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的開頭,我們首先問一個問題:
什麼是人文英語?
英語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大部分家長認為數理化也是同等重要,尤其是在大學裡STEM的專業更是最受歡迎。然而同樣作為必備技能之一的Humanities人文卻被忽略。
提到Humanities人文這個詞,不知道大家腦海裡浮現出來的是什麼?其實很多人都或許聽過這個詞,卻不了解何為人文。
人文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易經》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除此之外,宋代程頤《伊川易傳》也對人文作出了解釋:「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這些古文無一不在講述著人文對世界的重要性。
而在2013年美國人文社會科學委員會曾明確表達了人文所包含的內容,語言、文學、歷史、地理、法理學、哲學、宗教、倫理學和藝術等,人文是一門關乎記憶和想像的學科,告訴我們過去,幫助我們展望未來。
既然從古至今,人文都是社會的核心,但卻越來越少人想過要專門地去學習人文,這就導致了人文教育在逐漸消失。美國著名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史丹福大學早就成立了人文中心,將人文教育又重新在當今社會中提起,稱其為「研究人們如何處理和記錄人類經歷的學科」。
不少中國家長都已經逐漸意識到了這一點,但他們卻更傾向於用英語學習人文,這樣兩樣必備能力的學習都不會被耽誤。
那麼人文英語是什麼?為什麼要用人文來學習英語呢?
其實,人文英語就是通過英語語言和人文知識的融合式學習,同步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和人文素養的一種教育方式,也被稱為人文英語教育論(Liberal English Education),通常通過跨學科項目制(Project-based Learning)的方式呈現。
傳統的英語教學圍繞語言本身展開,通過對聽說讀寫譯的專項練習來提高英語能力,導致目前大部分學生們的英語能力都還停留在日常交際層面的基本功,僅限於表情達意,只能滿足日常交往之需,而在考試時,也只是在考我們是否背下了這些「學」到的英語知識。
這在很大程度限制了學生的學習自驅力、獨立思考能力以及表達應用時的創新能力,甚至這種單一的灌輸式學習嚴重情況下還會磨滅孩子學習的興趣。因此,如果想要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英語水平能力,那麼人文英語必不可缺。
想要提高自身的英語語言能力,就必須同步培養跨文化能力,讓英語與跨文化融為一體。因為,這種學習模式能真正做到「即學即用」,使用剛學到的英語去探索新知(learn as you use and use as you learn)。只有這樣,學生們的英語能力才能真正的有效提高。
THE PAGE SCHOOL佩知學院以人類文明發展為主線,精選了10個人類歷史的重要轉折時期、孩子感興趣的40個妙趣橫生的問題,以此為項目開展用英語學習歷史、經濟、政治、文化、社科、地理、科學等各個學科的思考,每個話題都是需要以尋找問題、解決問題來達到英語的一個綜合運用。
在他們踏足新世界的同時,既能滿足應試教育的需求,又能對自身的英語應用能力、綜合能力素養、知識儲備以及對世界的認知都有著多維提升。
在人文英語的學習過程中,同學們能掌握並熟練運用至少3000個學術詞彙,並在身邊學生還在用普通日常英語努力表達自己對於某科目的想法時,已經能夠自信流暢地使用學術詞彙輕鬆回答科目相關問題了。
跨學科的人文學習更是能讓同學們突破自己的閱讀舒適圈,接觸更廣闊的知識面,自我綜合水平有所進步,在用英語邏輯清楚地闡述觀點時,同步提高應用能力。
除此之外,學生的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能力和多元思辨能力也會大大提升,在書寫文章時不會再思緒混亂、無從下筆,創新思維的開發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多種題材的書寫,包括了詩歌、十四行詩、說明文等。
可以這麼說,人文英語豐富了一個人知識面、建立了完整的個人邏輯思維體系,當面臨選擇時,依據這些經驗和知識背景可以有更好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