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流行的所謂五格剖象的起名方法,也就是名字打分。其實,此法創自日本熊崎氏,在20世紀30年代從日本傳入韓國,然後流傳到臺灣、香港地區。民國二十二年,中國留學生白惠文到日本留學,引入此起名法到國內。這些年在中國尤其是網上大為盛行。
實際上,日本姓氏多為複姓,比如宮本、龜田、千葉等等,而中國大部分姓氏屬於單姓,姓名結構不一樣,該方法不是很適合中國國情,更重要的是此方法僅僅以漢字的筆畫數來論吉兇,並且這種方法網上程序隨處可見,很多人依此取名結果導致了大量的重名。過分追求高分,而忽略了漢字的音、形、義,則有失偏頗。實在得不償失。
相比起來,陰陽五行學說和八字理論在中國流傳千年,尤其是陰陽五行理論學說在中醫理論和實踐中都得到了大量的實證,比如你可以不相信中醫,但是你無法否認穴位、針灸、經絡的存在和功效,特別是在中醫針灸中,如果陰陽顛倒,弄錯針灸部位或時辰,則非常容易出問題,嚴重的可能鬧出人命來,正所謂:失之毫釐,謬以千裡。因此,根據八字命局結合陰陽五行之理來調整起名,也是最正統最可靠的方法。
本文由江南易林原創。
質(志)文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棘子成說:「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質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儀式幹什麼呢?」子貢說:「真遺憾,夫子您這樣談論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本質就像文採,文採就像本質,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樣。」
這裡是講表裡一致的問題。棘子成認為作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質就可以了,不須外表的文採。但子貢反對這種說法。他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質應當有適當的表現形式,否則,本質再好,也無法顯現出來。這裡的「質」是本質的意思,「質」也可以用「志」取代,「志文」寓意很明顯,希望能在學業上有一番成就,而且讀音上一目了然,讀音簡單大方。而「質文」如果不結合《論語》,還有點不知所以然。其實「質文」的寓意很明顯,就是本質和文採是同等重要的,不需要修飾,更不需要點綴,因為文中的「質」,還有樸實自然是意思。寓意男寶寶真實,自然,活的通透,明白。而且富有才華,才華洋溢。
崇德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
子張問怎樣提高道德修養水平和辨別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說:「以忠信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於義,這就是提高道德修養水平了。愛一個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厭惡起來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這就是迷惑。(正如《詩》所說的:)『即使不是嫌貧愛富,也是喜新厭舊。』」
本章裡,孔子談的主要是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他希望人們按照「忠信」、「仁義」的原則去辦事,否則,感情用事,就會陷於迷惑之中。而文中的「崇德」是提高道德修養水平的意思。如果從單字解,「崇」是推崇,崇拜的意思;「德」是道德,修養的意思。結合原文理解,「崇德」是崇尚道德,推崇德行。寓意男寶寶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德行天下的。
本文由江南易林原創。
居正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子張問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說:「居於官位不懈怠,執行君令要忠實。」
「居」是處於什麼地位,在什麼位置上。引申在什麼位置,做什麼事。引申為可靠,可信的意思;「正」是從「政」轉變過來了,字音相同,字義其實相差不大,在《論語·顏淵》中,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就說了,「政」就是「正」。但直接取名「居政」,過於直白,改為「正」,寓意就很豐富了,正義,光明正大,正本清源等,都是「正」可拓寬的語境。取名「居正」,寓意男孩從小就有大志,希望能守一而止,無私心雜念,堅守正道。
文博
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說:「君子在一切的人文上博學,又能歸納到一己當前的實踐上,該可於大道沒有背離了!」
