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簡介】
蔣昌忠,國家一級美術師,文化部中國畫學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藝術學研究所客座教授(研究員),中國美術院副院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申報中心書畫(專業)專家。
湖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湖北書畫院名譽院長(原院長),湖北省中國畫學會顧問,湖北省中國畫研究院名譽院長,湖北省收藏家協會名譽會長等。曾任文化部中國文化創新獎評審委員會委員,湖北省藝術類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主任,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導師,華中師範大學兼職教授,湖北省文化廳廳長等職,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
在中國美術館、中華世紀壇、美國紐約亞洲文化中心美術館、日本日中友好協會,韓國首爾、全羅北道等地舉辦個人畫展,在義大利佛羅倫斯、西班牙巴塞隆納、巴西聖保羅、奧地利維也納、澳大利亞阿德萊德、紐西蘭基督城、武漢、濟南、西安、福州、呼和浩特、深圳、東莞、臺北、高雄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辦個展和聯展。
他的《箭竹頌》參加了第十屆全國美展,《神農架箭竹》和《寒玉》參加了全國畫院第二屆和第三屆優秀作品展等,《徵途萬裡》獲第八屆中國藝術節創作獎(美術最高獎),《風雪大別山》獲文化部第十四屆群星獎金獎,《野趣》獲建國五十周年全國工藝美術書法大展特別金獎,《面竹圖》獲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6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優秀獎,《國寶圖》獲義大利首屆中國書畫藝術節特別金獎,《愛師竹篇》獲第十一屆大世界基尼斯最佳項目獎等。2008年、2011年和2018年三次榮獲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頒發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其作品被中國人民大會堂、美國史密森尼國家博物院、美國亞洲文化中心、奧地利國會、日本九州市國立美術館、《日中藝苑》、文化部、湖北省人民政府、香港文化康樂署等單位收藏,並被國家領導人作為禮品贈送給外國元首和政要。
自1998年以來出版多本畫集,撰寫的論文多次榮獲全國、文化部和湖北省的一、二、三等獎。由於他率先推出旅遊農業的理念、理論和實踐,1999年被國家科技部人才中心評為全國第五屆跨世紀人才十大新聞人物。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今天是公元2021年元月1日,我想起了宋代詩人王安石的《元日》這首詩。在宋代沒有公曆,農曆的「元日「是農曆正月初一,這一天千家萬戶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桃符」是一種繪有神像、掛在門上的桃木板,據說它有驅除邪惡的作用。
▲ 貼門神 (圖片來自網絡)
延續到1000多年以後的今天,這個「元日」就由一日變成了兩天。元旦作為公曆新年的第一天,春節作為農曆新年的第一天。「桃符「也就演變成了掛曆和春聯了。元旦換掛曆,春節換春聯。
今天是元旦,就單說掛曆吧。
每年元旦,家家戶戶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把舊的掛曆拿下來,把新的掛曆換上去。為這個家整整服務了一年的舊掛曆,在富起來以前大家都還捨不得丟,大多用它給自己的小孩包書了。但改革開放以後大家生活好了,小孩包書都到文具商店去買書皮了,舊掛曆就當廢紙扔了。
▲ 解放初期的掛曆(作品來自網絡)
改革開放初期,人們之間都以元旦相互贈送掛曆為禮,掛曆市場得到大發展,形形色色,花樣繁多的掛曆比比皆是。有一年我到義烏去參加筆會,順便去小商品市場看了一下,一個專賣掛曆的市場就有幾百種,十分豐富。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人民的富裕程度的提高,掛曆也不斷發生新的變化。如書畫界很多人都將自己的書畫作品印製成掛曆送人,這樣既做了宣傳,又增強了朋友、同事和鄰居之間的友誼。後來又發展到書畫家直接畫一幅作品裝裱成年曆掛在家裡,這算是最高檔次的掛曆了。但是大多數人因為嫌麻煩,也捨不得把收藏的名家作品拿出來做成掛曆。
捕捉到這一群眾普遍喜愛的需求,市場反應非常及時,前些年就出現了已經裝裱好的掛曆捲軸,留出空位,讓需要這種掛曆的人買回去請書畫家畫一幅畫,或者寫一幅字掛在家裡,十分時髦。
▲ 我2019年畫的捲軸掛歷
最近兩年宣城市又推出了卡紙掛曆,掛曆分三段,最上面一段是「恭賀新禧」,佔整個掛曆的1/4,中間一段是書畫家寫、畫作品的地方,最小的一種尺幅為34x34cm(一平尺),佔1/2,最下面一段是年曆,佔1/4。這兩年我都是用的這種大小的卡紙掛曆畫的,感覺非常好,好在哪裡呢?
