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教授薛兆豐在《奇葩說》節目上提出一個觀點,在短暫的人生中,人們極難遇到自己所謂命中「唯一」的另一半,我們許下終身承諾的人,是在差不多的時間,挑選出剛好合適的人。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單身男女只知道自己想要脫單,但對於什麼樣的人適合自己,腦海中卻是一片模糊,盲目尋找「命中注定」。珍愛網情感專家張莎莎老師針對這一問題,給出了幾點專業建議
誰都不合適,可能是因為你不知道怎樣才合適
珍愛網會員王女士找到紅娘,提出了自己的擇偶要求:對方身高不能低於175,年齡30- 35 歲,月薪不能少於20k,學歷在本科以上,不能常出差。紅娘嚴格按照她的要求,前後介紹了 5 個相親對象,最終都不了了之,不是沒感覺,就是不合適,但紅娘問王女士,是覺得哪裡不合適,哪裡不滿意,王女士自己也說不上來。
紅娘介紹的會員都是符合王女士擇偶標準的,為什麼她還覺得不合適呢?其實,硬性條件的擇偶標準,很多時候只是單身者的隨意想像,他們認為, 25 歲的人一定更有活力更活潑, 35 歲的人一定更成熟穩重;工作一成不變的人一定更可靠,經常出差的人一定誘惑多不靠譜…但實際情況是千人千面,兩個人合不合適,絕不是簡單的硬性條件可以決定。
那麼,怎樣才算是合適?經珍愛網多年的案例研究發現,只有與自己相似的人接觸,「合適」的比例才會大幅度提升。在第一次相親就成功的 2000 多位會員中,曾有人表示:當他們發現對方和自己有相似點的時候,會感覺對方特別親近。發現越多的相似點,就越容易產生好感。
據珍愛網調研顯示,在和相親對象接觸的時候,兩個人只要 3 個方面相似契合,就會有想要跟對方在一起的衝動。這三個方面是:興趣愛好、生活習慣、以及對未來生活的規劃。而從這三方面去考量對方是否真的適合你,比只考慮外部條件符不符合更加靠譜。
興趣相投:好感度催化劑
相同的興趣愛好,最容易引起雙方好感度。曾經有位 29 歲沒談過戀愛的男會員,因為不懂怎麼和女生聊天,導致脫單很困難。紅娘在全面了解了他的生活狀態和興趣愛好後,為他安排了一位女生相親,並特意建議他可以帶上自己喜歡的手辦,和女生聊聊最新的動漫。原因是他和這位女生都屬於死宅型的人,有個共同的興趣愛好就是宅在家裡看動漫,並且對手辦、周邊、二次元文化非常痴迷。從相同的話題切入,不僅能夠避免尷尬,還更能引起對方的興趣。
果不其然,兩人一見面就聊起了最近熱播的新番,一拍即合,忘我地探討起來。聊天還不夠,兩人馬上相約一起去附近的手辦店逛逛。一路上,兩個「宅男宅女」一反常態,成了話匣子,仿佛有無限的事情想要跟對方分享。兩人也就此結緣,並一起牽手走了下去。
由此可見,在相親過程中,興趣愛好是強大的好感度催化劑。如果雙方有一樣的興趣愛好,雖然不能保證兩個人最後一定能走到一起,至少能為相親過程和業餘生活增添快樂。
相同的生活習慣,讓彼此更包容
上一輩一般認為,找對象時,同鄉更好。在國際化全球化的時代,異國戀也屢見不鮮的今天,只找同鄉的觀念雖然已經不太適用了,但卻也有一定道理,因為同樣的生長環境,很可能養成相似的生活習慣。
珍愛網會員小艾是典型的沿海南方人,不能吃辣。曾經她結交過來自重慶的男朋友,但兩人生活習慣實在相差太遠,且雙方都很難改變,著名的「鹹甜豆花」之爭,就真實地發生過在他們身上。最後,由於種種因素,感情告吹。紅娘得知這一情況,為她安排了同樣來自南方沿海城市的小林,兩人口味一致,家庭觀念相似,偶爾探討比拼一下廚藝,很快便互生情愫,確立了關係。
婚姻,都是柴米油鹽醬醋茶般的瑣事。如果你僅僅是和一個生活習慣有差異的人戀愛,關係也許不大。但如果要一起經營長久的婚姻,就一定要慎之又慎。
人生規劃一致,更易修成正果
36 歲的王先生獨立創業 ,之前一直忙於事業沒時間談戀愛,如今想要找個結婚對象,希望雙方能在一年之內組建家庭,並計劃生小孩。
在紅娘安排的相親中,他遇到了羅女士。羅女士和前男友分手的原因是兩人談了 7 年戀愛卻一直結不成婚,這讓她十分沒有安全感,特別想要一個能給她家的人。所以王先生和羅女士見面後,想法一拍即合,經過半年多的相處和了解,確定了相互的感情後,就到民政局領了證。
戀愛和結婚都是人生大事。對這件事的規劃,很多時候反映了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人生規劃一致的人,不僅更容易修成正果,也更能經營好長久的婚姻。(文/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