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奧地利科學家,埃爾文薛丁格提出來了一個有趣的思想實驗,這就是「薛丁格的貓」。當時的薛丁格和愛因斯坦是一條戰線的,兩人認為哥本哈根測量理論不符合宇宙常理,為了證明海森堡的哥本哈根測量理論是錯誤的,他在經過了長期的研究後,提出了這個「薛丁格的貓」。
這到底是啥意思呢?簡單來說,他認為一件事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宏觀角度和微觀角度分析,將得出完全不同的兩種答案。
這隻薛丁格的貓被關在一個箱子裡,這個箱子裡還有一瓶毒藥,一個錘子以及放射性元素。放射性元素有50%的可能會衰變,一旦衰變貓就會被毒死。
然而這50%的可能是不可控的,我們並不知道它到底會不會衰變,所以我們看不到裡面的情況,是無法得知這隻貓到底是死還是活的。
總有人問,那這隻貓到底是死還是活?可能在我們常規的邏輯看來,這隻貓的死活在進箱子的一瞬間就決定了,但是按照哥本哈根的邏輯,這隻貓的死活是在我們開箱子那一瞬間決定的。
由此也可以得出結論,在我們開箱子之前,這隻貓是處於又死又活,半死不活,也死也活的一種疊加態,而這個疊加態只有當我們打開箱子觀察到的一瞬間,才會變成現實。
很明顯,這種理論不符合我們的常識。要知道量子物理中有很多我們無法確定的元素。
其實薛丁格的貓就是一個思想實驗,我們從逆向思維來看的話,這隻貓已經在箱子裡面呆了幾十年了,所以它的死活就成為了網友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反正它的死活都在人們的想像中。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薛丁格的這個試驗沒有什麼錯誤的理論,但是它忽略了在微觀角度觀察世界時的特殊性。站在常識角度來說,這隻貓一定死過很多次了,而且死的很慘。但是科學就是這樣,有分歧就證明這個理論有繼續探討的必要,如果某個理論連質疑的聲音都沒了,那它一定是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