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開始,上海城隍廟開始舉行「下元節謝太歲酬神祈福法會」。
謝太歲,顧名思義,便是感謝太歲老爺在這一年中的照顧有加,使得信眾們逢兇化吉、祈福增祥。
2018年為己亥年,輪值太歲老爺為謝太大將軍,今天小道士我就為您說一下謝太大將軍的故事。
傳說中,謝太大將軍,又名謝廷輔,明時降生在臨晉,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
某天,謝太大將軍外出,偶然間在路邊撿到了一個包袱,打開一開,竟然是數百兩白花花的銀子。
我們今人可能對古代白銀的購買力有所誤解,因為很多古裝影視劇中,整日打打殺殺的俠客們卻常常動輒一擲千金,好像銀子來的非常容易似的。
可實際上,在明代,銀子還是「很值錢」滴!
以嘉靖年間的大清官海瑞為例,他的年收入在20兩白銀左右,而當時一斤牛肉價格僅為18文(1000文≈1兩白銀),普通百姓的家庭年收入大概為4兩白銀左右,換句話說,謝太大將軍撿到的這幾百兩銀子可以夠一家子人好吃好喝數十年。
這誘惑力不小了,今兒咱們誰撿到能讓自己一家人吃穿不愁幾十年的巨款後能不動心?
令人嘆服的是,謝太大將軍就沒動心。
書接上文,大將軍撿到這幾百兩銀子後,心裡一琢磨,「財不露白」,就包好銀子,又隨手把衣服蓋在包袱上面,自己端坐一旁等待失主。
可左等右等,也沒等到人回來尋銀子,於是大將軍就把包袱背回家,將銀子放在房梁上。
第二天一早,大將軍又去撿到包袱的地方坐著等候,果然,一個中年人騎馬趕回,騎行一段走一段,還時不時用隨身帶的木棍撥撥路邊的草,大將軍觀察了會,猜想這應該就是銀子的失主。
於是,謝太大將軍言語詢問一番,確定了中年人便是失主,而後又邀請失主一起回家,吃過飯後,便把房梁上裝滿白銀的包袱歸還給失主。
失主感激涕零,說:這些錢也不是我個人的,是我主人家數十口的救命錢,承蒙您歸還失物,保全了我們一干人等的性命。
接著,失主一再詢問大將軍姓氏等等,以便報恩,但大將軍一口回絕了。
失主又請求將他的義舉上呈官府,大將軍仍然沒有同意。
可以說,謝太大將軍拾金不昧,做了一把明代的活雷鋒,而且更進一步,連日記都沒寫。
天道多循環,善惡有承負。
後來,謝太大將軍的五世孫考科舉奪魁,官至翰林,而大將軍本人也因此大功德,得以封神,成為道教神明太歲老爺,得享百姓祭祀。
這便是己亥年太歲老爺謝太大將軍的傳說。
當然了,將眾位太歲老爺們簡稱為大將軍,並不是他們擔任過現實世界中的將軍職位,而是對他們功德成神後的尊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