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不美,先看眉」,眉毛對面部美醜有很大影響,不同眉型能塑造出不一樣的面貌風格,比如高挑眉能給人「老娘不好惹」的精明感,濃粗平眉會讓人覺得很英氣,彎細的柳葉眉則充滿了女人味。
可見,「怎麼美,也得先看眉」。
所以,喵姐今天就給大家扒一扒眉妝史上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眉型,小仙女們可以從中選一款自己喜歡的眉型試著畫,也可以純當做一篇關於美的愉悅讀物哦。
1920年代:線型平眉
代表人物:露易絲·布魯克斯、克拉拉·鮑、阮玲玉等。
1895年到1927年,被稱為默片時代,美貌的默片女演員成為了時尚愛豆,她們常畫的線型細平眉也成為當時的一種流行眉型。
20年代「小男孩風」的引領者露易絲·布魯克斯,她畫的線型平眉幾乎趨向直線,平平地橫在眼皮上方,搭配Bob短髮,形成一種又俏皮又男孩子氣的摩登風格,這在較為保守的20年代,算非常獨樹一幟了。
「美國甜心」珍妮·蓋諾和「大眾情人」瑪麗·碧克馥,她們的線型平眉微微彎曲,眉尾利落而下,有一種乾淨的流線式美感,配合她們下垂的眼妝,看起來非常惹人憐愛,很符合她們又是「甜心」又是「情人」的人設。
賦予線型平眉戲劇性的是默片時代的傳奇女星克拉拉·鮑。
早期她也是畫普通的細平眉,後期開始打造自己的個人風格,將眉尾延長並誇張拉下,形成一種又怪又憂傷的面貌。
這也許跟她從小到大經歷了太多不幸有關:克拉拉·鮑兒時窮困,母親有精神病曾拿刀殺她,在她十五六歲時,她父親還侵犯了她。
所以,克拉拉·鮑身上總帶著種怪異的出格,雖然總是以取悅男性的性感形象出現,但眼神卻總不聚光,很飄離,結合著下拉的眉毛,隱隱流露著哀傷。
同時代的國內「悲情影星」阮玲玉也是這種眉毛。
這讓她帶著種天生的苦情感,而她本人也一直在經歷著情感跟輿論的困擾,才25歲便自殺而亡了。
線型平眉有它細膩的美感,但畫上它的人好像都不是很開心,所以讓我們來看看另一種更強勢的眉毛——1930年代的高挑細拱眉。
1930年代:高挑細拱眉
代表人物:葛麗泰·嘉寶、瑪琳·黛德麗、黃柳霜。
30年代依然流行細長的眉毛,但眉型跟之前有了很大差別,從平細眉改為了眉峰高拱、像圓拱弧線一樣的高挑細拱眉,塑造的人物風格也從20年代的無辜可憐變成了「老娘很高貴,你不是很配」。
被稱為「人類臉龐進化極限」的葛麗泰·嘉寶,就經常畫這種眉毛。
「好萊塢化妝師 Max Factor(沒錯就是蜜絲佛陀彩妝品牌創始人)剃掉了葛麗泰·嘉寶原本的眉毛,重新畫了一個,那標誌性的新月形眉毛定義了那個時代的形狀。」
畫上這種圓拱細眉的葛麗泰,面部輪廓尤其是眉骨跟額頭,顯得非常突出立體,很像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美人畫,這讓她的臉充滿了高級感,而她本人也被譽為「20世紀的蒙娜麗莎」。
配合著拉長的眼妝跟濃密的睫毛,葛麗泰·嘉寶形成了一種「三高」美人風格(高冷、高貴、高傲),說實話,喵姐真的很喜歡她的氣質(潛臺詞:好想跪下叫女王!)。
當時,唯一能跟葛麗泰分庭抗禮的是德國女星瑪琳·黛德麗,她也愛畫這種高挑細眉,但她的眉毛更往上,眉眼間留下更多空白,彎度也更圓弧,所以眉眼間的冷豔魅惑會比葛麗泰少很多,但更加孤傲冷滯。
