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業內第110家經證監會批准的公募基金,也是首家全自然人持股「私轉公」公募基金,凱石基金的成立,得益於監管部門明晰的政策支持,也離不開基金人士勇於變革的創新精神。
投身基金行業20餘載,經歷了10年公募和8年私募生涯後,2017年凱石基金董事長陳繼武重新轉戰公募。
經過2年的探索,凱石基金明確了「以產業研究為核心,逐漸成為一家綜合性資管公司」的發展路徑。以「產業研究」為抓手,以七大核心領域研究為依託,凱石基金已在權益方面布局了多隻公募產品。
重回公募基金,情懷和夢想依舊,卻是不一樣的心情和故事。坐落在外灘萬國建築群的凱石大廈, 寄託了陳繼武對凱石基金的初心,「大浪淘沙,凱石基金要努力做一家屹立不倒的百年企業。」
對於投資理念,陳繼武對券商中國記者分享,「偉大的投資有三個特點,第一是在它處於虧損狀態的時候投資;第二是在很早期的時候投資;第三是在別人懷疑時,從技術、模式、管理、目標和行業空間等角度去做一個全面系統的分析,而且要建立在對長期的把握上。」
關於本輪市場行情,陳繼武更是信心滿滿,「我認為這一輪大行情遠遠沒有結束。股票指數是國家命運指數,一個國運往上走的國家,其股市長期而言一定是上漲的。」
陳繼武認為,中國走改革開放的市場化之路,具體表現在中國的科技創新、產業升級、消費升級,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可以找到很多好的投資標的。巴菲特說投資就是投國運!「那麼,凱石未來要做的最好的一件事情是什麼?投資中國!」
以下為券商中國記者對話凱石基金董事長陳繼武的文字實錄:
券商交易模式試點成功
券商中國記者:凱石基金成立已有兩年,期間凱石基金內部搭建了怎樣的投研體系和產品線,能否介紹一下目前取得的成果?
陳繼武:最大的成果還是凱石基金團隊的建立和體系的搭建。凱石的定位是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聯動開展業務,若想將一級市場產業研究的精髓運用在二級市場的投資,核心是基於對行業、對產業的深入研究。
凱石在一級市場投資了一大批有科技創新、模式創新、引領各個行業創新發展的企業,有的已經上市,有的在推動併購重組。為了將一級市場產業研究的精髓運用在二級市場的投資。為此我們強化三大領域的研究:一是產業的轉型和升級;第二是消費的升級,包括新型消費模式的出現、新的服務模式、商業模式的出現;第三是科技創新,科技創新包括硬科技、軟科技等各種創新。在此基礎上,凱石基金搭建了一個梯隊的研究體系,讓研究體系適應凱石的業務現狀,這是我們的第一個成果。
第二是運營方面我們經受了一些考驗。凱石基金成立之初,被列為券商交易模式的六家試點公司之一。我們配合交易所、中登以及很多券商做了多方面模式的創新探討與測試。作為先行者,近期我司受基金業協會之邀給上百家券商和基金公司做了券商交易模式的相關培訓及交流,這也是對我們在運營方面的認可。這種創新的模式,涉及到整個結算、交易系統的流程的再造、管理模式的重組,風險控制體系、投研體系及銷售體系都需要相應的調整。在模式創新、重組創新的基礎上,在新的運營體系下,我們的投資交易,依然保證了嚴格的風控和高效的運作。我覺得這對凱石基金乃至全行業都是一個很好的成果。
「偉大的投資有三個特點」
陳繼武:我們一直強調凱石基金的投資,特別是權益類投資,要建立在產業研究的基礎之上,做真正的長線投資。一級市場的投資成果可以作為一個佐證。凱石投資這些企業的時候,他們規模還很小,有些還處於虧損狀態。
我總說偉大的投資有幾個特點,第一是在虧損狀態的時候投資;第二是在很早期的時候投資;第三是在別人懷疑時,從技術、模式、管理、目標和行業空間等角度去做一個全面系統的分析,而且要建立在對長期的把握上。PE、VC投下去,最短三五年,長的有七八年,才能退出。要能夠通過分析看透那麼久以後的事情,這需要對產業的理解有很深的功力。一級市場投資結果體現了凱石對產業的研究和理解能力。這個能力一定會複製到凱石基金二級市場的投資上來,事實上我們也正在這樣做。
「不希望一招致勝,致力於長期可持續」
券商中國記者:對於今年的市場機會,之前您提過主要看好消費升級、製造升級和科技創新三個板塊,現在還堅持嗎?
