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5日 從過年到整個正月裡,「吉祥如意」都曾是古人最青睞的流行語。古人除了語言上表達吉祥,還利用字形從視覺上表達吉祥的願望。其中,以「囍」、「壽」、「卐」、「回」4字變化出的吉祥圖案最受歡迎,寓意也最為豐富……
圓形多「囍」寓意喜事連連。
「囍」原本並不是字,而是古人創造出來的一種吉祥圖案,但「囍」卻是人們最喜歡的一個喜慶。「囍」讀作xǐ ,與「喜」同音,意思是「雙喜」。
有關「囍」的由來,有這麼一個流傳廣泛的民間傳說:當年,北宋政治家王安石赴京趕考,在汴梁(今河南開封)附近看見一富貴人家懸聯擇婿,上聯為「玉帝行兵,風槍雨箭,雷旗閃鼓,天作證」。
王安石雖是才子,但一時無以作對,匆匆趕考去了。應考時,主考官聽說王安石有才,遂以廳上隨風飄動的飛虎旗為題出對:「龍王設宴,月燭星燈,山食海酒,地為媒。」王安石一聽巧了,遂以擇婿聯作對,大獲主考官賞識。
出考場後,王安石又來到那戶人家門前,見擇婿上聯仍在,又以主考官的聯子應徵作對。招婿一人家大喜,招王安石為女婿。辦喜事那天,剛好科考揭榜,王安石金榜題名。洞房花燭之夜,心花怒放的王安石在紅紙上,即興寫了鬥大的連體喜字--「囍」,並吟詩一首:「巧對聯成紅雙喜,天媒地證結絲羅。金榜題名洞房夜,小登科遇大登科。」
此事傳開後,人們紛紛效仿,婚嫁時寫「囍」字、貼「囍」字遂成風俗,至今盛行。很顯然,這僅僅是傳說。筆者查閱了王安石各個版本年譜,也沒發現這一掌故。倒是發現類似傳說還有另外的版本,說是王安石赴京趕考途中,路過一個叫馬家鎮的地方,看到土豪擇婿徵聯,上聯是:「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而主考官給王安石出的聯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兩頭巧對,成全喜事。
王安石中榜在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時已完婚,一生只有一位夫人吳氏,吳氏是位才女,娘家在臨川(今江西撫州下轄)一個叫「烏石崗」的地方,與王安石同鄉。王安石夫妻生活中極為嚴肅,一點不風流,甚至乏味。《王荊公年譜考略》稱其「不溺於財利酒色」,連妾都不納,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上便記有「王安石辭妾」的故事。
雖說王安石造「囍」屬無稽之談,但「囍」字存在濃鬱的吉祥色彩是不爭的事實。從漢字的演變來看,「囍」字的出現很可能受到了「喆」字的啟發,「喆」字還寫作「嚞」,「嚞」與「囍」更相似了。
過去,喜慶程度與「囍」相當且在使用方式類似的,是「禧」字,「禧」是「示」+「喜」,這是「見喜」。「囍」和「禧」都可以書於紅紙或剪成圖案貼於門上,門上貼「囍」,叫「雙喜臨門」;門上貼「禧」,則叫「開門見喜」。區別是,前者於用於婚嫁,後者過年時張貼。
從民俗說角度來考察,貼「囍」字的很可能與貼門神風俗有關,門神是一邊貼一個。婚嫁時的門神是「喜神」,但喜神長什麼樣,早期並無具體形象,於是乾脆在門兩邊各貼一個「喜」字替代,看起來正好是「雙喜臨門」。
再後來,民間出現了「四喜臨門」的說法,並在此基礎上創作出了「四喜娃娃」年畫:由4個孩童構成的圖案,四個娃娃分別代表人生4件喜事:久早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圓形「壽」字寓意「圓滿」。
中國傳統吉祥文化中,有「五福」一說,分別是「福」、「祿」、「壽」、「喜」、「財」。「五福」最早並不是將「福」字排在第一,而是「壽」字。
壽之吉祥與「壽星」有關。古人稱長壽的老人為壽星,「壽星」本為星宿名,有東方蒼龍七宿中「角」「亢」二星和「南極老人星」等不同說法。不論「壽星」是怎麼來的,但長壽才有福氣確為事實。正因為出於長壽永年的強烈願望,古人以「壽」字為基礎,創造出了一種吉祥圖案。
「壽」,讀shòu,是「壽」的繁體字。與「囍」不同,「壽」字圖案都是依字體變化創作出來的。「壽」字圖案在秦漢時期已經出現,當時瓦當的「貓頭」上,已出現「延年益壽」、「延壽萬世」這類吉祥字紋。最晚在宋代,已有「百壽圖」問世。據清錢曾《讀書敏求記·字學百壽圖》記載,南宋紹定年間,靜江令史渭便曾於夫子巖(今廣西永福縣壽城境內)刻「百壽」。
