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山上的蕨類植物很多,這是我第一次寫蕨的植物遊記。
1月2日專程去拍落地生根,還沒開花。沿水泥牆護坡折返時看到嬌嫩的你,於是裝模作樣用尺比劃著,以為能收穫什麼新蕨。結果看到旁邊你成年的模樣,原來你還是蜈蚣鳳尾蕨,僅是一幼一長的差異而已。
▲應該還要一周,落地生根也開花了▲
▲幼苗時期的蜈蚣鳳尾蕨▲
▲密蓬鬆的黃褐色鱗片▲
▲葉幼時密被與根狀莖上同樣的鱗片▲
正如許多蕨類植物一樣,根狀莖直升,然後綠葉呈噴泉式舒展。難得有這麼好的角度,能細觀基部那白色帶綠色的鱗片,毛茸茸的一團,楚楚動人。回家上網查對《植物智》溫故知新,卻被「植物志」中的一句官方描述而大為觸動:「本種從不生長在酸性土壤上,為鈣質土及石灰巖的指示植物,其生長地土壤的pH為7.0-8.0。」
「從不」!這可是從不含糊的表述呀,絕不的意思,不開玩笑的喲,在「植物志」中好像很少看到如此絕對的措詞呢。這就真有意思了,「照板煮碗」地翻看過往所拍圖片,果然都是長在山腳牆身、石階、水泥縫邊,如下兩圖。
說到這,還得要先普及一下什麼叫「酸性土壤」——酸性土壤是pH值小於7的土壤總稱。如果大於7,那叫鹼性土壤。一般說來,南方的土壤呈酸性,暗棕色,而北方的土壤呈鹼性,多白色和黃色,好記吧。
既然南方的土壤多呈酸性,那就代表基本上在珠海不可能看到從泥土中冒出的你,若中彩能看到的,除非就是鈣質土。
蜈蚣鳳尾蕨 Pteris vittata,鳳尾蕨科鳳尾蕨屬陸生植物。以秦嶺南坡為其在我國分布的北方界線,廣布於我國熱帶和亞熱帶。生鈣質土或石灰巖上,達海拔2000米以下;也常生於低海拔的石隙或牆壁上,珠海山邊、郊外、農村常見。在不同的生境下,形體大小變異很大。屬名Pteris本意就是鳳尾蕨屬的意思,而種加詞vittata通vittatus,意思「具縱帶的、有油管的」指葉的形狀。
▲葉片倒披針狀長圓形▲
▲葉背的孢子囊▲
▲互生或有時近對生,斜展無柄▲
▲中部羽片最長,狹線形▲
▲蕨類「拳卷狀」保護新生葉▲
由於一回羽狀葉的側生羽可多達40對,故有名「蜈蚣草」,這也是我初次認識你的名字(見《深圳植物志》第1卷P105頁)。但管轄植物眾多、從不安靜的《中國植物志》,可能為了更好區分禾本科的蜈蚣草 Eremochloa ciliaris,將你改名為蜈蚣鳳尾蕨。畢竟你不是草,你是蕨,雖然,你比那草更像「蜈蚣」。
▲蜈蚣草屬,多年生草本▲
事實上,也叫蜈蚣草的植物還真不少,包括同是蕨類植物的腎蕨。清代吳其濬先生所著《植物名實圖考》卷之十七也有蜈蚣草的記錄:「生雲南山石間。赭根糾互,硬枝橫鋪;蜜葉如鋸,背有金星。其性應與石韋相類。」按文字表述,應為腎蕨Nephrolepis cordifolia。現公園小區多作為觀賞栽培,鳳凰山也有。
▲腎蕨,野生的都喜歡生活在石頭上▲
也許你真太像「蜈蚣」了,手機版的《中國植物志》還保留你蜈蚣草的名字,要查「蜈蚣鳳尾蕨」還未更新,沒有。而且,連學術性嚴謹的《植物智》也會有為你犯錯的時候:
▲輸入「蜈蚣草」就能看到好幾個版本▲
▲輸入「蜈蚣鳳尾蕨」卻查不到▲
▲《植物智》一緊張,連錄了兩個「蜈蚣草」▲
▲禾本科「蜈蚣草」圖庫竟然出現……▲
▲禾本科與鳳尾蕨科的蜈蚣草混在一起▲
