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Jeing 皮膚科楊希川教授
丨編輯:Jeing 排版:Keikei 責編:Fanny 審核:李雲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冬天被窩裡和被窩外的溫度差。
對怕冷的人來說,床以外的地方都是遠方,手夠不著的地方就是他鄉。露出雙手玩手機都是件費勁的事,更別說上個廁所,簡直像去了趟北極。總之,離開溫暖之地就是一種煎熬。
如果說,除了被窩之外還能續命成功的,大概就是泡溫泉了叭。
冬天最爽的事莫過於在熱氣騰騰的溫泉裡泡一泡了,冰冷的雙jio踏進去那一刻仿佛得到重生。
不過最近總有不少「另類溫泉」偏偏不按照常理出牌,搞了不少花頭,比如:
火鍋溫泉
這溫泉怕是男人泡了會沉默,女人會流淚~雖說辣椒鹼是有鎮痛和止癢作用,但這種泡溫泉方式說到底都是營銷噱頭,不但沒有你想像中的效果,還可能會適得其反刺激皮膚。
菲律賓卡哇熱水浴
堪稱現實版「鐵鍋燉自己」,據說是採用天然河水,再加入藥材和植物進行燒火……好傢夥真把自身當食材了,且不說加的這些奇奇怪怪的材料不但無法吸收,還可能會引起皮膚敏感,加重皮膚的損傷,萬一火候控制不好還會引起燙傷啊。
人類總有千奇百怪的娛樂方式,迷惑行為永不休止~泡溫泉的路子沒有最野,只有更野。
那麼溫泉的好處究竟是什麼?其實所謂盛傳的一些功效,是有跡可循的。
溫泉文化:泡溫泉其實是一種消遣
古往至今,中國有著漫長的溫泉歷史,在很多流傳的醫書中,記載著溫泉的各種神奇功效,小至能養顏美容,護理肌膚,大到可殺菌消炎,促進傷口癒合,甚至還能洗去凡塵,羽化而登仙……
因為古代醫療技術的匱乏和落後,這些功效通過各種途徑被宣揚傳承,逐漸放大誇張到神化的程度,讓很多人盲目相信,溫泉是與「治癒疾病」掛鈎的。
事實是,溫泉並沒有傳說中那麼多奇妙的功效,備受歡迎的最初也是因為它是一種貴族專有的消遣方式,後來慢慢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文化,最終演變成全民追捧。
而將這種文化發揮到極致的,當屬日本。日本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文化吸收借鑑,使其成為世界上溫泉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不斷吸引溫泉愛好者前往體驗。
(所以很多人一談及溫泉,腦海裡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某些白花花的畫面…)
不可否認,泡溫泉是有好處的
清潔作用
浸浴時,水能清洗表皮,軟化皮膚角質,使皮膚得到清潔,所謂「美人出浴」後肌膚白嫩,其實也就是皮膚洗乾淨了,角質細胞吸收了較多水分,效果類似於泡熱水澡。
減壓作用
在溫泉水中浸泡時,水的浮力能減輕身體負荷,使痙攣的肌肉得到鬆弛,對恢復腰椎穩定性有一定幫助。
溫熱作用
水溫保持38-40℃時叫溫熱浴,能促進膽鹼能效應,舒張全身毛細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機體新陳代謝。
心理作用
泡溫泉能放鬆心情,消除緊張、憂慮的情緒,緩解精神疲勞,從而提高睡眠質量。
其他作用
硫磺具有一定的殺菌抗炎作用,一些硫磺含量較高的溫泉,對某些細菌或真菌引起的皮膚病有一定緩解效果。
至於其他宣稱的什麼排毒減肥、美容養顏、可治癒XX疾病等功效聽聽就好,並沒有那麼神奇。
溫泉雖好,不可貪戀
雖說泡溫泉是一件享受的事情,但方法不當也會帶來傷害,所以需要注意這些:
● 浸泡水溫以40℃為宜,最好不超過半小時,過長或過頻易導致皮膚出現乾燥、瘙癢。
● 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血管病變者,最好在病情得到穩定控制時再泡溫泉。
● 皮膚有傷口、潰爛或嚴重感染者不宜泡溫泉,溫泉中含有的硫磺及其它酸鹼物質可能會刺激皮膚使傷口惡化。
● 空腹和飽食後不適宜泡溫泉,易出現心悸、頭昏和氣促等症狀。
● 孕婦和嬰幼兒不建議泡溫泉。
在當代快步伐的社會,泡溫泉更多的是作為一種舒緩身心的方式,閒暇之餘適當放鬆一下,也是不錯的減壓之選~
你有過泡溫泉的經歷嗎?
留言區快來分享你的體驗與感受吧~
〔參考文獻〕
[1] 郝萬鵬, 王小軍, 向櫻紅等. 中國溫泉浴療簡史[J]. 中華醫史雜誌, 2011, 41(4):235-239.
[2] 王悠, 白瑞雪, 張帆等.硫酸鹽溫泉物理治療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J]. 中國療養醫學, 2015(12):1251-1254.
[3] Hu, Q., Zhu, W., Zhu, Y., Zheng, L., & Hughson, R. L. (2012). Acute effects of warmootbath on arterial stiffness in healthy young and older women.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12(4), 1261-1268.
〔免責聲明〕
本文數據更新於2021年1月6日
由「皮膚科楊希川教授」原創,旨在為讀者進行科普
科普內容不能代替醫生診治意見,僅供參考
如有皮膚問題,請及時諮詢醫生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封面設計:blurrr
以下是今日的拓展閱讀▼
原標題:《泡一泡,對皮膚好?溫泉究竟有什麼神奇功效?》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