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鵬
易經是《連山易》、《歸藏易》、《周易》的統稱,是以六十四個卦象為基礎,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個龐大的系統。現在講的易經,主要指《周易》,據說是周文王寫了卦辭和爻辭,孔子寫了《易傳》。從古到今,易學界紛爭不斷,搞易經的遇到搞易經的,很多會看不起對方,甚至彼此視對方為敵人。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的呢,筆者認為,跟易學界長期以來存在的兩大流派有關。
第一個流派為易理派,也叫學院派。主要以孔子為代表。孔子寫了《易傳》,就把易經引進了哲學領域。後來出現了很多大學問家,都是站在哲學的高度上講易理,而且身份也都是貴族,拿皇家俸祿的,相當於現在的中科院、社科院的院士,有的官職更高,直接為皇帝服務的,做的學問都是陽春白雪類型的,用現在的語言叫高端大氣上檔次。
第二個流派叫佔卜派,也叫江湖派。這個流派主要來自民間,以草根平民階層為主,混跡於江湖,一般沒讀過什麼書。當然佔卜界也有一些代表人物是有學問有身份的,比如發明六爻納甲的京房,發明梅花易數的邵雍。但是佔卜派跟易理派明顯不同的是,他們只鑽研如何用卦象來預測事情。在他們眼裡卦象就是工具,而工具就是使用的。一把菜刀在廚師手裡,就能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但是要講這把菜刀具有什麼高深的哲學思想,再好的廚師可能也講不出。
大概就是這兩個流派。一派做學問,一派搞實戰。講易理的學院派,看不起沒讀過書的江湖派。而靠佔卜謀生的預測師,也看不起只會講易理的學者。當然也有人兩派都通,既懂易理,又能佔卜。這種就是大家了。比如周文王就是兩派都通的,他寫的卦辭、爻辭,都是佔卜後的記錄,有很多內容也帶了哲學的思考。
孔子不是專門搞易經的。他屬於半路出家,到了中老年才開始研究易經,偶爾也嘗試佔卜。但他主要是做講易理。傳說易歷三聖,伏羲只留下卦象,沒有留下理論。周文王寫了卦辭和爻辭,有了一套理論。孔子寫的《易傳》,又叫《十翼》,相當於是易經的翅膀了。
現在進入資訊時代,普通人都可以隨便接觸到易經了。記得以前很多易學愛好者,是因為讀到邵偉華寫的書才知道易經的。現在的易理派也分出很多門類,有的還是從哲學入手的,還有的搞術數理論,把河圖洛書、先後天八卦、天幹地支、數字模型等都用上了,主要特點是做學問、講理論。比如有一些國學傳播機構,就教易經理論。
而佔卜派主要還是靠預測謀生,如算命、看風水,跟他們講易理不一定懂,但是預測事情很準。東西丟了,起個卦象就能告訴你能不能找到,到哪裡去找。從古到今流傳的易學書籍多如牛毛,有的是講易理的,有的是講佔卜的,不同的人看了不同的書,都認為自己得到了真傳。其實可能只是學了一部分。
最終易學界的局面應該是這樣的:搞理論的看不起搞實戰的,搞實戰的看不起搞理論的,搞理論的看不起搞理論的,搞實戰的看不起搞實戰的。陰陽四象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