顧影自憐的憂傷感也會更重一些。
瑪琳·黛德麗還很喜歡穿男裝,算是中性風的鼻祖人物,在穿男裝時,她會將原本下彎的眉尾改成飛揚上挑,顯得帥氣又犀利。
這亦剛亦柔的美,讓她吸引情人無數,就連大文豪海明威也為她寫了不少情書(劃重點:千篇一律只會讓你泯然眾人,個性與實力齊飛,才能增加別人尤其是優秀的人為你傾倒的概率)。
值得一提的是,在瑪琳·黛德麗主演的《上海快車》中,有一名叫黃柳霜的華裔演員,她的一生也很傳奇,苦樂參半,爭議不斷,一邊是首位闖蕩好萊塢的華人女星,一邊又因為總是出演一些丑角而被國人口誅筆伐。
她的眉型既是在跟隨西方潮流(從線型平眉到高挑細眉再到眉尾上揚的細眉),也是中式古韻的一種折射,畢竟各式各樣的細眉,咱們的祖先奶奶早就畫過了。
1940年代:自然挑眉
代表人物:凱薩琳·赫本、勞倫·白考爾、格蕾絲·凱莉。
40年代是戰爭的年代,一戰剛停十年又迎來了二戰,這一時期,男子需要上陣打仗,社會勞動力非常短缺,這就促使越來越多的婦女走出家庭、開始工作,社會環境變了,女性美的要求也發生了改變。
細眉年代的傷感弱美人不再吃香,人們更喜歡凱薩琳·赫本、勞倫·白考爾這種帶著點英氣與力量感的女性,略粗、微挑、貼近眼皮的眉毛,讓她們的眉眼聚精有神,當她們看向你時,你會感受到一種非常有穿透力的眼神。
面容的討好度也降低了,更多的是自信和獨立的神氣。
即使優雅如格蕾絲·凱莉,畫上這種眉後,也不會有嬌弱的感覺,自然挑眉結合她的方臉,形成了一種大氣自信的優雅。
不同於30年代的女星,喜歡把眉毛畫得又細又高,側重表現眼窩跟額頭的輪廓美,40年代的人更喜歡把眉毛畫粗並貼近眼睛,好突出眉眼的力量與有神。所以,將這兩個年代的女星放在一起時,你會覺得前者的臉龐很美,而後者的眼睛特別好看。
看,眉毛對面部風格的塑造特別重要吧~
1950年代:濃粗眉
代表人物:奧黛麗·赫本、伊莉莎白·泰勒、夏夢。
二戰後,纖弱的細長眉越來越沒有市場,人們更喜歡充滿活力與精神氣的美女,於是潮流眉型離細長越來越遠,逐漸變得濃、粗、短。
其中,最突出的是奧黛麗·赫本的濃粗眉造型,在羅馬假日中,赫本剪了一頭短髮,短短的卷劉海貼在額頭處,配合著濃粗眉,顯得眼睛格外靈動傳神。
赫本的妝容特點在於展現眼睛,所以她的眉毛又濃密又貼近眼部。
跟她一樣愛展現眼睛的還有伊莉莎白·泰勒,她也很愛畫這種又濃又靠近眼睛的眉毛。
少女泰勒是自然的粗平眉,成名後改走華麗性感路線,所以畫起了濃粗但更有女人味的挑眉,類似的眉型同時期的夢露也在畫。
只不過夢露的妝容重點是紅唇,而非眼眸,所以眉毛離眼睛更遠,眉色也淡。
在咱們國內,也有這樣的濃粗眉代表。
1950年,17歲的楊濛被香港長城電影公司相中,然後以莎翁的《仲夏夜之夢》為靈感,取藝名夏夢,也就是金庸的夢中情人,很多金庸小說的女主角原型。
夏夢長了雙上挑的長眼,在剛出道的50年代,經常以濃粗的短平眉為妝面。
配著額前劉海,低頭拍照時,頗有幾分赫本的感覺,怪不得金庸會為她傾倒了~
好啦,以上就是20世紀前中期的眉型變遷史啦,整體來說,這50年來的眉型變化就是由細變粗,由高變低,由自憐柔弱轉向自信明朗。
而20世紀以後的眉型變化,因為篇幅有限,所以喵姐將它放到了下一篇,小仙女們可以點擊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