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6年前,一位老領導在我的筆記本上寫下兩行蒼勁有力的大字:「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周恩來同志在南開大學讀書時,寫了這副自勉聯。意思是要成就大事就要和有忠心誠信的人共謀,治學要擺脫前人桎梏,另闢蹊徑。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他一直以此作為處世做人的準則。「有肝膽人」指的是有理想有抱負人格高尚的人;「無字句處」指的是日常生活,「從無字句處讀書」就是在實踐中將書本上的知識消化、吸收、提高,讀書要在學用結合上下功夫,通過實踐全面提高自己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的確,書是開掘精神荒原的鏵犁。讀孔子得仁,讀孟子得義,讀老子得智,讀莊子得慧,讀旬子得自強不息。讀馬克思主義經典,從中吸收政治營養,堅定理想信念,增強革命意志;讀歷史書籍,從中吸取經驗教訓,開拓思路,溫故知新;讀生活常識,從中獲取知識,增加才幹,滋潤心靈;讀古今中外文學名著,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提升境界;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創業史》《平凡的世界》,給人一種催人奮進的力量,滿身熱血為之沸騰,獻身祖國和民族事業的感情油然而生……古人云「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
然而,生活才是一本真正的「無字天書」,如清亮的山泉,從井裡噴湧而出,讀之不盡,用之不竭。善思、勤學、篤行則能「從無字句處讀書」,從中吸納社會經驗、思維方法、理念品質、精神意志等精髓。
社會是最大的課堂。讀太陽,可讀出溫暖乾坤光照萬物的奉獻;讀春雨,可讀出隨風入夜潤物無聲的柔情;讀大海,可讀出浩瀚無邊氣勢磅礴的心境。讀沙漠,可讀出廣漠無垠坦蕩豪放的胸懷;讀石灰,可讀出「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風骨氣派;從大雁的飛翔中,可讀出集體的力量;從小草的復甦中,可讀出春天的腳步;從秋葉的飄零中,可讀出季節的變換;從穿石的滴水中,可讀出人生的韌性;從勾頭的水稻中,可讀出勤勞的甜美……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功夫在詩外」,讀有字的書,要識沒字的理。有一次,在農家住宿,幫助一位老大娘燒火做飯,灶中被我添滿了柴,可就是濃煙滾滾,火燒不旺。只見老大娘放下鍋鏟,拿著扒火棍麻利地將柴灰扒向兩邊,火便燒旺了起來。她告訴我:「火要空心,人要真心。」意思是燒火如果不掏空灶灰,則不通空氣,火燒不起來;當幹部也一樣,對老百姓必須以誠相待,以心換心,幹群關係、黨群關係才會如魚得水、水乳交融。
群眾是最好的老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從「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屢敗屢戰」「打掉牙齒和血吞」「知行合一」「經世致用」等辭色中感受到湖湘文化的博大精深,從群眾的口語中明白了一個個寓意深刻的哲理。早些天,一位老農看到某領導落馬大有感慨:「人心不足蛇吞象,一個人生成一雙穿草鞋的腳,卻總是想穿布鞋、皮鞋,結果,不是穿不進去,就是被皮鞋打爛了腳,人強不過命,霸蠻是空的,知足才是最大的幸福。」這些語言幽默風趣,精闢獨到,富有哲理。我們不妨從老人的「鞋子理論」中得到一些啟示。
生活本來就是一本厚厚的書,讀它千遍不厭倦。人生的高度取決於生活的厚度和認識的深度,需要我們終生去體味和感悟。「山再高,沒有人高;路再長,沒有腳長」,學習永無止境,讀書永遠在路上,實踐出真知,勤奮長智慧,書上的文字要細細品讀,書外的世界更加豐富多彩,需要用心靈去傾聽,去感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將社會這所大學讀好了,將群眾這些「老師」認準了,才能學以致用,以用促學,學用相長,理論聯繫實際,做到氣定神閒,「腹有詩書氣自華」,做人超凡脫俗,處事遊刃有餘。用袁隆平的話說,就是「離大地更近,看天空就會越遠」。
(作者為湖南衡陽市委講師團主任)
《 人民日報 》( 2016年06月14日 19 版)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參考消息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