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看點通過討論「全網學習張桂梅」現象,來明確榜樣的樹立規則,應用到孩子的教育中去。
華坪女高校長張桂梅的事跡傳遍大江南北,我最早是通過抖音刷到,然後微信裡找到文章,最後還是通過搜尋引擎看了幾十篇關於張桂梅的事跡報告,深受感動。這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真正把心血傾注在了大山的女童身上,取得了偉大的成就,稱得上是一道照亮人間的光。
我在搜索「張桂梅」三個字的時候,瀏覽器彈出來的提示是這樣的。看來學習之後需要寫的心得體會困擾了很多人,這個味道很熟悉嘛!
那麼問題來了,這樣大張旗鼓地號召全民學習張桂梅,是否能夠起到正面積極的效果呢?有的人說國企、機關這樣搞運動式的學習,會起到反效果。並且有中國經典故事為證。
同樣是救人,價值指引方向不同
孔子是魯國人,身處春秋時期。那時候諸侯之間經常發生戰爭,魯國就發布了一條命令,任何人能夠把身處異鄉的人(基本上就是被俘虜的奴隸)贖回魯國,就能夠獲得一筆獎金。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一次贖回了一大批奴隸帶回魯國,而且放棄領取獎金。
孔子知道了批評他「禍國殃民」。而孔子的另外一個學生子路,救了一個溺水的人,這個人送給他一頭牛,子路接受了這份謝禮。孔子知道了大喜,說:「這樣魯國人都會去救溺水的人了!」
孔子思考的出發點是基於現實社會的,絕大多數人的本性是趨利闢害。如果做好事沒有利益可言,吃力不討好,甚至讓別人學習以後寫心得體會被詬病,就沒有人去做了。同樣的,一個人辛辛苦苦做公益,支教邊疆,如果被指「比張桂梅差遠了」、「沒啥了不起」,他的心情肯定也不會太好。
某種意義上,在現實生活中張桂梅的事跡是不可學習、不可模仿的。如果孩子要去做公益活動,我會支持,但是如果冒著極大的生命危險(張老師為了學生的考試延遲癌症手術),以及不顧親情(張老師最親近的哥哥病重,由於要募捐做節目沒趕上最後一面),這樣的情況,我是絕對不支持,甚至反對的。
但是在非現實生活、也就是精神文明活動中,類似張桂梅的例子有很多,典型的就是宗教活動。中國有兩個和尚,一個叫唐三藏,西天去取經,一個叫鑑真,東渡去傳法。都歷經了千辛萬苦,幸好最終都成功了,那些犧牲在西去東渡的路上的和尚,肯定不在少數,但是默默無聞,沒有人聽說過他們的法號。
在西方,耶穌是典型代表,為了人類福祉被掛上了十字架。前兩年看到新聞,兩位韓國人在巴基斯坦傳播基督教,被殺害了。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什麼人會跑到全民信仰伊斯蘭的地方去傳播基督教啊?還是戰亂地區!但是他們依然去做了。
學習張桂梅的事跡,主要目的是為了提升社會的整體道德水平。這個過程是潛移默化的。她的事跡太高大上了,我們讚嘆,我們膜拜,但是我們也確認一點,自己是絕對做不到像她一樣的。
如果在世俗社會開展這種高端精神文明建設,會遇到重重困難。讀後感都要到網上去搜索,何況是出力、出錢、出時間?西方有句諺語「你可以改變我的信仰,但是不能動我的錢包!」這就是世俗的人。
歐洲後來搞了一個解決方案「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把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分開處理,這個方案在近代歐洲發展的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們大約可以知道,把「學習張桂梅」落實到現實生活中去,可能是一種錯誤的做法。而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犯一個相反的錯誤,那就是把現實生活中「別人家的孩子」通過家長的臆想,描述成一個「完人」,成為無法超越的目標。下面我們開始探討一下怎麼為孩子樹立榜樣的問題。
家長應該怎樣為孩子樹立榜樣
首先,在精神層面可以樹立榜樣,甚至是偶像。通常來說這種榜樣是無法靠近,無法追趕的。由於距離感,會逐步產生「感化」的效果,提升孩子的精神力量。
一般來說,理科生可以選愛因斯坦、牛頓之類,有大量故事可以講,譬如夢中發現苯環分子鏈、夢中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等等,激發孩子的求知慾和探索欲,文科則有李白、杜甫、蘇東坡、莎士比亞、亞里斯多德可選,拓展孩子的見識和思維。這個層次的榜樣,基本上都是以「完人」形象出現的。
在現實生活中,針對我們身邊優秀的人,例如「別人家的孩子」,應該是作為競爭對手來看待。很多家長把「別人家的孩子」當作一個完美的人來看待,無意中把這種榜樣提升到了偶像的層次。
這樣做對孩子是一種很大的否定,在心理上對孩子是很大的打擊,通常會引起反效果。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幫孩子選擇好「榜樣」目標,作為一個時間段內超越的目標來研究,如何才能打敗他!制定訓練計劃、尋找突破口。榜樣優秀與否並不重要,能夠實現超越才是關鍵。
一個遊泳運動員,偶像可以是菲利普斯,榜樣則應該是遊泳隊裡最優秀的隊員。他要做的事情,就是通過學習技巧和努力訓練,在隊裡超越所有優秀的隊員拿到第一,然後進入省隊、國家隊,最終直面世界第一。然後,打敗他!
榜樣的樹立規則是怎樣的
以上是針對學習者來說的,我們還需要考慮另一個方面,對於榜樣或偶像,有沒有相應的要求呢?答案是有!如果一個全民敬仰的大英雄被發現是個懦夫或者叛國者,對於崇拜他的人,會造成極大的精神傷害。這種情況我們稱作「人設崩了」,粉絲會心喪若死。
有可能你說這個和我有什麼關係?要知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首先尋找到的偶像或者榜樣,就是父母。雖然孩子在青春期會叛逆,但是最終他們的行為方式、思維模式,最像的還是父母。「他最終會成為自己最討厭的人」
所以,家長維持家庭內部的學習氛圍和有愛的生活環境,是非常重要的。你們的言談舉止、道德修養、處事方法都會深深地影響孩子。
網際網路時代資訊發達,孩子們在這種環境下,學習速度飛快。很容易掌握很多歪理邪說,使得家長的影響力迅速下降。家長見招拆招,不斷地回答孩子層出不窮的問題,難免有應付不過來的時候,這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所以,我們最佳的處理方法,就是談話方式稍微離開現實生活,往精神生活上面靠攏。和孩子談人生理想和遠大前程,以保持家長的精神偶像地位,而不是成為孩子的一個可超越榜樣。只有這樣,家長才能把自身積累的社會精英、心得體會順利地傳授給孩子們。傳授完之後?超越就超越了吧,這不是好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