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凌晨,針對輿論廣泛關注的「嬰兒用抑菌霜後成大頭娃娃」事件,福建漳州官方通報了調查處置進展情況。經有檢測資質的第三方機構檢測,確認涉事產品「益芙靈多效特護抑菌霜」和「開心森林一抹舒寶寶皮膚抑菌霜」含有氯倍他索丙酸酯,企業涉嫌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當地公安機關已傳喚涉事企業主要涉案人員。據最新消息,女嬰父親表示將起訴涉事企業。
看著原本健康可愛的女嬰,因使用含激素的嬰兒霜變成了大頭娃娃,沒有人不會心疼和憤怒。要知道,一些無良企業違規往寶寶霜裡面添加激素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早在2015年,《中國消費者報》一項調查顯示,經權威機構檢測,當時送檢的8個樣本中,6款含有激素,其中就有本次事件的「元兇」氯倍他索丙酸酯。
在多家媒體的調查中,人們不難發現,這些出問題的寶寶霜多為「消字號」,亦即該產品屬於衛生消毒用品,根本不可能治療嬰兒溼疹。因為審批門檻低,所以就有一撥又一撥的無良企業走這個捷徑,先把各種審批檢驗手續都走完了,讓產品看上去特別合規,然後或暗地裡違規添加、或偷偷改配方。為什麼用激素呢?是他們吃定了家長心疼孩子急於看到療效的心理,畢竟沒什麼比激素更好使、更「一抹就靈」的了。明明是違規添加的激素在起作用,卻被胡說八道地宣傳成什麼天然成分、傳統秘方在起效。以極低的成本賣出極高的價格,只顧中飽私囊,完全徹底地把一個又一個無辜弱小、還不能表達自己痛苦的嬰兒暴露在不可知的危險中。這得是多壞的心腸才能趕出來的事,這樣的人怎麼回家面對自己的兒女?
對孩子健康安全的保護,考驗的是社會良心。披著「消字號」的羊皮作惡的案例已經不少了,雖然基本上各地都能像漳州這樣「發現一起處理一起」,但是僅僅停留在目前的懲處水平上,顯然是不夠的。嬰兒自己不會說話,家長大多不具備專業醫學判斷力,等到「發現一起」的時候,不可逆的傷害就已經造成了。對於包括但不限於寶寶霜的嬰幼兒用品,防患於未然才是根本。是不是可以不管什麼「字號」,先改變九龍治水的傳統條塊分割,考慮一下把所有嬰幼兒用品納入同一平臺監管?至少,應該讓「消字號」先從寶寶霜的行列裡消失。
(原標題:「大頭娃娃」面霜確定含激素!豈容「消字號」在孩子臉上亂抹)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張麗
流程編輯:u007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