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言虎
五臺縣位於山西省忻州市境內,因有著名的佛教名山五臺山而得名。近日,記者調查發現,在五臺縣,校園內盛行舉辦「謝土」儀式,校領導焚香點蠟,甚至下跪祭拜。逢每年一度的這種儀式前,老師要湊份子,自備紙元寶送到學校。多名當地中學生稱,學校「謝土」前,老師還會給學生發紙,讓他們在下課期間疊紙元寶。對此,多所學校校長表示,「謝土」旨在祈求師生平安。(1月13日新京報)
若僅從字面來理解,謝土,其實就是「感謝土地」的意思,表達的是對土地的敬畏,它所對應的,或正是賡續千年的「祭天」傳統,其功能,也無非指向著「事神致福」,祈佑安穩等美好價值。這正如當地多所學校表示的,「謝土」旨在祈求師生平安。
如果生硬地將此種活動以「迷信」之名禁入學校,恐也有不妥:對紛繁多樣的中國傳統文化而言,所謂風俗與迷信,從來都是曖昧不清的。很多民間風俗,其實都塗抹著迷信色彩,譬如民間的「祭龍王」、「祭灶神」以及各種廟會活動等,但我們並未因為其迷信性質而將其屏蔽。其實從當地網友評論來看,生於斯長於斯,他們也更傾向於這是一項風俗,而非迷信;何況,我們也不能忽視五臺作為佛教聖地的宗教背景。
真正的問題在於,「謝土」沒錯,說它是風俗也並無不妥,只是,場合不對。學校是教書育人、培育現代科學文明的地方,「謝土」風俗,雖有祈福保佑的功能,但一旦上演,就要興師動眾。師生齊上,難免破壞校園讀書育人的清靜環境。即便如當地「初步調查」所言,在校園內已經舉辦過的「謝土」儀式是施工隊所為,也還是會影響到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
不妨作簡單比附,孔子攜弟子舞雩求雨,「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爾歸。」舞雩求雨同樣是一項民間祭祀活動,作為同樣的教育者角色,孔子也並未選擇在「杏壇」開展這一活動。教育是教育,祭祀是祭祀,楚河漢界,理應涇渭分明。
而如果按照山西省教育廳關於「謝土儀式屬於迷信活動」的界定,「驅逐」校園「謝土」儀式,就更能找到合法性。相關教育法規明確指出,要抵制封建迷信活動在校園的傳播,教師也「不應該宣揚封建迷信和歪理學說」。實際上,忻州市教育局也曾發布紅頭文件,要求全市所有學校禁止這一活動。
也就是說,「謝土」儀式,取向甚好,但不管是將其作為一項風俗,還是封建迷信,在校園內舉行,都是極為不妥的。影響教學秩序不說,也實違科學文明的教育精神。其實,對學生最好的管理與庇佑,最終還是要靠嚴格的管理與高質量的教學。祈佑活動,奉行的終究是一種有神論的「天命觀」,無法代償實在教育對學生的砥礪功能,甚不可取。
建行特約齊魯時評,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
qilushiping@iqilu.com;
網上投稿;請關注
齊魯時評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