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國獎獲得者、優秀學生幹部,
本科期間以第一作者
發表SCI論文。
不只是學霸的他,
還赴西南印度洋科考,
完成了第一次下潛,
下潛深度超2800米。
他就是「深海勇士」號上的
年輕科考者、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
2017級研究生何杭琦。
2013年7月,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正式成立。何杭琦成為海洋學院建院以來招收的第一批本科生。同時,他也是第一批入駐舟山校區的海洋學子。六年時光,從本科生到研究生,何杭琦在浙大,在海洋學院不斷挑戰自我。他帶領社團夥伴宣傳海洋知識和海洋文化;跟隨專業老師研究帕米爾高原的地殼厚度,並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了一篇SCI;而今又赴西南印度洋參與大洋考察任務,還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下潛。每一段經歷,對何杭琦而言,都是一次成長。
把握機會:
從專業「小白」到SCI一作
何杭琦本科學的專業是海洋科學。因為對「海洋地球物理學」課程很感興趣,申報SRTP項目時,他和同學主動找到任課老師,希望跟著做相關研究。在老師的建議、指導下,團隊最終決定將利用地震波探測帕米爾高原的地殼厚度作為選題,既相對容易入手,又能學到軟體使用和科學研究的方法。從學習地震基礎知識開始了解研究問題、摸索研究方法,從零基礎到學會Linux系統的軟體操作……何杭琦團隊不斷進步。科研訓練結題後,在指導老師的鼓勵下,何杭琦繼續該內容的研究,並嘗試用英文撰寫規範的論文,最終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國際SCI期刊Tectonophysics發表了研究成果。
從一個專業「小白」,到發表SCI論文,相對完整的科研訓練給了何杭琦極大的信心,使他留在海洋學院攻讀研究生的想法更加堅定了。
海洋學院師生合影(右一為何杭琦)
談起機會,何杭琦說:「其實浙大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嘗試的平臺和機會,SRTP項目就是一個很好例子。如果未來想做科研,可以提前去找相關專業的老師,或者進實驗室體驗科研的感覺,我想浙大的老師會很歡迎本科生跟著學習的。」
科學研究總是磕磕絆絆,難免諸多挑戰。比如,何杭琦目前正在研究海水中的碳酸鈣溶解,這是課題組老師新開的研究方向。從大四做畢設到研一,何杭琦曾花幾個月的時間來摸索研究方法。面對科研中存在的困難,何杭琦認為態度最重要,做科學研究一定要有精益求精的態度,而不能「差不多」就好。實驗參數設置得差不多,測量的精度就不夠高,實驗方案設計得差不多,實驗過程就不夠嚴謹,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會模稜兩可。何杭琦認真地說道:「『差不多』不能是一種工作態度,我們應該慢慢去掉浮躁,沉澱下來,去跨越相差的那一點。無論做什麼,態度都應該擺在第一位。」
近距離接觸海洋:
海洋研究者的幸運與深刻
「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在作業母船「探索一號」的搭載下,赴西南印度洋進行大洋考察任務
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何杭琦參加了「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第一航段的科考任務,這是「深海勇士」號第一次離開中國海域,到西南印度洋執行下潛作業,也是何杭琦第一次出遠海進行科學考察。航渡期間,何杭琦經歷了大洋上的風浪,也努力克服著暈船帶來的不適。到達作業點後,他和專家學者一起作業,採集熱液區海水樣和生物樣,同時對課題組研發的傳感器進行海試,以及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下潛。
令何杭琦印象最深的是深海下潛。何杭琦是第一航段船上唯一的學生,他從未想過自己能獲得如此難得的下潛機會。但深海所所長丁抗「希望上船的每個人都能體驗下潛的感覺」,他認為,「一個研究海洋的人,沒有近距離接觸海洋,感覺做研究不深刻。」
下潛合影(左一為深海所所長丁抗,左二為海洋學院畢業生葉延英,左三為何杭琦)
與何杭琦一同下潛的,除了丁抗所長,還有海洋學院2013屆碩士畢業生葉延英。葉延英擔任了「4500米載人潛水器運行保障關鍵技術研究」課題負責人,參與了「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設計與製造全過程,他還參加選拔進入了該載人深潛器的第一代潛航員行列。葉延英曾創造人類深潛史上的一個紀錄:連續執行下潛任務12次。2018年4月,在三亞他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
「下潛時,能看到海水從淺藍變成深藍,直到視野一片漆黑。教科書上說的真光層和溫躍層都能很直觀地感受到。透過潛器的舷窗,可以看到各種發光生物,偶爾能碰到水母、魚、海參、珊瑚等生物。海底都覆蓋著白色的沉積物,一些地方裸露著玄武巖,深海景觀非常漂亮。」何杭琦說道。
海底照片
下潛時並沒有覺得它非同尋常,但現在回想起來,何杭琦的激動興奮溢於言表:「有了出海和下潛的經歷後,我對自己研究的問題有了更直觀的了解。」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地考察深海熱液區和僅僅在視頻中看的感覺就是不一樣,這對之後的研究大有幫助。」
途經海峽看見火山噴發
宣傳海洋文化:
海洋學子的擔當
為什麼會選擇海洋科學呢?何杭琦表示,高考填志願時了解了浙大的提前批,成立不久的海洋科學和船舶大類即是其中的選擇之一。當時,恰好國家也明確提出了「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何杭琦覺得這一方向發展前景廣闊,於是選擇了海洋科學這個專業。
成為海洋學院的一份子後,何杭琦順勢加入了浙江大學學生海洋協會。本著「宣傳海洋知識和海洋文化」的宗旨,海洋協會十分注重對海洋文化的宣傳,主要活動包括海洋知識大講堂、海洋嘉年華、海洋日等等。何杭琦任項目部部長時,組織策劃了「海洋知識走進中小學」活動,在前輩們的幫助下,海洋協會與拱墅區區團委達成合作,到樹人和北秀兩所小學舉辦小講座,給孩子們介紹海洋生物、科普海洋文化。
船上過赤道儀式,船長劉祝扮演海王
在海洋文化的宣傳上,何杭琦認為:「讓大家認識海洋、了解海洋是有必要的。」事實上,大多數人對海洋的認識僅僅停留在表面,而不知海洋所蘊藏的豐富寶藏,更不了解我國當前海洋科學與技術的發展。何杭琦認為:「我們要對外宣傳與海洋相關的知識,也要讓大家了解我國當前海洋的發展狀況。面向中小學生的科普具有較高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也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人選擇海洋專業。」
大不自多,海納江河;惟學無際,際於天地。何杭琦坦言,在全新的研究方向上,他才剛剛入門。秉持精益求精的態度,把握每一次成長的機會,期待何杭琦下一段繽紛多彩的經歷。
文字記者:陳詩夢
圖片來源:由何杭琦本人提供丨浙江大學海洋學院微信公眾號
今日編輯:浙江大學微訊社 陸盈盈丨佳樂
責任編輯:金云云
推薦閱讀
1.恭喜你已被浙江大學錄取!浙大錄取通知書正向你飛奔而來~
2.浙大「寶藏課」藏不住了!實力圈粉!
4.「寶寶,媽媽割肝救你!」浙大二院首例小兒活體肝移植手術成功實施!
點個在看,為浙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