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條未必廣受關注的消息,但卻是一則暖心的新聞。據媒體報導,深圳人熟知的東湖公園將被作為試點,進行全面無障礙環境改造,增添公益慈善和愛心景觀元素,成為一座有溫度的愛心公園。
談及無障礙設施,我們第一時間會想到殘疾人群體。但事實上,包括老年人、兒童等等,都是無障礙設施的需求者,而一個社會無障礙設施的建設和配備情況,則是衡量其文明程度的標尺之一。
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無障礙設施的先進程度令人驚嘆甚至「不解」。譬如有些無障礙廁所儘管使用率有限,但佔用的面積極大,其配備的設備和用具也極為講究,這讓許多人感到詫異。但恰恰是這種看似不合理的「偏愛」,閃耀著文明和人性的光芒。
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瑪扎·泰萊莎曾說:「愛的反義詞不是憎恨,而是忽視」。殘疾人、老年人和兒童等等,無疑是一個社會的弱者,也是最需要被呵護和善待、又最容易被有意無意忽視的群體。這裡的「忽視」不是指言語上的,而是在「相對強者」所訂立和熟悉的規則與生活中,弱者的訴求和感受往往容易被忽略。這種忽視來得並不猛烈,但卻一樣具有「殺傷力」,也會讓一個社會的愛與善蒙上陰影。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在現代化進程中,我們要引導人們注重修養品德、保持良知、增強愛心,給所有需要幫助的人提供關愛和幫助。對無障礙設施的建設給予更多的關注,正是關愛和幫助的體現。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對一個社會最「柔軟」部分的呵護與關愛,也是對我們自身一種愛的教育與啟迪,而終有一天,我們也會老去,也有可能成為渴望被善待的弱者。
從現實出發,加大無障礙設施的建設力度也具有緊迫性。有數據顯示,到2025年,我國老年人將達到3億,殘疾人將達到1億,成為世界上殘疾人和老年人最多的國家。尤其是人口老齡化問題已經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據統計,2015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22億,佔總人口的16.15%,到2025年,中國將成為超老年型國家,到2040年,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將達到頂峰。深圳是人們眼中的年輕城市,但種種跡象表明深圳人口老齡化正在加速,有數據顯示,深圳全市60周歲以上戶籍老人有15.4萬,常住老人已達42萬,且這些數字每天都在被刷新,無障礙設施的建設與完善,也就顯得十分必要。
目前,我國已相繼頒行《老年人建築設計規範》《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等法規,但從現實出發,諸如無障礙設施普及率低,已建成的設施不好用、不友好,以及眾多設施被違規侵佔等等依然十分普遍。相對於國內一些城市,深圳的無障礙設施建設有不少值得肯定之處,但與一些國際一流城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將東湖公園等作為試點,進行全面無障礙環境改造,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公眾希望這樣的好措施能陸續有來,也希望有更多的區域能行動起來,讓我們的城市「障礙」更少一些,愛心更多一些。
殘疾人、老年人和兒童等等,無疑是一個社會的弱者,也是最需要被呵護和善待、又最容易被有意無意忽視的群體。這裡的「忽視」不是指言語上的,而是在「相對強者」所訂立和熟悉的規則與生活中,弱者的訴求和感受往往容易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