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年輕的時候經常被父母這樣說,一些農村老俗話,也是經過多少老輩人總結而流傳下來的,其中有一句是「買豬看圈」,但後面一句才是重點,叫「娶媳婦看院」。這句話就是告我們一個環境造就人和物,在一個環境呆久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就變得跟環境一樣了。人非聖賢,普通人很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
下面先從字面上解釋一下,為什麼買豬要看圈,娶媳婦要看院?
一、「買豬看圈」如何理解?
有農村生活經驗的人,大多數都見過農村養豬的小圈,尤其是90後之前的人,那時候吃豬肉不像現在,現在人們為了保持身材,減少油脂攝入,像紅燒肉、回鍋肉等菜品都不會做了,以前從小過年才能管夠吃夠,小時候最喜歡吃的是殺豬菜,一到過年,家家都會把養了一年的肥豬殺了,村裡輪著吃殺豬菜。
由於豬肉供求不足,每家每戶都會養上一兩頭肥豬,只有很少的養殖戶會養老母豬,因此大多數家庭都是在四五月份天氣暖和了去集市上買一兩頭小豬崽回來育肥。但是總有一些小豬崽不好養,買回來養幾天就生病,後來村裡人就學精了,不去集市上買豬崽,而選擇去養殖戶家裡豬圈去挑選小豬崽。
這樣可以看到小豬崽的出生環境以及母豬的狀態,還能避免一些豬販子以次充好。你像一些養殖環境比較差的豬場,衛生條件差,小豬容易拉稀;母豬狀態差,小豬遺傳母豬疾病;豬場設施差,溫度溼度控制不好,小豬容易著涼,感冒流感等發病率高;保健和疫苗免疫不到位,後期容易感染一些稀奇古怪的疾病。因此,我們買小豬崽時,要到豬場看一看,確定是不是真的有豬場,而不是到處拼湊的來小豬,再就是看一看養殖環境和條件,能不能達到養殖標準,確保以後買回來得小豬底子打得好,少生病。
二、「娶媳婦看院」如何理解?
娶媳婦看院其實與買豬看圈是一個道理,只不過上升到人上,娶媳婦是娶一個大活人,更不能馬虎,尤其是以前大多數婚姻是媒人介紹的,在以前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兩個人甚至都沒有見過,那怎麼能確定這個人好壞美醜呢?
這種情況大多數是靠媒人介紹,或者自己找人打聽,一般都是周圍村上的,打聽一下她們村裡的人,她家條件怎麼樣,長相如何,家裡有幾口人,幾畝地,父母勤快不,家裡近些年收成怎麼樣。再就是跟媒人一起去她家提親,順便觀察一下,家裡的條件。
這裡的「看院」,其實就是泛指女方家裡的條件,正所謂父母是孩子的老師,孩子的行為舉止、教養,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父母決定的。正所謂,「養不教,父之過」,「上梁不正下梁歪」等,都是形容父母和子女之間的言傳身教。另外從字面上的意思分析,家裡的院子大小、衛生調環境、整理的整齊與否,也能夠從側面去評價一個家庭和個人的素質。
綜上所述,養豬看圈,娶媳婦看院,都是說明古人在評判事物和人時,所採取的一種方法,通過生長所處的環境來判斷本質問題。這裡有我們值得學習和借鑑的地方,當然也不能只憑藉外在環境去評判一個人,比如王羲之「東床快婿」的典故,就是一個不計較外在的典型案例,而且在現代生活中,買豬不像以前一樣去集市買了,娶媳婦也不是只通過媒人介紹了。因此,我們在看待老俗語時,要結合現在的一些變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