▲《奮飛》 68×34cm
第一,新穎。受眾歡迎。
第二,兩用。一年的掛曆,長期的收藏。因為掛曆分三截,第一年用了以後只要把上下兩截裁掉,用鏡框把中間的畫裝起來就是一幅完整的作品,這幅作品掛到書房、床頭,小孩的房間或者其他合適的地方都非常好看。我曾送給西藏大寶法王這樣一幅作品,就掛在他的寢宮。
第三,方便。因為是卡紙,賣之前都已經裝裱好了,作品畫上去以後可以永久保存,這就省掉了把買的書畫拿到裝裱店去裝裱的麻煩。
第四,便宜。最近幾年由於書畫市場變冷,書畫降價比較厲害,但是名家字畫降價的並不多,想要收藏一幅名家字畫,要花不少錢。而收藏這種掛曆,用很便宜的價格就達到了收藏名家字畫的目的。因為一是畫小,收藏費用本來就不高,再加上過年過節,書畫家們也有節日期間回報社會,回報人民的情結(如每年元旦春節期間送春聯活動)而降低身價,低至千元,高至萬元,就可以永久收藏一幅名家字畫,何樂而不為呢?
▲ 剪裁後待裝畫框的作品《奮飛》34×34cm
我的家庭成員分居四地,所以每年元旦前我都要畫幾幅掛曆分給大家。10月底到深圳,應酬少了,除了每周做一期個人微信公眾號推文和應約畫了幾幅作品以外,其他的事情該推的推了(如北京在春節期間有兩個畫展要求我創作作品參展,百度百科要我準備資料更新網頁等)。有了一些空餘時間,於是買了一點掛
▲ 畫好的今年三家四地的掛曆
在2021年新年到來之際,畫了幾幅掛曆發給大家共賞,讓我們用2021年幸運的新桃去換下2020年多災的舊符!
祝大家新年快樂,在新的一年心想事成,萬事如意!
▲ 《竹 報 平 安》 68×34cm
▲ 《報 喜》 ▲ 《燕 歸》
▲ 《母 愛》 ▲ 《比 翼》
▲《蝦 趣》 ▲《有 魚 圖》
▲《美 食》 ▲《童 趣》
▲《國 寶》 68×34cm
詩言志|我的詠竹詩以及背後的小故事
原創 蔣昌忠
在上一篇推文中我發了一首詩,一個好友看了以後打電話和我聊起了詩的問題,引起了我的一些回憶。
在學生時代,我確實喜歡看詩、聊詩,寫詩。不過和畫畫一樣,參加工作以後因工作實在太忙,這個愛好就沒有堅持下來,後來把畫畫的愛好撿起來了,「詩畫同源」,不知不覺又寫上了幾句詩。
中國畫是離不開詩的,特別是畫寫意畫的畫家,因為我覺得,「寫意」之源就是「詩意」,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沒有寫意的畫寓意不深,而沒有詩意,一首詩就只能平平淡淡。
據說蘇東坡有一次晚上在月下觀梅花來了詩興,吟了一句「明月照梅花」,吟後覺得平平淡淡,完全沒有詩意,琢磨著又改成「新月映梅花」,還是覺得詩意不夠。但當時怎麼想也想不出一句好的詩來。過了幾天他晚上又去看梅花,這時候在淡淡的月光下,梅花忽隱忽現。他終於找到了靈感,把這句詩改成了「淡月失梅花」的名句。前後對照,前面寫的是「死」的,太直白,後面寫的「活」了,意境就完全不一樣了。有意境的詩才是好詩。
不光是詩,就是在有些戲曲裡面甚至在平常說話中,用詞不一樣,意境就不一樣。京劇《沙家濱》原來有這樣一句唱詞:「蘆花白,稻穀黃」,平淡直白毫無生氣,後幾經修改,改成了「蘆花放,稻穀香」,意境不一樣了,人的感覺就產生了質的飛躍。
▲《詠竹》68×136cm
