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買了新車,開了幾個月就要賣,最常見的就是:買了車不開,覺得後悔了,或者說買了車發現養不起。
當然還有一部分朋友,開了幾個月就真的是開膩了。
買了車卻不開
買了車子不開,就會讓人覺得沒有買的必要,產生後悔的情緒。而且汽車這種大額消費品,會導致我們消費者更容易後悔,從而考慮把車賣掉。
找到一篇華中科技大學的博士論文,分享給你,《消費者衝動性購後滿意度研究》上面講。
消費者在購買前對產品評估主要以情感為主導,所以往往會高估購買帶來的效益。
比方說:買車之前銷售跟你說:「「誒」你有了車之後,周末不是可以帶老婆、孩子一起去踏青、野餐?」
「早上不用再擠公交、地鐵了,還可以送老婆去上班,接孩子下課、放學,「哎呀」多美好,是不是?」
但是買了這個東西之後,消費者就會以認知評估為主導了,進而有可能會導致後悔情緒,也就是回歸理性了,開始考慮車子到底有沒有用。
你看,有些朋友車子買來,後面真的還沒怎麼開。
比如,上下班路不是很遠,或者堵得要死,還不如坐地鐵,開車又費錢又慢:「騎個自行車都比它強!」這好了,還真的就沒開。
極光大數據發布過一個《2018年中國城市通勤研究報告》,上面有個數據的。
比如說:重慶、蘇州、成都、杭州這些城市,超過40%的人通勤路程是小於5km的,深圳的更多了,超過50%。
再來,高德地圖也發了一個《2017年第一季度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上面也講了:共享單車的推廣減少了5km以內的私家車出行。
這有點像:共享充電寶出來之後,出門帶充電寶的人變少了,又便宜,又方便。
如果上班路是比較近的,開車的人自然也就越來越少了。
這就會導致買車的回報效用過低,買車又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那好了,你付出的代價和回報之間的差距拉大了,就會加重後悔。
雲南師範大學有一篇碩士論文分享給你,《後悔情緒的研究狀況和初步建構後悔的付出回報模型》上面做了個付出和回報的模型。
發現:付出效用和回報效用之間差距越大,個體就會越後悔。
舉個例子:我花2塊錢買了瓶農夫山泉,一口沒喝丟掉了,撐死了就是整瓶2塊錢虧掉,對不對?也不至於太后悔,對吧?
頂多就覺得:「「唉呀」好浪費 ,我自己好不應該。」對不對?
你買了一臺車子,一直不開,扔掉了,差距就上萬了,對不對?
買了車發現養不起
還有一種原因就是:買車的時候感覺自己是養得起的,但實際發現養不起,所以說,只能把車子給賣了。
這種現象可以用心理學上的「認知評價」來解釋。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消費者研究雜誌)上面有一篇論文,分享給你,《衝動性購買行為的特徵與規範性》對「認知評價」下了個定義。
「認知評價」就是:消費者對於進行一項購買是否合理的認知判斷。
我舉個例子比較容易明白,比如說:買一輛10萬塊錢的家用車,1.2T卡羅拉,首付2成供3年,月供3000塊錢左右,油錢一個月7、800。
以前視頻也的確是這麼講過的,但你聽得也太粗糙了,實際開車的時候,我後面還講了一大堆了。
每年保養錢總要吧?每年保險費總要交吧?上下班停車難道天天都免費的?
一年開下來違章罰款都是沒有的?車子全年不洗或者自己洗的?汽車美容、打蠟,這個蠟還是要錢的吧?
這些開銷平攤到一個月,7、800塊錢也是有可能存在的。
那好了,有些朋友買之前沒想過,或者我們這個乾貨視頻根本就沒看過呀,是吧?
如果再加上日常的生活開銷。2019年統計局的數據:每個人月平均開銷1800塊錢的樣子。
按照這個來算的話,全部加在一起,一個月也要6500塊錢了。這還是統計局數據了,對不對?
2019年城鎮打工人的月平均工資,7500塊錢左右,光保底開銷就要6500塊錢。財務狀況已經是不太健康了。
車子不能提高生活品質,反而是增加生活壓力了,何況7500,很多人還沒到呢!對不對?
就好比是跑1000m一樣的,有些人跑完,他說:「再來兩圈也沒有事的。」
但體質差一點的朋友,勉勉強強:「「哦喲」總算是1000m跑完了!」差不多就這個味道。
所以說,買車前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沒有評估自己到底養不養得起車的話,有可能也會導致開了幾個月把車子給賣掉了。
有錢人開膩了
剛才講的是比較現實、比較真實,甚至聽起來有點難受的這些經歷,有時候發生在我身上,有時候發生在周圍的朋友身上。
不過還有一些人,開幾個月就賣,真的就是開膩了,家裡有礦。
社會心理學上有一個叫做「貝勃定律」的東西,講的就是:人在經歷刺激之後,再施加的刺激會不斷變弱。簡單講就是:喜新厭舊的意思。
就好比,小時候看到別人的玩具,覺得就很好:「「啊」我很想買!」
等到自己買了個,天天玩,後面就覺得:「「唉呀」也沒什麼意思,就一個玩具。」「啪」一丟。
山東大學有一篇碩士論文,分享給你,《時尚消費的傳播心理研究》上面講到。
汽車屬於器物方面的時尚消費,這類消費尤其能體現消費者的權力、地位,而且年輕人又是喜新厭舊的情況比年長的更嚴重一點。
好了,富二代今天開保時捷、明天換法拉利,對不對?因為車子開膩了,喜新厭舊,所以新車開幾個月就賣掉了,還真有。
以前我們做二手車的,收車的時候最喜歡收這些客戶的車子,可以比較便宜地收回來,因為人家無所謂嘛。
多數情況是因為後悔,或者供養不起
總結一下,新車開了幾個月就換,多數情況是買了車子不開,覺得後悔了。
或者說,買了之後突然發現:真的是有點厲害,養不起,賣掉回個血算了。
還有部分條件比較好的人就是:「對,就是膩了,要賣掉。」「為什麼?」「我要換新的!」還真有。
40歲以上的人卻喜歡開10幾萬的車?
剛才講到的,年輕人容易喜新厭舊,年長的人不容易喜新厭舊。
不知道各位朋友有沒有發現?經濟實力不錯、廣州3套房的中年人,為什麼反而喜歡開10幾萬的車子?
相反,不少年輕朋友買車,預算10萬左右,但是最後看著看著,貸款買了個20萬的車子,和中年人截然相反。為什麼要這樣去選擇?
20萬的車子開出去已經是比較有面子了,但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覺得30萬的車子也不算是什麼好車?
是我們拖後腿了?還是有一個人在吹牛的?
想知道很簡單,關注微信公眾號「備胎說車」,回復關鍵詞「買車」就可以了。
我這個公眾號每天給你一段汽車實用小乾貨,文字、音頻、視頻都有,挑你自己喜歡的就可以了。「備胎說車」等你來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