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偉
又到了春意盎然的時節!在一年四季當中,春天無疑是一個充滿詩意的季節。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對「春」情有獨鍾:白居易醉心於江南春色,《憶江南》傳世於今;蘇軾感懷身世際遇,借春光抒寫《蝶戀花》;杜甫的《春夜喜雨》融情於景,讀來朗朗上口……中國歷代文人詠春嘆春之作異彩紛呈,數不勝數,春天到底有多美,恐怕很難用語言形容。但從詩人的口中,我們或許能領略一二。
唐代詩人韓愈在《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其一》中寫道:「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這是詩人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一首描寫和讚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絕句。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這首小詩,詩人只運用簡樸的文字,就常見的「小雨」和「草色」,描繪出了早春的獨特景色。初春的小雨落在地上,像酥油般細滑潤澤。剛剛出土的嫩草,遠看似有近觀卻無,但給人以無限的希望。刻畫細膩,造句優美,構思新穎,給人一種早春時節溼潤、舒適和清新之美感,表達了作者充滿對春天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唐朝詩人賀知章也有一種詠早春的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我國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為什麼單單要用碧玉來比呢?「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深深地抓著了垂柳的特徵,在詩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樹幹,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風姿,下垂的柳條,就像她裙擺上的絲帶。在這裡,柳就是人,人就是柳,兩者之間仿佛沒有什麼截然的分別。此詩借柳樹歌詠春風,把春風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造者,讚美她裁出了春天。詩中洋溢著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楊柳初綻的嫩芽像少女矇矓的睡眼,當你走近它時,伸手摸一摸,就會感到她似髮絲的柳條是多麼柔軟。詩人用巧妙的筆觸,勾勒出一副妖嬈柔媚的初春美景。
花朵是春天的最佳作品。杜甫在《江畔獨步尋花》中寫道:「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小路上花團錦簇,花下的枝條被壓得垂下來,花瓣之上是流連忘返的彩蝶,鳴的黃鶯,它們活潑自在的神態,能給人一種輕鬆愉悅的感覺。詩人用「時時」、「它們圍繞著花枝翩翩起舞。從這裡,人們嗅到了濃鬱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恰恰」這種極富韻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麗紛繁的畫面充滿了動感,也使得詩歌有著更明快、更流利的節奏。這類題材,盛唐絕句中屢見不鮮。但象此詩這樣刻畫十分細微,色彩異常穠麗的,則不多見。杜甫在「花滿蹊」後,再加「千朵萬朵」,更添蝶舞鶯歌,景色就穠麗了。這種寫法,可謂前無古人。另外還有:「春城無處不飛花」、「萬紫千紅總是春」、「日出江花紅勝火」、「紅杏枝頭春意鬧」,都是寫花的名句。讀來滿眼花團錦簇,令人回味無窮。
春是多情的,以春喻愛,詩人們寫來也別有一番情致。《樂府詩集》裡有首《子夜四時歌·春歌》,第一首作:「春風動春心,流目矚山林。山林多奇採,陽鳥吐清音。」因為感於春天的柔媚的景色,未嫁的少女萌動春心,產生了愛情的渴望。又有「春林花多媚,春鳥意多哀。春風復多情,吹我羅裳開。」春情在若有若無間欲拒還迎,更顯其嬌羞可愛。小的時候,總喜歡縟麗、綺靡的文風,年長後,卻發現古代民歌卻是以極簡單、樸素的語句,表達了深刻的思想。《春歌》以簡單樸素的語句,讓人感受到一股早春的盈盈暖意。
對於樂觀豁達的蘇東坡來說,春天則是另一種感受:「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明寫眼前景,實言心中事」的《定風波》詞,「以曲筆直寫胸臆……此足證是翁坦蕩之懷」。
還是韓愈,他在《晚春》中寫道:「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此乃韓愈《遊城南十六首》之一,作於元和十一年,此時詩人已年近半百。在讀這首詩的時候,我們仿佛看到一幅喧鬧繁盛的風景畫,草木原本是沒有知覺的,但是詩人卻賦予它生命,讓它具有智慧,曉得春天即將離去,要及時把握。草木尚能如此,何況是我們呢?如果一再的蹉跎,就只有老大徒傷悲了。詩人以擬人化的手法作詩,很能吸引讀者的興趣,再加上用字淺白,更能夠輕易的表達出詩中的原意。
春風十裡,不及古詩一句。春天屬於心有詩意的每一個人,在陽光明媚的春日裡,讀著古人的詩句,或傷懷,或慨嘆,或喜悅,春天就儒雅地向我們撲面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