中國歷史上寫詩最多的詩人是誰?很多人猜說是李白、杜甫,但都不是,歷史上寫詩最多的是清代的乾隆皇帝,他一生寫了4萬多首詩,比歷史上任何一個詩人都多,但為什麼他的詩一直沒有在社會上流傳呢?原因很簡單,是他寫的詩水平不高啊。不過,沒有意境的詩,有時候冒出一句有意境的句子,這首詩就成了好詩。
民間傳說,有一次乾隆和紀曉嵐、和坤幾個人在花園裡散步,此時正是桃花花謝的時候,樹上的桃花花瓣一片片掉下來,乾隆看到以後詩興大發,於是吟道:「一片一片又一片,二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吟到此,紀曉嵐,和坤在心裡暗笑,這哪是吟詩啊,明明是在數數嘛。此時,乾隆吟了最後一句:「落入草叢都不見」。這兩人一聽連說,「好詩,好詩!」好在哪兒?好在最後一句有了意境。
寫詩不易,特別是律詩,現在寫的人已經很少了。中國詩詞的巔峰在唐宋,所謂「唐詩宋詞」。為什麼宋朝的詞超過了唐朝,而詩就超不過呢?就是因為唐詩是古體詩,宋詩是律詩。古體詩對格律要求並不嚴,而宋詩對格律要求非常嚴,平仄、對仗、韻腳等一點都不能亂。嚴格的格律束縛了詩人用字用詞的空間,使詩人豐富的想像力無法表達,也使不少詩人一輩子都出不了好詩。比如宋代詩人宋祁一輩子就是「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句詩出名。
寫詩不易,連詩仙李白也不能隨時應對自如。傳說崔顥為黃鶴樓作詩後不久,李白上黃鶴樓開懷暢飲,詩興大發,準備題詩一首。此時他看到崔顥留下的《黃鶴樓》詩,讀完後頓時覺得這首詩寫出了他自己也無法表達的感情,自愧不如,只好在崔顥的提詩旁邊題了一首打油詩:「一拳打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前面兩句充分反映了李白此時的心情壞到了什麼程度。沒想到堂堂的詩仙也會陷於如此尷尬的境地。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前面這兩句,可能是不讓詩仙丟醜,而崔顥卻憑藉這一典故而成為唐人七律第一。
現在寫律詩的人太少了,認為寫律詩太難,也出不了名。我想我們現在寫詩主要是表達好自己的心意就好。
閒話說了半天還沒說到我自已,我寫詩也只是表達心意,水平不論。
2008年,我在平時積累的詩詞中選出了100首詠竹詩,將這些詩請書法家寫成了書法,同時選了自己多年拍攝的竹攝影作品100幅和竹畫100幅,編了一本書《愛師竹篇》,當年即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評為「同一題材自創詩、畫、攝影作品最多的出版物」的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因為專家們都認為這一本書的文化含量很高,所以2009年又被評為第11屆大世界基尼斯最佳項目獎。
這一百首詩與平常比較隨意的情況不同,我是嚴格按格律創作的,所以減少了很多樂趣和內心的表達,顯得比較枯燥無味。分為觀竹、畫竹、頌竹、學竹四個層次,都是我真實生活的寫照,有不少詩的背後都有我親身經歷的小故事,今天拿幾首和朋友們分享,請朋友們批評指正。
春 筍
掀石頂巖誓不停,未曾出土志凌雲。
歷經地底千重險,又向蒼穹起巨霆!
