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腰祠堂口街,起於山腰舊禮拜堂,至胡唵嘴(山腰工農兵影劇院南面),全長約500米,寬2-3米,興於解放前(19世紀30-40年代),前黃、鍾厝等地前往山腰(大鄉)都是從這裡經過,街道兩側商鋪林立,街中經營各類海鮮山貨、日雜百貨、柴火耕牛等,是當時南來北往的主要通道,也是當時惠北貨物交易的主要場所之一。
順口溜為當時流傳於祠堂口街的一段童謠,經口口相傳,目前能夠記住的僅三兩位,經編者多方走訪山腰莊海能、莊水興、莊順法老人,相互印證,整理出爐。
山腰祠堂口街順口溜
樓下咧嗆火煙
胡唵嘴賣厚煙
厚煙賣去真夠俗
祠堂鋪咧人演劇
演劇真夠水
轉來找灶水
灶水說話嘢擱敢
一生啊嘚賣笠子
笠子頭尖尖
旺生嘚賣金
金賣一把五十摳
金楚賣物臘桑呼
臭頭柳焄牛肚
牛肚擱焄袂熟
甕仔煮牛肉
牛肉煮袂滾
紹興賣炊粉
炊粉夠細把
介生做餞粿
餞粿包花生
順才㖹糖燈
糖燈㖹袂完
怣啊煮肥皂
肥皂一隻虎㉑
因某打大鼓
注釋:
樓下:地名,今山腰望海樓(又名後樓);
胡唵嘴:地名,今山腰工農兵影劇院南面;
厚煙:自製捲菸,買菸葉切絲,吸時以煙紙卷包菸絲捲成錐狀;
祠堂鋪:地名,今山腰莊氏家廟外;
灶水:人名;
嘢擱敢:非常敢;
一生:人名;
笠子:鬥笠,是遮陽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寬的邊沿,用竹篾夾油紙或竹葉棕絲等編織而成,頂部為錐狀;
旺生:人名;
金:指金紙,將粗紙貼上錫箔再塗刷金藥,一面印有吉祥圖飾,多在民間信仰或民俗活動中焚燒;
一把:又稱「一百」,金紙一般十張一疊,十疊為一百;
金楚:人名;
臘桑呼:隨意開價;
、、、 臭頭柳、甕仔、紹興、介生:人名
餞粿:泉港流行的傳統甜點之一,皮以糯米、粳米為主要原料,一般用兩份糯米、一份粳米混合製成,餡多為花生(或芝麻)、糖;
、 順才、怣啊:人名
㉑ 一隻虎:肥皂上印有一隻虎為標誌。
閩南語與普通話相差較大,為便於理解,編者特邀泉港區掌中木偶藝術團團長莊少強先生以閩南語重唱順口溜。
這段順口溜雖然沒有平仄,但勝在順口、易記,雖然沒有流傳深遠,但勝在記錄街市的商業形態及盛況,值得記憶。
山腰祠堂口街街道狹窄,不利於車輛通行,加之山腰老街的興起,祠堂口街便慢慢沒落,進而走向消亡,如今還能看到的,只剩老屋殘垣,在夕陽的餘暉中,慢慢遠去。
部分店鋪舊址
肥皂店
雜貨店
牛肉店
布店
志德醫院
智師藥店
酒糟店
雜貨店
補雨傘
美華布店
山腰祠堂外的空地,原是一個市場
街市早已不再
偶有挑擔的篾匠經過
悠悠的擔子
仿佛挑著歲月
一晃,滿城煙火
一晃,年華更迭
一晃,日新月異
變幻出泉港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