同病相憐的是,鳳凰山下的蹠草科鴨蹠草屬的節節草也似為了避同名之嫌,已被改名為竹節菜 Commelina diffusa,節節草此名歸屬還不認識的木賊科木賊屬植物。(《深圳植物志》第4卷P107頁仍叫節節草)
▲最初記你的名叫「節節草」▲
又說回蕨類植物,這是相對於被子植物而言,比被子植物低級,但卻是一群進化水平最高的孢子植物。蕨類植物不開花,只依靠孢子(一般長在可育葉的葉背)來繁殖它們的後代,一般生活在陰暗潮溼的林地角落裡。
目前鳳凰山上共搜錄了不少於44種蕨類植物,最常見的是芒萁和烏毛蕨,有機會再一一介紹。但由於蕨類植物不開花,並不是很受普羅大眾的青睞。
▲鳳凰山上除了芒萁,還有鐵芒萁、假芒萁▲
▲鳳凰山上的烏毛蕨無處不在▲
與其它蕨類植物一樣,一直低調地長在腳邊角落裡,默默地通過光合作用為人類提供氧氣、用綠色點綴無限的生機活力。
我是蕨,我現在叫「蜈蚣鳳尾蕨」,我從不捨棄過人類,管你愛不愛,我依然在。
1、蕨類植物是植物中主要的一類,是高等植物中比較低級的一門,也是最原始的維管植物。大都為草本,少數為木本。蕨類植物孢子體發達,有根、莖、葉之分,不具花,以孢子繁殖,世代交替明顯,無性世代佔優勢。通常可分為水韭、松葉蕨、石松、木賊和真蕨五綱,大多分布於長江以南各省區;
2、蕨類植物的孢子體遠比配子體為發達,並且有根、莖、葉的分化和由較原始的維管組織構成的輸導系統,這些特徵又和苔蘚植物不同。蕨類植物產生孢子,而不產生種子,則有別於種子植物。蕨類植物的孢子體和配子體都能獨立生活,這點和苔蘚植物及種子植物均不相同。總之,蕨類植物是介於苔蘚植物和種子植物之間的一個大類群;
3、在距今2億年以前,地球上曾經茂盛的生長著高達數十米的蕨類植物,它們構成了大片大片的森林,後來,這些蕨類植物滅絕了,它們的遺體埋藏在地下,經過漫長的年代,變成了今天的煤炭;
3、植物的進化:細菌——藍綠藻——多細胞生物——裸蕨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植物名詞:
1、根狀莖(rhizome),橫走蔓生於土壤中的地下變態莖。根狀莖外形似根,但有明顯的節和節間之分,內貯豐富的養料,腋芽可發育成新的地上枝,繁殖迅速。
2、鳳尾蕨屬(學名:Pteris L.)是鳳尾蕨科多年生常綠草本。株高30~70釐米,根狀莖直立,頂端具鑽形葉片,葉簇生,分為不育葉和孢子葉兩種類型,葉柄細,具三稜,黃褐色,葉橢圓至卵形,長20~45釐米,寬15~25釐米,1回羽狀複葉,羽片常4~6對,僅基部有一隊葉柄。羽片條形,寬3~7釐米,頂端尖,有細鋸齒,孢子葉較高,全緣。孢子囊群沿葉邊呈線形排列。
3、pH是氫離子濃度指數,指溶液中氫離子的總數和總物質的量的比。p代表德語Potenz,意思是力量或濃度,H代表氫離子(H)。pH在拉丁文中是pondus hydrogenii。熱力學標準狀況時,pH=7的水溶液呈中性,pH<7者顯酸性,pH>7者顯鹼性
溫馨提示:
1、圖片均為原創,全拍自鳳凰山,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2、植物簡介資料參照《植物智》、《深圳植物志》和網上;
3、歡迎喜歡野生植物或珠海鳳凰山的朋友留言加我微信。
2021-1-6家中
鳳凰山植物遊記NO-2021-02
SY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