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記者杜奕慷 通訊員 馬蝶翼
FM93交通之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630克的「袖珍嬰兒」什麼概念,只有成人一個巴掌大小,全身血液含量只有60毫升,只有成人一口水那麼多。
100天前,寧波市婦兒醫院NICU接到產科緊急電話,有一個胎齡僅26周的寶寶將要出生了,全體醫護人員立即進入一級戰備狀態,一支由主任和護士長帶領的高年資醫護人員救治團隊迅速組成。
雖然準備工作充分,但當體重只有630克,插著一根直徑只有2毫米粗的氣管插管的超早產兒寶寶,在轉運呼吸機下急匆匆送入NICU時,大家都不禁深吸一口氣。身長才28釐米,只有成人一個手掌長度的小小身軀,竹籤大小的手指,膠凍狀的皮膚,甚至分不清眼睛跟眉毛。醫護人員立刻有條不紊地分工忙碌起來,護士把寶寶放入早已預熱的暖箱,吸痰、接心電監護儀、接呼吸機……醫生們仔細的聽診、體檢,調節呼吸機參數,飛快地下醫囑,和家長談話。
而出生後最初的成功搶救,只是萬裡長徵的第一步。這個胎齡的寶寶,按國際上的定義,甚至不能稱之為新生兒(胎齡28周以後出生),而只能叫做「胎兒」。然而,寶寶意外的提前降臨,被迫去適應與媽媽宮內環境極不相稱的外界,所有的臟器功能都是極其脆弱。醫護人員努力營造一個接近母體宮內的環境,溫度溼度均較高並可隨時調整適合寶寶生理的暖箱,輕柔的吸痰,輕柔的聽診、翻身等等。
每天輸入寶寶體內的各種液體,不但精確到微克藥物劑量,更是嚴格要求輸液速度勻速進入。剛開奶時,寶寶胃容量極小,而且胃消化能力及胃動力差,每次零點幾毫升的奶量,隔幾小時從細小的胃管內打入,每次0.5毫升奶量的微量增加,每2小時一次生命體徵的記錄。
寶寶器官發育不成熟,體質孱弱,免疫功能低下,還是無可避免的發生了早產兒一些常見的併發症,如呼吸暫停,再發感染,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等。但在醫護人員微不至的監護和治療,寶寶都度一個又一個難關。
寶寶出生後40多天,突然有一天,監護儀頻繁的發出報警聲,醫護人員發現寶寶活力不如之前,聽診腸鳴音不明顯,之後還出現了血便。幸虧這次,由於醫護人員警惕性高,處理及時,疾病被扼制在早期,避免了進一步的嚴重損害。
經過3個月的精心救治,因為醫護人員嚴格把控感染關,應用了呼吸機保護性肺策略,雖然寶寶也有幾次上呼吸機的經歷,但最終寶寶沒用激素順利撤機,自主呼吸平穩,出院前已能一口氣吃完一大頓奶也氣不喘、心不慌。另外一個非常可喜的成績是,如此嬌嫩的小早產寶寶,當初脆如豆腐一樣的腦組織,最終也沒有顱內出血等病灶,甚至出院前頭顱磁共振提示寶寶大腦結構發育已近似足月寶寶。
據NICU呂勤主任介紹,該寶寶是目前浙東地區救治的最小體重的寶寶,也是國內救治體重最小的早產寶寶之一。
為醫務人員們點朵敬佩的小花!也祝願寶寶能夠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