陳繼武:對於當前的二級市場,我們認為未來中國的市場在產業轉型升級、消費模式創新和升級以及科技創新這幾個大方向上,會有層出不窮的投資機會。關鍵我們要沉下去,從產業研究的角度,把心沉下來。凱石做公募的定位,不希望一招制勝,而是致力於長期可持續。我覺得投資市場上有很多人很成功,也有人只是某一個階段的曇花一現。投資成功的重要基礎在於對整個產業演化的理解力、洞察力及高度的預測能力。
中國產業轉型升級太快,如果只看到一個點,沒有從更長期的角度、更寬的視野中去觀察理解,就容易曇花一現。市場上較為成功的一批人大多得益於長期的潛伏,既有長線的眼光,也有短線的操作。這也是凱石基金需要奠定的基礎。通過分析,我們對中國的產業經濟有充足的信心。去年年底、今年年初的時候,凱石基金堅定加倉,就是基於去年這一輪大考驗之後,中國的經濟發展出現了很多根本性的轉變這樣一個判斷。我認為還是抓住了市場真正的脈絡來做投資。
「牛市發動的幾大基礎」
券商中國記者:您再跟我們分享一下對今年的市場的看法,為什麼去年底、今年初堅定了市場看好的預期?
陳繼武:我認為這一輪大行情遠遠沒有結束。去年中國發生了巨變,效果已經顯示出來了,但是我認為還會進一步顯現。
首先,資源錯配在2018年得到了糾正,中央連續出臺很多文件,包括對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文件和對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約束的文件。這兩個文件一出,部分地方政府及國企過去不受約束獲取社會資源、推高資金成本的情況,實際得到了矯正。資源錯配的問題得以糾正,是這輪行情發動的第一個基礎。
第二個基礎,從短期貨幣政策來看,從緊縮走向相對寬鬆,從去槓桿變成了適度去槓桿。中央政府、各級政府都在大力推動解決民營企業、民間中小型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推動商業銀行向民營企業、實體企業貸款,這已經上升到政府的大戰略高度。整個社會資源配置方式就發生變化。
第三個基礎,美國的加息周期告一段落。如果他們再進一步加息,我們的貨相對寬鬆就沒有基礎,人民幣就面臨著貶值壓力,面臨資金外流壓力。如今美元停止加息,實際為我們實施從數量型向價格型轉變的寬鬆貨幣政策提供了基礎。
第四個基礎,中美貿易談判雙方鬥而不破,最後達成協議。現在的情況會促使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可以想像未來給外資的待遇,同樣應該適用於中國的民營企業。中國民營企業的營商環境會越來越好。民營上市公司當中一些優秀的企業,有很好的投資機會。
第五個基礎,就是經過這一輪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勝劣汰,沒有競爭力的企業被淘汰,行業龍頭快速崛起。其實中國有幾千萬家公司,但上市的只有3000多家。經過經濟結構調整,經歷嚴酷經濟下行考驗能夠生存下來的企業,相信他們未來都有比較大的發展空間。一旦經濟見底,甚至在某一個階段回升的話,它們的利潤可能會大幅增長。因為行業的競爭對手淘汰的太多了,特別是一些殭屍企業的出清,就為好的企業騰出了發展的空間。
「資本市場要保持新陳代謝的活力」
陳繼武:更重要的是監管的定位。我認為中國資本市場監管的定位,還是要堅持市場化、法治化的方向。科創板即將實行的註冊制,必須與退市的制度有機地結合起來。如果退不掉,那就會在資本市場上集聚了一大批的殭屍企業,即所謂的「殼資源」。
美國實行註冊制以後,NASDAQ就有6000多家上市公司退市。這6000家上市公司如果都是殼資源的話,美國的資本市場不可能有今天的活力和生命力。現在市場中有些優質的公司估值還尚未到位,但是又有很多公司價格虛高,很大原因在於殼資源的存在。好的企業應當快速進入,壞的企業應該快速離場,資本市場才能保持新陳代謝的活力,才能真正地達到優勝劣汰,扶優扶強,真正地達到資本的優化配置。
基於以上的理解,加上中央這一次真正的減稅降費,對實體經濟真正的讓利,堅定了我們對中國經濟未來成長的信心。所以資本市場會提前發動。
去年大家的共識是什麼呢?第一,政策底顯現;第二,估值底出現。放眼全球,我們的A股都是估值的窪地;第三,大家的分歧在於先出現市場底,還是先出現經濟底。很多分析師認為的順序是政策底、估值底、經濟底、市場底。可是我們認為的順序是政策底、估值底、市場底、經濟底。為什麼把經濟底和市場底做了一個順序調換?因為市場上聰明的機構越來越多,一旦大家對未來經濟有了信心,認為中國經濟在這樣的政策基礎上,一定會走出低谷。那麼建立在分析基礎上,資本市場就會提前發動。
