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編沈藝華,今天就讓我來帶大家了解一下我國古代明朝第一個專政的宦官——王振。
王振不但一意想要壓倒閣臣,讓他們隨著他的手兒轉,對於另外的大小臣工,他也想,要能做到「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地步。想這樣必定要以殺人來樹威,殺害侍講劉球一事,便是昭然在人耳目的實例。劉球是個很帶點方巾氣的讀書人,生於江西安福,是永樂十九年(1421)辛丑科的進士,劉球得中後,並沒有即行入仕,而是回到家中又讀了十年的書,然後才出來做官的。他潛心讀書,造詣很高,在經學上所得尤多,因此投入他的門下,執弟子札,向他求問的人很多,一時頗有時譽。劉球初入仕途,便被任為禮部主事,不久,又由胡談保薦任為翰林侍講。
正統六年(1441),王振為了謀取邊功,便慫恿著明英宗,要大舉徵討遠在西南的能川。劉球上疏論諫,對調兵遠徵提出了異議。他認為,北方的瓦刺日見強大,把駐防在甘肅的防軍調去遠徵麓川,很為不宜,一旦有事.那裡會很空虛。這種論調很使王振生氣,因為徵討麓川是他想給明英宗和他自己增添光彩的事,上疏限攔,豈不是和他作對?幸而兵部已經以南徵已有成命為言,駁復了劉球。王振才放開此事,但他已經記下了劉球、預備以後尋他的事。
恰巧正統八年(1443)發生了雷震奉天殿的事,明英宗依例下詔求言,用以敬答天譴。劉球也是應詔言事的一人,他列舉了十件事,認為都應停辦。在這十件事中,麓川用兵也是其中之一。他還說到君權不可下移,他說,「夫政由己出,則權不下移,太祖、太宗日視三朝,是雙大臣於便殿裁決庶政,權歸總於上。皇上臨御九年,事體日熟,願守二聖成規,復親決故事,使權歸於一」。這些話原是針對著王攝攬權樹威而言的,但因應詔上言的人很多,他無暇細看,只收攏來,伊莉交付廷議,也就算了。不想劉球的疏文卻被在欽天監為官的彭德清看到了,這彭德清和劉球雖是同鄉,但素有仇怨,他看了劉球的疏文,認為抓住了個趨附王振,順便打擊劉球的機會。
他趕到王振那裡,說到劉球又提起了南證麓川的事,並特別指出後面那「君權不可下移」的一段,認為劉球是含沙射影,不是隨便說的。王振先略去了劉球的疏文,如今才看清了,他最忌有人說他攬權,這次又是這個劉球在這上面猛刺了他一下,不由得大怒,立即命人把劉球先關入詔獄,然後又召來他的爪牙,錦衣衛指揮馬順,要他設價把劉球除掉。馬順是專幹這些事的人,他奉命後,便在深夜帶了一名小校來到獄裡,就在劉球的臥處把他殺了,並把屍體砍為兒塊,就在獄中草草埋了。劉球被害,他的家人後來雖知道了,但連屍首都得不到。他們多方尋求,才找到了一隻手臂,從和劉球同在獄中的修撰董瑞那裡,又得到了劉球的一條血裙,用它裹了手臂,入礆埋了。
劉球之被害,確是嚇住了不少的人,很多人提到王振和他的那一伙人來,都不免為之色變。但是卻也使更多的人感到憤恨,很多的人大都敢怒而不敢言,但也有些人卻是奮然而出,對應著和他們展開了鬥爭。這些人所在都有,就連被王振嚴密控制著的大小內監,還有錦衣衛鎮撫司衙門中,仍然有不少象這樣的人,臂如內侍張環、顧忠,錦衣衛卒王永等人,他們便都易各自奮然而起,散放過揭露王振罪狀的揭帖。在這些事被發現後,王振一律都是不經奏聞,便叫人把他們押赴市曹,立即斬了。
王振到正統七年(1442),張太后去世以後,大權在握,減勢不覺日盛,出入恆赫,隨從雲聚,簡直不可一世。內外官員,以及公侯勳戚等,都爭著來趨附奉承他。尹磚時他的年紀並不為大,但卻已有多少人爭著稱之為翁父。兵部尚書徐晞等類的人,見到王振,竟謅然下跪,而並不以為耽。以當時王振的勢焰而論,這實在是極平常的小事,因為就是當時在位的皇帝,常常都是稱他為先生而不名,何況別人呢!在正統十一年(1446),明英宗還有極為褒美王振的敕文,還把他的弟弟、姪兒等人都救任為官,真可說是極為尊榮。那時的明英宗,實在已經年將二十,並不像以前那樣,是個「衝齡之主」,所作所為,更被人認真對侍了。皇帝對王振尚且尊敬若此,尚書向他下跪,也就算不得什麼了。
王振實在是淺薄易盈的人,他自得掌司禮監,凡有所欲,無不順利,使他得意非凡,以致到了任性而為,不知所止的地步。有人反對他,或是觸怒了他,當然會受到殘酷的毒害。而有些人,則是想討好他,奉承他,卻因語言欠周,鬧出笑話,因而也被投入獄中。王振悠橫至此,他的那些黨羽也都服著他學,幾乎也都如此,一時舉國上下,幾乎到處都被他們鬧得惶惶失措,人人自危。土木之變的消息傳來以後,王振的聲勢立垮,人們的積憤爆發,王振的爪牙馬順、毛貴、王長隨等人都被拖到左順門那裡,由眾人拳打足踢,甚至口咬。無一個不是被打得血肉橫飛,傾刻命絕。這正表現出了人們對王振的極端痛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