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癌是常發生於結腸部位的消化道噁心腫瘤,如果發現的早,可以通過手術來切除癌變的部位。專注於重症出國看病的服務機構漢鼎好醫友介紹,結腸癌發病高發期為40-50歲,發病與高脂肪和低纖維素有關,存在結腸慢性炎症與家族多發性結腸息肉瘤的患者結直腸癌的發病風險較一般人高,而超過90%的結腸癌由結腸息肉轉變而來。
結腸息肉,是腸道黏膜突向腸腔內的一種局限性隆起的贅生物。可以單個發生,也可以是數個、數十個或更多發生,其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通常無特殊不適症狀,在體檢行腸鏡篩查時被發現。
根據組織學可以將結腸息肉分為兩大類:腫瘤性、非腫瘤性。腫瘤性息肉包括: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非腫瘤性息肉包括:錯構瘤性、炎症性和增生性。其中腫瘤性息肉最為常見,是癌前病變的一種,與大腸癌的發生密切相關。
好醫友指出:腫瘤性息肉不會自行消退,目前亦沒有藥物能夠使之消退,如果不及時處理,其可慢慢長大,癌變機率隨病變增大而升高。非腫瘤性息肉相對安全些,有時很小的炎性息肉會自行消失,但炎性息肉長期受炎症刺激,也有發展成腺瘤的可能。因此,一般結腸鏡檢查發現息肉時應該予以內鏡下切除,切斷息肉癌變之路。另外, 結腸息肉容易復發,一定要遵醫囑定期複查。
好醫友了解到,美國結直腸癌發病率從2004年到2013年,平均每年下降3%,而整體死亡率平均每年下降2.7%。這逐年下降的趨勢,與我國逐年升高的結直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形成鮮明對比。美國結直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下降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對50歲以上的公民提出「每年普查結腸鏡」的建議。美國相應人群的結腸鏡普查覆蓋率從最初的只有21%,到現在已經達到65%左右。
雖然,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及內鏡診治指南也建議年齡超過50歲的患者無論有無不適,都應定期進行結直腸癌篩查,以做到早發現早診治。但目前我國普及率較低,50歲以上人群接收腸鏡檢查的比例只有不足15%。在好醫友積累的成功出國看病的案例中,結直腸癌患者還是佔了較重的比例。
與國內相比美國結直腸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為65%,中國患者五年生存率為47.2%,兩者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是越來越多的中國患者選擇去美國看病的主要原因。
好醫友作為中美跨境醫療平臺領導者,總部位於美國,在美深耕醫療行業多年,擁有豐富的醫療資源,已籤約上萬名各領域的美國醫生(不乏科室負責人、項目負責人),與美國各大頂尖醫院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同時,與中國300餘家大醫院共建好醫友國際醫療中心,可帶領患者規避出國就醫誤區,並為患者提供線上中美專家會診、線下國內三甲醫院治療與隨訪閉環服務,使患者順利得到個性化的診斷和治療。
國內患者最快只需24小時,即可預約到美國權威專家會診,獲取美國專家的治療方案後,患者就能更安心在國內進行落地治療,且美國專家參與後續隨訪,實時跟進患者治療情況。確有必要時,患者還可通過漢鼎好醫友便捷赴美轉診,並享受一條龍醫療及生活服務。患者出國看病回國後,再返回當地合作醫院接受後續治療,全程由同組中美醫生跟蹤管理,有效避免了出國看病患者中美診療「斷檔」問題。
免責聲明:本文為企業宣傳商業資訊,僅供用戶參考,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鳳凰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