「未來最好的事是什麼?投資中國!」
陳繼武:在對全球的幾十次大牛市進行復盤後,我們發現很多都是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情緒極度悲觀的時候,反而出現了大牛市的前期。只要中央保持發展的大戰略定位,中國經濟一定會發展起來。前幾天我們讀了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學家馬丁沃爾夫的文章,他認為中國在面對中美貿易戰的時候有兩個選擇,一個是走向開放,一個走向封閉。從現在的情況來看,我們中國選擇的是進一步擴大開放,融入全球的經濟一體化當中,沿著更加市場化、法制化的方向走。這是真正的改革開放,會刺激一波大的牛市。
股票指數是國家命運指數,一個國運往上走的國家,其股市長期而言一定是上漲的。改革開放、市場化之路,具體會表現在中國的科技創新、產業升級、消費升級。另外,中央減稅降費這些對產業都是實質性的利好,假以時日一定會在經濟當中、在產業發展當中顯現效果。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可以找到很多好的投資標的。所以就像巴菲特所說:投資就是投國運!你不需要看年報、不需要懂財務、不需要懂得股票,只需要相信美國,只要懂得選擇美國就行。那麼,凱石未來要做的最好的一件事情是什麼?投資中國!
「偉大的投資很多是憑直覺的」
券商中國記者:凱石在一級市場有每日互動和晶晨半導體等科創項目已經上市或擬上市,未來凱石如何用一級市場在科創方面的產業研究能力助力二級市場的投研?
陳繼武:我們初次接觸每日互動是在一次行業會議上,他的老總做了一個非常簡短的發言,大概兩分鐘。這個團隊原來是微軟MSN的CTO一批人,他們對於網際網路時代,尤其是APP的開發,技術服務方面能力很強。我們聽了以後覺得有亮點。偉大的投資很多是憑直覺的。對這種小企業,看它的財務報表,一定是找不到亮點;偉大的投資不能斤斤計較,它一定是來自於對產業的理解力和洞察力。後來我們對他進一步考察,看模式、技術實力,發現他們在數據獲取、技術的服務系統的開發和對數據的使用方面,在行業裡面有著獨一無二的優勢。
我們認為它未來會是一個頭部的公司,而且是大數據時代真正能夠變現的一家公司。所以凱石成為所有股東當中唯一連投三輪的一家機構。這也反映了我們對一級市場和產業的理解,對科技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創新的理解。凱石還與中國化學製藥協會、上市公司投融資分會、中國化纖協會、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物流協會、交通運輸協會等專業的行業協會都有深入的交流和溝通,為我們的產業研究助力。
凱石的定位不是大,而是強;不是投的多,而是投得準;不是依仗我們資金的優勢,而是依仗我們專業的優勢;建立在扎紮實實的產業分析、趨勢把握之上,對公司管理、商業模式、行業空間各個方面,全方位地分析,最後做出投資決策。二級市場凱石基金也會把投資建立在產業趨勢分析的基礎上,關注企業的長期成長。擇時對中國的投資影響很大,既然它是影響市場的一個因素,就一定要關注這個因素。目標遠大,但必須從眼前做起。要看到長期的投資趨勢和價值,也要注重短期市場波動帶來的機會,這不矛盾。
「公募基金髮展的春天已到來」
券商中國記者:回到公募行業,您作為早期的耕耘者,時隔八年回歸之後,就兩次所處的大環境,您的感受上有什麼變化呢?
陳繼武:公募基金是一個長期可持續的行業,是為廣大投資人服務的;而私募基金生存的基礎就是大錢、長錢和老錢,這是兩種商業模式。我在公募做了十年,是比較有感情的,我對中小投資人的訴求還比較了解。我們回歸公募,主要是現在的環境對公募很有利:第一是競爭激烈;第二是公募當中有一批很有水平的優秀人才,大家對產業的理解已經有相當的功底了;第三是中國的公募業未來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因為在資管新規頒布以後,以專業化、系統化、流程化、風控管理體系為核心的公募基金,是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的主力軍。從國際上來看,他們的歷史表現也證明了這一點,所以我還是非常看好公募基金未來的發展前景,我的感受是公募發展的春天已經來了。
「時間見證誠信,專業創造價值」
券商中國記者:您覺得如何可以保持凱石基金的競爭優勢,對於公司的經營打法有怎樣的規劃?
