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不誠信的人,應該怎麼辦?
首先我們是如何面對錯誤的?有的人做了錯事之後,明明知道自己錯了,但還是不願意承認,既不承認也不做出任何的改變,因為怕丟面子。
還有的人不願意承認自己不如別人,面對錯誤不去改變,並且還加以各種掩飾。其實你一旦錯了,任何人都能看出來你錯,如果你不承認反而是欲蓋彌彰,可能別人當面不會說,但是背後一定會議論,這個時候如果還加以各種掩飾,就會變得越來越虛偽,一個虛偽的人和誠信有關係嗎?
那到底要怎樣面對錯誤呢?面對錯誤就應該忠於真理,誠信為主,什麼叫做忠呢?忠這個字上面一個中間的中,下面一個心,從字面上理解就是說中在心上,用心於中。
那麼到底什麼是中間的中呢?中的意思就是中正為本,有些學者認為中間的中,原本是古代用來測量時間的規定,也就是將日影投在圭表的表面上,立竿測影,實際上測的就是時間。
古代人通過這種方式最終定下來了時辰、曆法與節今,而這些特別的重要,因為古代是農耕社會,想一想如果時辰或者曆法制定錯誤了,甚至是節令也錯了,那麼農民會有收穫嗎?所以這種東西來不得半點摻假,如果連時辰立法節令都錯了的話,那麼整個國家可能就顆粒無收,可能就會帶來大的災難。
因此這個「中」就是指的忠於上天的秩序和自然的原理,必須忠於客觀,不能有一星半點的主觀上的偏好,也就是要忠於真理,
那麼誠信是什麼呢?信是單人旁加一個言。在象形文字當中,它原本的形象就是人在祭壇前的誓言,那麼我們思考一下,人既然是在祭壇之前發誓了,在老祖宗面前發誓了,那麼還能不遵守誓言嗎?
因此,誠信就是指的是忠正為本,忠於真理,信守承諾,忠和信就是照亮我們人生之路的明燈,就是建立我們人生大廈的堅實支柱。
我願意做一個誠信為主的人,但是如果別人不講誠信,我能對他誠信嗎?這種不忠於真理的人,孔子說我們不是遠離他,不和他成為朋友,而是不能降低自己的忠信標準去和他們交往,換句話說你不能因為別人不講究誠信,你也不講究誠信。
那對方不講誠信,我們講誠信不要吃虧了嗎?孔子的觀點是你要去教育他們提高忠信標準,這就是無友不如己者。
這就是論語中說的,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