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有這樣一句古訓:「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所謂「風水輪流轉」。
難道這樣的古訓也應用到普洱茶這個類別裡了?
2019年年末,我們再回顧普洱茶這一年的大事記時,不難發現普洱茶這一年還真得不太平,諸多事宜集中在這一年發生了……
讓小編來給各位普洱茶的粉絲一一解讀:
01
乾旱減產的「窘迫」
2019年初,當萬物初醒之時,春來葉展之際,普洱茶主產區——西雙版納各個產區卻遭遇「無春雨」的時節,茶園裡乾裂見縫,塵土飛揚,不見抽芽!
太陽公公的勤奮讓茶農愁上眉梢!
「一年之際在於春」的普洱茶在這個季節是多麼希望有春雨的潤澤,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只好嘆聲無奈……
在茶農、茶商、茶客都在自己的朋友圈廣泛傳播「2019年普洱茶註定減產價漲」的呼聲下,茶行業的自媒體不能「坐視不管」,更不能體現自己的「無能」!
紛紛的將「減產價漲」的信息分析透徹,一度將少量上市的常規茶區原料價格拉得飛漲。
不過「天無絕人之路」,在眾人期盼來一場及時雨催發風華正茂春季古樹普洱茶時,4月12日至16日,版納的普洱茶產區分別下了幾場不大不小的春雨;
這幾場春雨的來臨,瞬間將朋友圈傳播「減產價漲」的囂張氣焰平息!
也狠狠的將一些茶行業自媒體推向公信力失真的境地!
春雨來了,但來採春茶雲遊的茶客走了,茶商也走了,茶廠還在觀望宏觀行情,春雨帶來的喜悅好像不是豐收的好年景。
這個春季,由「愁雨」到「見雨」,由「減產」到「量產」著實讓茶農感受到了「窘迫」。
02
百萬高杆的「百花潭」曇花一現
這幾年普洱茶新生代名詞——「高杆古樹」,特別能入普洱茶忠實粉絲的耳目,更是茶行業自媒體筆下熱點。
就在2019年3月5號,布龍河村的村民將國有林管理區內一棵高杆古茶樹,「一紙協議」以100萬的年採價格「下嫁」給一茶商。(此棵高杆小編2015年有親密接觸過)
於此同時被各自媒體瘋狂轉發,引爆茶界的朋友圈。
當然世間還是有一些良知的自媒體將此類行為用發文形式予以駁斥,本來屬於國有產權的普洱茶,為何被村民佔為已有?
而且以高昂的價格成交,這是讓茶農脫貧,還是讓茶商炒作?
消息一出,得到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關注,強制勒令停止採摘並對茶園加以嚴密管控。
這一紙「媒約」從誕生到毀約僅有72小時,真可謂是「曇花一現」!
實踐證明,紙上的財富非常不靠譜,即使「身材高」也拖不起「譁眾取寵」!
02
生態紅線被捆綁的「繁榮」
自2014年,「國有林」、「高杆古樹普洱茶「、「小微產區普洱茶」紛紛上線,無論是茶農、茶商還是茶客,人人都有「國有林」,人人都有「高杆普洱茶」。
但在這個背後,我們不難看到的是「透支行業信譽」和「生態信譽」。
「行業信譽」是原本管理型古茶園也變成了國有林,裡面也有了高杆古樹;
「生態信譽」是原生態保護區裡的茶園,本來一些古茶樹按照自然採摘與利用是合理的,但受到利益的驅使,茶農們開始以破壞生態為代價,搞起國有林茶園擴張的」競賽」!
在國有林比較集中的區域——易武,街道與茶園,茶商與茶農,都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
普洱茶每年除了是一些自媒體的筆下寵兒之外,也少不了央視的關注,2019年普洱茶就被央視連續報導兩次。
一次是關於「純料古樹普洱茶失真」,而另一次就在一個月前,對「雲南易武保護區及國有林生態破壞嚴重」的報導。
在報導中我們不難發現國有林和生態保護區的破壞還是非常觸目驚心的!
相信很多在追國有林裡的普洱茶的用戶,應該知道了你們的「國有林」是種出來的國有林,不是原生生長的!
國有林是被保護的,不是管理型古茶園裡就有國有林的,這一場「知識的惡補「應該讓更多的普洱茶用戶明白了真相。
央視的報導引起了相關部門高度關注,當下各相關部門對國有林亂象加以嚴厲整頓與管控。
相信2020年我們再不會見國有林了,這一場捆綁生態的「營銷大戰」黯然隕落!
2019年,是普洱茶界多事紛擾的一年,而小編認為這些全是人為的,如果能按自然規律,相信一切都是安靜有序的,也許不會到這般地步……
相信回歸到「自然生長」、「健康消費」、「合理營銷」的軌道中來,讓生態鏈有一個和諧共生的局面,2020年將不再是普洱茶的「多事之秋」。
2019年普洱流年不利,願2020年普洱茶諸事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