陳繼武:首先還是回歸本源,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心,相信長期的堅守一定會勝出,不急不躁。我們是核心團隊持股的公司,公司是大家的,大家對這個公司都很珍惜,激勵機制也能到位。我們借鑑國際資產管理公司的經驗,實行嚴格的系統管理、風控管理,這些我們是必須堅守的。
其次,要打出自己的特色,凱石的特色在於產業理解能力。我們在一級市場的表現能夠證明這一點。我相信凱石基金對產業的理解力在二級市場一定也會慢慢地顯示出來。這種產業理解力會給我們的投資人帶來長期可持續的回報。所以我們的口號是「時間見證誠信,專業創造價值」。堅守著自己的目標,持續的耐心做下去,一定會成功。
短期與長期激勵有效結合
券商中國記者:在公募基金行業,全自然人持股的股權結構是從2016年起真正實現突破,在此之前,公司高管和股東雙方如何平衡激勵機制,一直是行業熱議的話題。在這個以人為本的行業,您對公司股權結構治理方面有何見解?如何制定行而有效的員工激勵機制?
陳繼武:我覺得股權結構中,持股人不能太少,但也不宜過多。從持股的人數和結構來看,關鍵要能反映出持股人的責任、貢獻及能力,反映整個公司的管理體系,這是第一。第二,要建立嚴格的法人治理結構。不要一言堂,要在集體領導的基礎上強調各自的分工。當前凱石基金的員工激勵兼顧短期和長期。初期可能短期的激勵多一點,但是從長期來看,短期激勵和長期激勵要有機結合。不能一味地強化激勵,因為過度強化激勵會刺激短期冒險,而沒有激勵又沒有動力。
所以,在短期激勵和長期激勵當中,要制定一個平衡的方案,而且激勵的方案也要隨著公司戰略的發展做一些動態的調整。這個調整不是強調激勵的比例變化,而是強調結構變化,就是在長期和短期之間做一些結構調整。激勵這是一個大的方向,是不能變的。
券商中國記者:像我們前段時間也報導了,包括富達在內的私募也想試水「私轉公」。您覺得在國內市場,中資和外資資管公司,各自的優勢是什麼?
陳繼武:首先,我覺得有競爭是好事,外資公司能夠帶來很好的一些理念。中國的機會來自于堅定的市場化。誰更了解中國的產業,誰就會發展。規模大小可能還不是最關鍵的,關鍵在於能否建立一套真正的研究透中國的行業企業投資機會的體系。規模大的公司更像是豪華遊輪,會優先選擇風平浪靜的領域運營;而那些風高浪急的地方,更適合我們這些小規模的機構去搏擊風雨、大顯身手。最後大家是平等競爭,都是憑實力說話。
「買基金需要專業化指導」
券商中國記者:像這種時不時市場上出現的這種天量募集現象,您怎麼看?
陳繼武:首先這是對管理人堅持長期投資理念、長期回報的一種正向反饋,這是一件好事情。但天量募集的背後,也反應了投資人的非理性、容易跟風。凱石有個基金銷售平臺,凱石財富,擁有專業的公募基金研究團隊。我們認為基金投資人在申購基金之前是需要幫助的。現在市面上有五六千隻基金,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基金是需要專業化指導的。現在大家都覺得流量為王。我認為流量固然重要,但投資基金和買商品的行為是有巨大差距的。
申購基金三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額度比較大,基本上是大額消費。第二個,買基金買的是不確定性。第三,買基金是投資行為的初始,它需要服務。因此,投資人在購買基金時需要專業化指導。
在專業化指導方面,凱石財富採用了「專業+系統+服務」的模式。在基金申購的時候,給投資人提供專業化的幫助;在持有基金的時候,通過系統幫助投資者跟蹤基金業績;在需要贖回的時候,會給投資者及時的專業化提醒。
券商中國記者:您對凱石基金的管理規模有什麼預期?
陳繼武:我們第一階段的目標是兩三百億。凱石基金的管理團隊和投研團隊已搭建完備,對產業的研究也是到位的,兩三百億是個合理的、理想的規模,便於團隊施展手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