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負重前行的人生越來越累
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有句名言: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在治癒童年。
她大學畢業後進入一家穩定體面的事業單位,迄今18年。內在安全感的缺失,她選擇了體制內的工作,當她以為那是她人生的保險箱時,卻不知挑戰才剛剛開始。
底層出身進入體制不是奇蹟,帶著與體制完全不匹配的基因和思維,還有一顆極度自卑的玻璃心,能在體制內活得不錯才是奇蹟。
她出生偏遠貧窮的農村,和很多底層家庭一樣,她的父母關係不睦,經常吵架。她曾經的記憶裡,充斥的是火藥桶一般的能幹母親對嗜賭懦弱父親最惡毒的辱罵和憤怒。
所以,從小時候起,她就特別渴望從家中逃離。而農村女孩逃離的唯一辦法,就是好好讀書,考上大學,離開那個糟糕的環境。
整個初高中,她都像一個把自己擰到極限的發條,每天都把頭扎在書堆裡,犧牲身體健康,犧牲自己的心理健康發展,只為了一個目標:考上大學,逃離糟糕的原生家庭。
她如願以償離開了。她是她們村方圓幾十裡第一個跳出農門的女大學生。鄉裡鄉親眼中的讚揚與羨慕,只有她自己知道背後的苦澀。
不過她終究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到了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平臺,那是她人生新的起點,她無比憧憬。考上了大學,有了穩定體面的工作,人生再無艱難困苦了嗎?
當她終於能夠在一個全新的平臺與世界交手時,才發現她的底層作業系統是黑屏的。一走進工作和婚姻,所有的缺失立馬暴露無遺。
工作中,農耕思維,適應不了體制的中庸之道;來自底層的苦澀,接受不了社會的叢林法則。
婚姻裡,深度自卑的她遇見了高度自戀且與老公共生的婆婆,兩個巨嬰搶奪育兒權明爭暗鬥。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外面看起來膚白貌美的她,在工作和婚姻裡一天天憔悴,每一個壓力都像一座山一樣壓在她頭上,她虛弱的假自體不堪重負。
周圍人的高期待,讓高學歷反而成為了她的壓力,因為她並未擁有與高學歷相匹配的自我認知與應對真實生活的能力,她只是為了逃離糟糕的原生家庭而讀書考大學。
缺錢更缺愛,的確不是她的錯。但讀過很多書,依然跳不出索愛的貧窮思維,才是她最該學習的功課。
她要弄明白她的生活為何成了這個樣子。依託超強的自我學習力,她選擇了一條最省時省力省錢的捷徑:閱讀。讀心靈成長、心理學、育兒類書籍,約有500本。
2
到底是什麼在操控你的人生?
一個沒有被父母很好地愛過接納過,從小就覺得自己很差很自卑的人,會很拼命抓住能夠證明自己的東西。
有的是學習,有的是工作,有的是孩子,有的是職位,有的是名利,有的是外貌,有人的是出軌…
以為活在一種被愛被重視被讚美、覺得自己完美的幻覺裡,就可以擺脫這種感覺。
真相是,無論一個人怎麼去證明,也逃避不了「覺得自己不夠好」這種心靈深處的真實。TA的一生都和童年的感覺糾纏在一起。
童年深刻影響一生。生命的六大核心主題:與自己的關係、婚姻危機、親子難題、情感傷痛、事業迷茫、生命挑戰,都可以回溯到童年找到答案。
霍妮說:人格有真實自我、理想自我、現實自我。正常人,這三者是互相和諧統一的,人格偏差者,內心會有很多衝突,如否定憎恨現實自我,活在理想自我中。
所謂成長,就是有能力去整合自己內心的衝突,去接納那些不一致的部分。
方向錯了,停下來就是前進。她一邊在外部世界艱難負重前行,一邊開啟了向內深度探索自己的旅程。
有人問:「原生家庭會影響一個人的擇偶觀嗎?」
一個犀利的網友說:「何止是擇偶啊,我一怕嫁一個像我爸一樣的男人,二怕活得像我媽一樣累,三怕孩子活得像我小時候。」
這「三怕」,道盡了原生家庭給我們的創傷。
美國心理治療師羅納德·理查森說過的一句話:人生最困難的事情之一,就是從心理和感情上擺脫早期原生家庭環境的影響。
父母的情緒、言語以及行為的總和,一直隱形地操縱著我們的生活。原來父母早已經住進了我們的身體裡。
原生家庭像是一個打不破的輪迴,除了被輪迴的漩渦捲走,我們仿佛都無能為力。所以才有那麼多人一輩子怨恨父母,再無意識地把一切複製給孩子。
之所以跳不出這個輪迴,就是因為既放不下對父母的怨恨,又對父母的行為極端排斥,而這份排斥,卻吸引父母的特質固著在潛意識裡。