我在學生時代寫了一些詩,但是現在全部沒有了,因為1969年長江最後一次發大水決堤就在我們軍營附近(我大學畢業後在8233部隊鍛鍊),當時除了人逃出來了以外,所有東西都衝到長江和大海裡面去了。記得的僅是長江決堤後有感而發寫的一首,因記憶比較深所以回憶起來了,後來按格律修正後,就把原來的詩意衝淡了很多,如最後一句原來寫的是「又迎太空起巨霆」,但因幾個字的平仄不對,就改成了現在的樣子。
▲《春筍》- 原湖北省文聯主席、美協主席周韶華書法
▲《掀石》
▲《竹林春曉》124×124cm
這首詩反映了我青年時代內心深處的一些想法。我大學期間,正趕上全國上下掀起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在大二下學期學校就停課鬧革命了。當時我們原來在學校表現好的這一批學生,因為無書可讀,也沒有去「造反」,十幾個人就組織了一個「新紅軍第一方面軍」,沿著當年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徵的路線開始「長徵」。從江西瑞金出發,歷經江西、湖南、廣西、貴州,一直走到遵義,一路十分辛苦。每天行走在崇山峻岭之中,翻一座山就是100多裡,平均每天行程100裡以上,每天都是兩頭摸黑。儘管這樣,每到達一地,晚上我們都要去走訪當年的老紅軍。可惜我採訪的三大本日記在1969年發大水的時候被衝走了,要不然確實是一本真實的「重走紅軍長徵路」的回憶。
因為一路太辛苦,我們走到遵義時15個人已經只剩下3個人了。到了遵義,另外兩個人也想回武漢,但我還是想一直走到延安。正當我準備一個人出發的時候,中央文革發通知禁止過雪山草地了,這種情況下,我也就和他們一起回了武漢。
我們這一批莘莘學子本來想在大學學好本領建設祖國,沒想到當時的環境卻不如人願。在即將離開軍墾農場的時候,我想到幾年的大學沒有學到本領,馬上將要面臨的工作將如何面對?內心有感而發,就寫了這首詩。
竹 氣
何因五鬥把腰彎,擲去烏紗不作官,
當效前賢存正氣,一枝江上作魚竿。
▲《竹氣》-- 原武漢海關關長、全國書協會員何署坤書法
▲《臥虎藏龍》
▲《凌雲》 68×68cm
這首詩作於上世紀末我擔任隨州市市委書記期間。在一次省委召開的工作座談會上的一片讚揚聲中,我尖銳地談到了當時工作中存在的重大問題,當時省委主要領導頗為惱火,但在會議上沒有說什麼。當天晚上,在省委工作的一位處長打電話告訴我,這位主要領導回到省裡以後拍桌子罵我,把手都拍紅了。得到這一消息後,讓我進一步加深了對「忠言逆耳」一詞的理解。當時給我打電話的處長說,你趕快和領導溝通一下,我說我又沒有說錯、做錯了什麼事,溝通什麼?當晚就寫了這首詩。詩中之意,請各位朋友去理解。
箭 竹
年至花甲壽便終,漫山挺立屹長空。
三年力抗風和雨,只為新竹更鬱蔥。
▲《箭竹》--中央電視臺副總編、書畫院院長趙立凡書法
▲《神農架箭竹》
▲《直上碧雲天》68×136cm
第三首詩寫於2001年。2000年我調任湖北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為了拍攝《驚情神農架》這部電影,我數次到神農架,每次去都為神農架高山箭竹成片死亡而感慨。當地農民告訴我:箭竹六十年一枯榮。年至花甲,生命將止,開花結子後枯而不倒,為子孫後代佔住地盤,防止其他植物侵入。直到三年後新竹長成,才倒下化作肥料滋養新竹,使新竹長得更好。聽後,我深感自然界的植物尚能如此,何況我們人類?我們已經到了向箭竹學習,為子孫後代留住方寸地的時候了。所以有感而發當即寫下了這首詩。
自此以後,箭竹的精神使我久久不能忘懷,因此就畫上了它,此後「一發不可收拾」。參加全國第10屆美展,全國畫院第3屆、第4屆優秀作品展和中國第8屆藝術節的作品等都是以箭竹為題材,也因此獲得2007年全國群星獎金獎,第八屆中國藝術節創新獎(美術作品的最高獎)等。
最後錄幾首詠竹詩、竹照、竹畫和名家書法發給大家,希望大家喜歡。
▲《淡泊》-原全國政協副主席、文化部部長孫家正書法
▲《粉竹》
▲《竹居》- 原湖北省委書記、省長蔣祝平書法
▲《東籬下》
▲《雪韻》124×124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