「文」在日常生中指文學、文字;可引申為知識、學問。「博」本意是大;引申指通曉、知道得多。「文博」二字可理解為通曉、知道很多學問。為男孩取名「文博」寓意知識水平高,明白很多道理。而且學富五車,博學多識,
士達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子張問:「士怎樣才可以叫做通達?」孔子說:「你說的通達是什麼意思?」子張答道:「在國君的朝廷裡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裡也必定有名聲。」孔子說:「這只是虛假的名聲,不是通達。所謂達,那是要品質正直,遵從禮義,善於揣摩別人的話語,對察別人的臉色,經常想著謙恭待人。這樣的人,就可以在國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裡通達。至於有虛假名聲的人,只是外表上裝出的仁的樣子,而行動上卻正是違背了仁,自己還以仁人自居不慚愧。但他無論在國君的朝廷裡和大夫的封地裡都必定會有名聲。」
原文中很詳細的解析了「達」字,所謂達,那是要品質正直,遵從禮義,善於揣摩別人的話語,對察別人的臉色,經常想著謙恭待人。而文中的「士」就要做到「達」,可見「士達」表達父母對孩子的一種美好的祝願,也從字面上可以看出,表達豁達,通透的意思。
知達
攀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
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說:「愛人。」樊遲問什麼是智,孔子說:「了解人。」樊遲還不明白。
「知達」的本義是明智通達。寓意美好。「知」在文中就是知道的意思,「達」是明白的意思。「達」拓寬語境有「達者兼濟天下」、「達」在現代漢語中是在大路上行走,有通達、暢通之意。可引申為通顯、顯貴等意。寓意男寶寶一路通達,學業有才。
則止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也。
子貢問怎樣對待朋友。孔子說:「忠誠地勸告他,恰當地引導他,如果不聽也就罷了,不要自取其辱。」
「則止」的寓意就是字面意思,當行則行,當止則止。這句話出自王陽明的《傳習錄》,「當行則行」,是要順著良知而行。當止則止,則是了解自己的局限、底限而止。而不是說瞻前顧後,猶豫不決。什麼都則止。其實這句話,在論語多有出現,比如:「君子不憂不懼」,是說如果能夠盡力做好自己的事,不去做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事,便沒有什麼可以憂愁的事情。如果能夠順著自己的心,不做違背良心的事,也就不會擔心遭到道德的譴責,更沒有什麼可以害怕的事了。了解自己心靈的界限,生死亦無畏,又何況行與止呢?寓意男寶寶知其可為,知其不可為。能夠清晰的認識自己。
會文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曾子說:「君子以文章學問來結交朋友,依靠朋友幫助自己培養仁德。」
「會文」最有名的一句,就是「君子以文會友」,後用「會文」稱文人聚會,切磋詩文。而且「會文,不是單單說只會文,啥也不會,其實文理相通,正如故人言:「會文切理,一字不可加,一言不可減。」而且「會文」讀來朗朗上口,音律好聽。寓意男寶寶如翩翩君子,氣度非凡。表達父母希望孩子在未來前途光明,大展宏圖。會文者,皆通也。
本文由江南易林原創。
輔仁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曾子說:「君子以文章學問來結交朋友,依靠朋友幫助自己培養仁德。」
曾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張以文章學問作為結交朋友的手段,以互相幫助培養仁德作為結交朋友的目的。這是君子之所為。「輔仁」這個名字有很重的書卷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其中輔仁大學很有名,曾與20世紀初的北大、清華、燕京並稱北平四大名校。除了大學外,還有輔仁中學,輔仁文社等。可見書卷氣息撲面而來。男寶寶取名「輔仁」,寓意也是不言自喻,希望孩子能在某一個領域出類拔萃,品德非凡。輔仁的本意就是,培養仁德。寓意厚重深遠。
孝騫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孔子說:「閔子騫真是孝順呀!人們對於他的父母兄弟稱讚他的話,沒有什麼異議。」
「子騫」在文中是人名,是孔子的學生,孔子講學時曾說道:「閔子騫千裡求學,精神可嘉,雖是曹溪一滴,遠勝束修百條。」「騫」本義是高舉,飛起的意思。看字形結構不難判斷出與「馬」有關。寓意男寶寶一馬平川,馬到成功。做事順利,處事順心。搭配「孝」,更加小眾清新,又帶著淡淡的儒雅氣質。
名字打分一直被大家所推崇,其實即使分數高,也不能說名字好,分數的高低不能說明說明,真正好的名字,是能結合寶寶的八字和五行,有一定的寓意。本文僅供參考和交流。
原創作者:江南易林,專注周易八字、寶寶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