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崇左10月27日電(記者龐革平)今天上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大學崇左生物多樣性研究基地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委、市政府在崇左生態公園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鄭重宣布:崇左市江州區木欖山智人洞發現早期現代人下頜骨。
據科學測定,這個下頜骨距今約11.1萬年,是一件很難得很重要的古人類標本,是現代人演化歷史一個重要環節的見證者,在人類演化歷史研究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為探索東亞現代人是從非洲而來還是有多個起源提供了新的證據。中國科學院院士邱佔祥、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新智和來自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波蘭、日本、南非等國及我國的古人類學家一起見證了這一重要時刻。
據介紹,50多年前,我國著名的第四紀地質和古人類學家裴文中教授在廣西大新(現崇左市管轄)首次發現有確切層位的巨猿(Gigantopithecus)化石和與之共生的哺乳類化石。這一發現,曾在古生物學界引起很大轟動。從1996年開始,北京大學教授潘文石就在崇左市江州區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對廣西西南部喀斯特地區的生物多樣性進行深入研究。2004年,潘文石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邱佔祥院士在崇左生態公園泊嶽山溶洞發現了巨猿和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引起學術界的關注。隨後,北京大學崇左生物多樣性研究生物基地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該地區進行地質古生物調查,已發現60多處產化石洞穴。他們先後調查了其中的20多處洞穴,並對其中的5處進行了試掘,現已採集到豐富多樣的高等靈長類化石。此外,還有與之伴生的種類繁多的食蟲類、嚙齒類、乳齒象、劍齒象、亞洲象、劍齒虎、大熊貓、貘等其他哺乳動物。
在這些已發掘的洞穴當中,最為重要的當屬木欖山智人洞。木欖山智人洞自2007年發現猩猩和亞洲象化石後進行了試掘,11月中旬發現了2顆人牙和若干哺乳動物化石。2008年5月,又發現一件智人的下頜骨的前部斷塊和大量與之共生的動物化石。經古人類學家吳新智院士初步觀察,發現該人類下頜骨已經具有處於形成過程中的解剖學上現代智人的形態特徵,是一件很難得很重要的古人類標本。該下頜骨較為纖細,頦隆突(mentalprotuberance)略為發育,表現程度較現生人類頦隆突為弱。此外,門齒齒槽與頦隆突之間的下頜體外表面略顯凹陷(incurvation),但凹陷程度較現生人類為弱。明顯發育的頦隆突和下頜體外表面凹陷是現代人類的典型特徵,在直立人和古老型化石智人一般沒有這兩項特徵。這兩項特徵在崇左江州區木欖欄山古人類下頜骨的表現較弱,說明現代人的解剖結構在木欖山智人洞下頜骨已出現,但尚處於初始發育狀態。後來,他們採用不平衡鈾系法對木欖山智人洞遺址出土人類化石的地層進行了年代測定。年代測試樣品採自在人類化石層之上的鈣板層和與人類化石層大致同一水平高度的鈣板層,編號分別為ML-6A和ML-6B。兩個樣品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質與地球物理系同位素實驗室進行了鈾釷的化學分離和質譜測定.經計算,兩個樣品的年代分別為100和111ka BP,測定結果與生物地層學的研究較為一致。鈣板層樣品ML-6B與人類化石層相連,即同生層,因而古人類的年齡距今約11.1萬年。
現在,我國學術界十分關注是大約10萬到5萬年前這一時間段的人類化石記錄,因為這一時代的人類化石是解決古人類學中關於現代人起源的非洲起源說和多地區進化說這兩個對立學派爭論的關鍵。因此,我國的學者都在試圖尋找該時段的古人類化石。崇左市江州區木欖山智人洞早期現代人下頜骨的發現,加之可靠的測年數據,無疑率先為多地區連續進化說提供了更加有說服力的證據,對解決關於東亞現代人起源的多地區連續進化說和非洲起源說的對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