古代最宏偉的一部農業科學著作,有人稱它為「農業大觀全書」。
書裡節選了我國古代與外國的某些農業著作,並加以評論和補充,也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意思吧!書裡也記載了老農的生產經驗和技能,可說是尊重群眾的創造吧!更重要的是書裡有他自己在農業科學上的主張、見解,都是經過他精心寫出來的。
徐光啟晚年在朝裡的官位很高,但他在生活方面還十分儉樸,「冬不生爐,夏不用扇」。公元1633年他在北京去世。據說當時他的孫子和外孫正來北京應考,他們打開爺爺的箱子,只有幾件舊衣服和白銀一兩。這樣清廉的人,真的很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