潛意識藏著我們的命運,而父母藏在我們的潛意識裡。
那些創傷,未被滿足的需求,內心的缺失,不能表達的憤怒和恨意,不知從何處來的不安全感和低價值感,無處安放的焦慮…
才是塑造你的那雙看不見的手,它來自童年,來自原生家庭。
3
療愈創傷 脫胎換骨
要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就要先想辦法療愈好自己身上的傷。只有勇敢去檢視自己的家庭、過去、童年,才能真正療愈各種關係中的問題,從而改變自己的人生。
只有當你治癒了自己,你才能卸下原生家庭的枷鎖,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人生路。
這個過程不容易,能掙脫原生家庭的人並不多,但不是沒有可能。影視明星如孫儷、伊能靜、陳坤、佟麗婭,還有電影《風雨哈佛路》的女主角,他們最終都開創了屬於自己的成功與幸福人生。
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愛。當愛的傳遞的鏈條被破壞後,如果不修補,問題會不停地在後代的生活裡顯現。
她不允許孩子繼續重複她的痛苦,勇敢地選擇了面對,讓原生家庭的創傷終止傳遞。這是一條漫長的自我修復與接納之路,她走了10年,去理解、去看見、去自我和解…
愛與奇蹟的智慧瑜伽老師田洪玉說過:一個女人的重生,不但斬斷家族7代的負面信念,更可以正向影響下7代人。如此功德無量的事情,豈能不做?
在自我沒有形成穩定內核之前,在沒能用覺察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他人和自己之前,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和大多數人一樣,是父母賦予的,是社會文化背景賦予的,也是家族代際傳承的價值觀賦予的。
當他們覺得你不夠好,沒有價值時,你便相信了它,在這樣一種認知裡,我們無法活出自己,我們被他人的信念和評判標準綁架,無法活得自由。
由於你的意識從未認知到這些東西,所以他們被掩埋在潛意識裡,你的人生被盲目而隱秘地塑造著,代代相傳。
直到你去看清楚,這一切才會改變。你要改變它,除非你去體驗它、走進它、擁抱它。從你所體驗的痛苦和經歷中積累力量。
終其一生,去誠實地面對自我充滿殘缺和不完美的真相,然後將努力的焦點放在我如何與這個令人恐懼和痛苦的感受相處,接納它,整合它,這就是一條通往自我和解的道路。
前提是,你得經歷巨大的破繭成蝶前的痛苦蛻變過程。世界上沒有妙法,能夠從痛苦中解脫的人,無不是經歷過很多痛苦。
也就是說,經歷痛苦本身,才是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的道路。
面對當下的艱難掙扎,當回首走過的路,你會發現你每一步都在走上坡路,已在不知不覺中獲得了新生。
除了埋怨原生家庭的傷害,我們也要把這些經歷當作一種資源、一種土壤。這些土壤能為我們栽培出什麼,都值得我們進行探索。
正是原生家庭的創傷,促使她持續向內做自我探索,不但給了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也最終悟出了「自信源於自我認知」,從自我認知的黑箱裡走出來了。
舊的認知黑箱給了你一個牢籠,將你牢牢困在原地。就算是金子做的牢籠,你所能看到的,也只是牢籠裡面的世界。
有時候被關得太久,我們會不敢去打開那扇門。因為不確定。可是,在那個不確定中,才有未來。
掙扎過,奮鬥過,痛苦過,她早已成功從工作和家庭危機中突圍;如今,終於從自我認知牢籠中走出來的她,更是確立了面向未來的競爭優勢。
化繭後的蝴蝶,自由地扇動翅膀,在空中飛舞,進行著一場華麗的綻放。
有人天生就是蝴蝶,而有人是經過艱難的蛻變,才最終化繭成蝶。經過淬鍊的蝴蝶,擁有更強大的生命力。
愛並不是讓人過得幸福的唯一因素。苦難也是。沒人喜歡苦難,但不代表經歷過苦難不會讓人更幸福。
有時候苦難比愛,更能成就一個人,這取決於你的選擇。
原生家庭是一個人最大的宿命,沒有選擇,唯有面對。人生,一半是宿命,一半是成長。
擁抱痛苦,與痛苦相處。同時在心靈的土壤撒播美好的種子,相信它一定會在屬於你的時間裡成熟和綻放。
作者:林歸然
愛與奇蹟∣發現生命真相的旅程
身體|心理|關係|情緒|財富|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