「壽」字圖案一般有兩種樣式,一是由100個不同字體的「壽」字,構成一個大「壽」字。再就是寫出100個不同字體的壽字,構成一個大背景圖案。總的特點是,每一「壽」的字體都不重樣,稱之為「百壽圖」。
明代時,「百壽圖」已十分流行。據明朱國楨《湧幢小品》記載,當時御史張(學攵)之的家中藏有一幅楷書「壽」字圖,據說是其始祖遺留下來的,字高4尺7寸,「白文作別體,滿百無一同者。」
除作「百壽圖」外,民間還喜歡像「囍」字一樣,單書「壽」字,也分長圓兩種,長者取「長壽」之意,而圓者討「圓壽」、「團壽」口彩,其中以圓形「壽」字最為流行。
「壽」字紋多為祝壽時使用,在「百壽圖」基礎上,後來還創造出了「千壽圖」、「萬壽圖」。還常與其他吉祥圖配合,如用5隻蝙蝠圍著「壽」字,取意「五福捧壽」;繪多隻蝙蝠,叫「多福多壽」。如果用如意圖案與「壽」搭配,則是「如意壽字團」。
「卐」與「囍」一樣,本來也不是字,最早流行於古印度、波斯、希臘等地,原是一種宗教符號,是太陽或火的象徵,為婆羅門教、佛教所使用。其中佛教徒最崇拜「卐」符,據傳當年佛祖再生後,胸前曾隱現「卐」紋,「卐」字遂成為佛教的吉祥符。
「卐」,隨著佛教一起傳入中國。不僅在中國流行,目前亞、歐、非都在使用,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紋飾」之譽。「卐」是什麼意思?梵語音譯為「寶利靺蹉洛剎曩」,中文意思是「吉祥海雲相」。生於公元344年的高僧、西域龜茲國經學家羅什將其意譯為「德」,大唐高僧玄奘繼承了這一譯法。但印度高僧菩提流支於北魏永平元年(公元508年)來到北魏都城洛陽後,將其意譯為「萬」,意思是「功德圓滿」。
崇佛的武則天稱帝後,接受了菩提流支的觀點,於長壽二年(公元693年)將「卐」定為「萬」音。從此,中國人把「卐」字符稱為「萬」字符。此即《華嚴音義》中所謂:「『卐』字本非字,大周長壽二年,主上權制此字,著於天樞,音之為『萬』,謂吉祥萬德之所集也。」
不過,作為民間吉祥圖案來使用的「卐」,和佛教徒要表達的願望並不完全一樣,寓意為「吉祥幸福」。而不同式樣的「卐」,則有特定的寓意。如將「卐」字的四頭加長,互相連在一起,取意「綿長不絕」。「卐」紋如果與「壽」紋一起使用,則構成了「萬壽圖」,表示「萬壽無疆」。
「卐」字雖然是外來的,但在唐宋以後,尤其是明清時期廣受喜愛。需要注意是,「卐」為朝右旋轉的的狀態,因為佛教中以右旋表示吉祥,比如佛家弟子致禮時,都是右繞佛身轉三周。所以,「卐」字不能寫反了,否則成了「卍」就不是吉祥圖案而是希特勒設計的納粹黨旗上的LOGO了,它代表「爭取雅利安人勝利鬥爭的使命」。
商周時期青銅器上的「回」紋
「回」,大概是最本土化的一個吉祥字。在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中,由回字變化出來的圖案是歷史最悠久的圖案之一。從現代考古出土物來看,在商周時期「回」字圖案已作為紋飾,出現在當時的青銅器上。
「回」字紋原本並不是由「回」字變化出來的圖案,而是因為圖案的形態像「回」字得名。有一種觀點認為,「回」字紋是在古代陶器和青銅器上的雷紋基礎上,變化出來的幾何紋樣。「回」字紋由單體回紋以間斷排列的形式組成,有的回紋呈規矩的方形,有的為減筆式「回」紋,有的「回」紋以變形手法繪製,但都要求一筆到底。
「回」紋這種創作手法,與民間的「八吉」吉祥紋很相似。頭尾相連,盤繞不絕,連綿不斷。「回」讀huí,其字本來就有長生輪迴之意,迴環不絕,象徵綿遠悠長,萬世不竭,寓意「富貴久遠」。在「花勝」吉祥圖案上發展出來的 「方勝」也是這樣,兩個相鄰的斜方(菱形,單個似斜放的「回」字)一邊要重疊相連,環環相扣。
「回」字圖案一般用作邊飾和底紋,使用也十分廣泛。除了青銅器、陶瓷、紡織品及建築上使用外,明清時期家具上也流行「回」紋。而且,風格上也有新變化,由原來多為獨立單體間斷排列形式,變為一正一反兩方相連結構,「回」紋邊飾以兩方相連為主。
再後來,筆筆相連、環環相扣的「回」字圖案成主流,因為象徵「富貴不斷頭」,在民間更受青睞。
來源:北京晚報-北晚新視覺網 主筆:倪方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